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浪乞讨不是一种新现象,不同时代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也有不同的方法。我国于2003年出台了《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后,人们对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有着不同的看法,如何进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分析。因此,主要针对社会工作视角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2.
2005年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381号令,公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并于8月1日施行,同时1982年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以下简称《收容遣送办法》)废止。新制度实施以来,有效地解决了城市生活无着人员的流浪乞讨问题,极好地维护城市社会治安,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拥护。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由于新制度在出台时比较仓促,在实际运行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存在的欠缺和不足。本文在充分肯定新制度进步意义的前提下,全面分析新制度实施以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以及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救助管理制度的意见和建议,以及解决城市救助管理工作存在难点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已初步确立,但仍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未能很好地发挥社会救助的作用,本文试透过对城市乞讨问题的分析,找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社会救助是保障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最后一道防线,社会救助权的取得是社会弱者保护自己生存权的重要砝码,将社会救助权上升为一种法律权利是现实社会公民的权利诉求.本文基于社会救助权的法律性质分析,对社会救助权的应然本体作了解构,并指出了社会救助权法律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旭染 《商》2013,(24):372-372
关于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究竞如何,看其街头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数量,尤其是儿童所占比例的多少,是最明显的标志。我国至今仍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流浪儿童保护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救助工作的进程。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流浪儿童的现状,论述政府和民间组织合力救助流浪儿童这一模式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陈占雄  贾珂 《现代商贸工业》2014,26(21):169-171
在现代社会,人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内涵丰富,意义重大。保障人权是所有法律制度面临的共同课题,行政法当然也不例外。法律的人文关怀品质便是对人权的尊重与保护。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为基础,谈一谈人文关怀在我国的行政法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自古社会上都存在着乞讨者,更有人以乞讨为生。乞讨族出现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乞讨者。乞讨者和乞讨行为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和启示,乞讨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对待街边乞讨,这些思考对于街边乞讨现象的认识和对待都具有重要作用。本篇正是从街边乞讨现状、原因分析、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对待乞讨现象这四个方面入手,浅析街边乞讨现象的。  相似文献   

8.
失业渐成中国经济头号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部20年来限制中国公民自由迁徒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半年后,另一部限制公民就业权的法令以政府红头文件的方式在广东出台。2003年12月,广州市发布《广  相似文献   

9.
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于当年8月1日起废止收容遣送制度,本文通过对东坡岭安置(收容遣送)农场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一此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留守女童年龄小、抵抗力弱,父母不在身边,以及性别本身的弱势导致其人身安全权更容易受到侵害。在分析留守女童人身安全权的现状、易遭受侵害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完善留守女童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司法保护和法律救助的法律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北京市C救助站的个案调查,以实践社会学为理论指导,比较分析我国救助管理制度的核心理念从"收容"转向"救助"的转变,尤其对实施过程中的实践逻辑进行了深入探究。研究认为,救助管理制度在运行中,其实践逻辑发生了偏误。要完善救助管理制度,不仅要充分调动社会救助主体的积极性,加强部门合作,而且要从理念上升为行动,确保制度的执行。  相似文献   

12.
构筑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已成为我国当前社保体系的重要部分。应尽快完成社会救助立法 ,实现规范化、法制化管理 ;突出社会救助主体 ,明确社会救助责任 ,设立社会救助基金 ,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积极落实就业救助的各项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13.
公莉 《现代商贸工业》2007,19(6):141-142
2005年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引入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帐簿查阅权,其确立的初衷是为了直接保护股东的利益。但同时股东帐簿查阅权存在滥用的可能,因此必须在法律制度设计上对帐簿查阅权的行使进行必要的限制。这种限制体现在权利主体上就是合理的界定股东帐簿查阅权行使主体的资格,明晰几类特殊主体的帐簿查阅权问题。  相似文献   

14.
法律保障灾民住房恢复重建,住房恢复重建的救助涉及住房重建救助资格行政确认和行政给付等。行政救助主体应当在资金补助、税费减免、借贷、土地供给等,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公民给付物质帮助和救助权益。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与权利保障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保障农民工权利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农民工权利缺失表现为身份权、择业权、平等薪资权、生命保障权、话语权、培训权、司法救助权和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等多方面。维护、保障农民工权利,要为农民工政治参与搭建平台,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维权功能,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建立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援助体系。  相似文献   

16.
聂维芳 《商》2016,(4):227
宪法所具有的两个基本作用就是规范国家权力以及保障公民权力,而社会救助权就是公民所具有的一项宪法性相关权力。所以国家有责任并且有义务对那些符合条件的诸多困难公民进行救助,而在目前阶段我国有关社会救助方面的法制建设还较为落后,宪法观念较为薄弱,这种情况对我国现行宪法所具有的权威以及具体的实施效果产生了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7.
肖楚钢 《商业研究》2020,(1):138-145
商誉权规范具有相当的时代价值与实践需求。商誉权的独特性表现在主体和客体的特殊性,商誉权的客体是商誉利益,包含人格利益和财产利益,二者不是简单的正相关。立法机关应当准许商誉权发生限制性让与,意思自治原则要求商誉权的限制性让与具备足够的开放性。民商合一下的民法总则能够明确商誉权主体范围,涵括商事主体,实现民法典对商誉权主体的周延调整;人格权编应规定商誉权的权利内容,商誉权排他性权能以商誉维护权为典型,商誉权利用性权能主要包括商誉保有权、商誉调整权、商誉转让权、商誉继承权;商誉侵权通常应采过错责任原则,损害赔偿的统一救济规则应根据主体和客体的特殊属性,参考我国司法实务与国外判例的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8.
周蕾 《江苏商论》2012,(8):147-149
本文发现并描述了灾后救助中人道主义供应链的运作特征,并对其人不同主体进行区分,旨在灾后救助中进一步深化供应链的理解与实施。  相似文献   

19.
实施灾害救助是现代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概述了美国救灾政府层级的职能划分、救灾协调管理,日本救助主体、受灾援助制度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分析了我国灾害救助体制的现状及特点;提出了建立我国新型灾害救助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欧洲金融体系在20世纪经历了几次大的危机的洗礼,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各国金融体系在救助主体和救助方式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各国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要给其他国家进行金融救助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