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监督、管理、控制和评价等项职能,高校审计工作也不例外。正确认识审计工作的职能,是建立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内部审计制度、有效发挥审计工作职能、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就高校审计工作的职能及其实现途径,提出一点粗浅看法。一、高校内部审计职能(一)经济管理职能随着高等教育加快发展,特别是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大幅度扩大,学校经济活动增多,财务规模扩大,管理任务加重,间接控制成为学校领导及各职能部门的主要管理形式,这就需要一种保障制度、机制和机构,即保障学校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如何改进和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内部审计工作在高等学校开展以来,内部审计在机构建立、职能发挥、工作开展等方面从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发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对高校经济工作确实起到了把关和保驾的作用。在理顺经济关系、制止违法乱纪、防止损失浪费、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已逐渐被高校领导和各部门认识到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如何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更好地为高校的教学改革服务,提高办学效益,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完善内部审计职能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不能局限…  相似文献   

3.
加强审计质量管理 提高审计工作水平李国华所谓审计质量管理,就是对确定和达到审计质量要求所必需的职能和活动的管理,审计质量管理必须是全面质量管理,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制定审计质量标准制定审计质量标准,应当立足于我国审计工作实践,同时借鉴发达...  相似文献   

4.
就《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而言,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不外是监督和评价,笔者通过对内部审计实践的研判,认为其应具有监督职能、管理职能、评价和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5.
《中国审计》2003,(7):33-37
回首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是山东经济全面腾飞的二十年,也是齐鲁审计事业不断走向成熟、壮大的二十年。二十年的探索实践,二十年的拼搏奋斗,矢志不渝的山东审计人紧紧围绕全省经济建设中心,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切实抓好“四个创新”、“五个建设”、“六个提高”,即抓好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手段和方法创新以及审计文化创新,不断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手段建设和廉政建设,努力提高审计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提高审计工作的规范程度、提高审计工作的科技含量、提高审计工作的…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社会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发展应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通过高校审计工作的优化,提高高校的管理能力及竞争能力。本文将简要分析高校内部审计的基本概念、主要职能及发展历程,并论述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现状,基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优化改进路径。通过本文的分析及研究,旨在促进基于内部控制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开展绩效审计是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对高校内部绩效审计与绩效管理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分析,虽然二者在工作主体、工作目标、工作程序和内容等方面有本质区别,但在实际工作中,绩效管理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基础,绩效审计对绩效管理有促进作用。针对目前高校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评价和建议的职能,从促进高校构建绩效管理体系、与各职能管理部门形成联动机制、提高审计成果运用等方面促进高校绩效管理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8.
孙亚东 《陕西审计》2004,(B10):20-20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综合体现,也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机关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必须提高审计质量。如何提高审计质量,笔者谈几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9.
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保障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果,树立内部审计形象,充分发挥审计职能的有效途径。如何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提升内部审计效果,是当前内部审计亟待解决的一大重要课题,笔者在此就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谈点粗浅见解:  相似文献   

10.
教育内部审计的职能与内审工作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认为,教育内部审计的职能与内审工作的定位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没有内审工作准确、恰当的定位,内审工作各项职能就难以充分发挥;反之,对内部审计职能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内部审计只能是光有机构的设置,谈不上监督与服务。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的职能和定位要有个客观认识,才能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为高等院校的发展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11.
审计工作创新依赖于对审计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对审计环境的准确把握。认识了审计发展的规律性可以保证审计发展的正确方向,准确定位审计工作的职责范围,既不缺位、也不越位;把握审计环境则可以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使审计工作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既不超前、也不落后。过去我们对审计自身发展规律研究较多,而对审计环境的研究不够重视。因此,加强审计环境研究是促进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实践创新的根本保证。其重点应研究审计环境对审计职能、目标、组织方式和审计绩效的影响、制约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董兆武  孟令虎 《价值工程》2010,29(19):185-186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在内部审计职能转型的情况下,新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出现了一些困顿,着力研究新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现状,深刻探析其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力争从内部审计专业和内部审计沟通等方面,提出了新建高校内部审计的拓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抓好审计质量强化监督职能万载县审计局确保审计监督质量,提高审计执法水平,强化审计监督职能是新形势下摆在审计机关面前的突出问题。近几年来,万载县审计局借《审计法》颁布实施这股东风,始终如一地把审计工作质量作为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在实践中积极开展执法审计,...  相似文献   

14.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能,也是政府审计的首要任务。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增多,加强对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研究,对促进提高财政审计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试结合审计工作实践,就部门预算审计的重点、方法和要求等方面方面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从多年的审计实践看,特别是1995年尝试开展同级预算执行审计至今.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财政审计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拓展,审计技术和手段不断创新,审计工作质量不断提高,财政审计结果报告和工作报告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与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审计工作也得到了党委、政府和人大的肯定,为人大监督政府预算执行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较好地发挥了审计监督职能。笔者认为,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要在思想观念上力求实现两个转变,在审计方法上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在组织实施上重点开展四项审计工作。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面深刻阐述,是指导审计工作开创新局面的总的指导思想。结合审计部门的职能特点和工作实际,从现在起,我们将以强化审计机关党的建设为主线,把加强对“三个代表”的学习和实践融于全面推进审计工作之中,促进审计工作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学习实践“三个代表”中,侧重整顿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组织纪律;在整顿中坚持做到依法审计与以德治审相结合、严格执法与充分体现“三个有利于”相结合、圆满完成审计任务与不断提高宏观服务水平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保证和提高审计工作(主要是审计项目)质量是更好地发挥审计职能和作用的关系,如何保证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是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所广泛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分析审计责任入手,来探索如何通过确认并强化审计责任,以达到促进审计工作质量提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或配备了专职、兼职内部审计人员,依据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制定了适合自己的各种审计规章制度,积极开展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但是,由于内部审计固有的限制、高校特殊的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制约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使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弱化。在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缺陷或弊端日益显现。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行政领导关系不顺畅。1998年以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归审计署驻国家教委审计局主管。1998年机构改革后,审计署驻国家教委审计局…  相似文献   

19.
内部审计在高校基本建设管理活动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如何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使内部审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基建,已成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高等院校的审计工作起步于1985年,已经历了16年的发展历程。它在维护财经纪律、强化内部管理、促进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了高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然而,审计作为新生事物,工作中尚有美中不足,人们对审计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使审计现状不容乐观。审计工作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审计现状与问题(一)审计环境既包括硬环境,也包括软环境。1、软环境是指人们对审计的了解、认识、支持程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管理者的思维、理念。管理者通常希望通过审计工作来摸清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