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结合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对当前中国储蓄率偏高的原因和前景进行了有效分析.笔者认为当前的高储蓄率是有益的,且将继续延续.任何单纯希望降低储蓄率的措施是不足取的.当前有效经济改革的关键不在于储蓄率的高低,而在于如何把握有效的经济增长.利用好高储蓄率是开拓新经济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商》2016,(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伴随着高的经济增长率,高储蓄率的现象也必须被重视起来。除了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以外,企业储蓄率和政府储蓄率的不断上升也促使国民储蓄率的不断上升。较高的储蓄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是过高的储蓄率又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3.
王瑜鑫 《中国市场》2014,(16):36-39
我国的高储蓄率一直是我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经济问题。本文收集了1985—2011年中国人口结构和中国居民储蓄率的相关数据,采用VAR模型的经济计量方法,结合现实情况和模型的结果,发现人口老龄化是使我国保持高储蓄率的主要因素,进一步提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促进老龄产业的发展的建议,从而使用于储蓄的大量资金转用于投资,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商》2014,(11):13-1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日前表示,中国最近几年储蓄率居世界第一,但“主要是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而不是居民储蓄”。统计显示,从1992年到2012年,中国国民储蓄率从35%升到了59%,其中,政府储蓄率和企业储蓄率翻了一番,但居民储蓄率却没有变,一直是20%。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安徽省2001—2015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对安徽省最优储蓄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储蓄与经济增长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存在适应经济增长的最优储蓄率;(2)对比安徽省最优储蓄率与实际储蓄率发现,安徽省各市实际储蓄率远远高于最优储蓄率;(3)通过影响因素分析,金融发展水平、人口年龄结构、社会保障水平等因素对实际储蓄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
储蓄作为金融活动的基础,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一般用储蓄率来衡量。目前云南省正在经历的人口抚养比变化,会造成不同年龄阶段经济行为"异质性"对抚养主体抚养负担发生改变,继而影响储蓄率变动。通过云南省1982-2016近三十年的人口抚养比和储蓄率情况,实证分析云南省人口抚养比变动对储蓄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建立一个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条件下的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产品的动态模型来分析不完全专业化分工情况下储蓄率与要素禀赋、长期贸易模式的关系。在这样一个由两个国家所组成的世界经济中,无论两国初始时刻的要素禀赋状况如何,在封闭和开放条件下,储蓄率高的国家都比储蓄率低的国家具有更高的资本—劳动之比,且在开放条件下的均衡增长路径上,储蓄率较高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储蓄率较低的国家则相反。因而储蓄率在长期内决定着要素禀赋和贸易模式。这意味着高储蓄率有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和贸易商品结构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资本密集型为主转变。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其他经历转轨的国家都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但是转轨的绩效却差异很大.中国从1978年以来经济快速而稳定地增长,金融因素(稳定的高储蓄率)是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初始条件.  相似文献   

9.
国家统计局资金流量表提供了一个研究政府储蓄问题的基本框架.但是,基于国民经济核算的政府储蓄和财政统计中的财政盈余(赤字)并不是一个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按照资金流量表的编制原理和财政分析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政府储蓄计算过程的分类、整合,构造了一个政府储蓄的财政视角分解框架,将政府储蓄问题与财税问题关联起来.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我国政府储蓄的各构成项与英国、德国、美国、日本和韩国作国际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8年,中国的政府储蓄率已经从4.83%上升至11.98%;国际比较的结果表明,中国的高政府储蓄率的主要原因在于,扣除社保缴款后的宏观税负过高,政府消费占GDP比重偏低.除此之外,经常转移中的社会保险福利和社会补助支出不足也是导致我国政府储蓄率高于其他国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改进的索罗模型和生命周期假说,探讨了人口年龄结构对储蓄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少年抚养比对储蓄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老年抚养比对储蓄率有负向影响但不显著。所以,针对我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本研究提出人口年龄结构应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医疗卫生改革相结合,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道路。  相似文献   

11.
张百鹏 《商场现代化》2012,(34):155-156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总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且还在持续上升。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完全化解的背景下,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为了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政府和社会必须高度重视我国高储蓄率问题,有必要深入分析其形成的背景和原因,以及高储蓄率对宏观和微观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提早化解高储蓄率可能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全球经济从不平衡走向平衡,有如下六种情景。 情景一:美国家庭储蓄率和总储蓄率上升,中国居民消费大幅上升,全球平衡得到校正,这是最理想的,但可能也是最难的,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3.
中国目前的储蓄率高达46%,居民储蓄存款14万亿元,企业存款10万亿元。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认为,目前的居民高储蓄率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但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使老百姓不敢花钱是重要原因。专家认为,中国目前虽然总体储蓄率很高,但个人拥有的财富差异很大,多数人还在为未来的养老、子女教育、医疗费用、住房等问题担忧。所以,现阶段高储蓄率不可能降下来,预计中国的高储蓄率还将持续10年到20年。  相似文献   

14.
张新奇  邹壮  叶宁  刘芦萌 《商》2014,(49):51-52
经济学中,将老龄化进程产生的高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描述为“第二次人口红利”。如何延长人口红利期、挖掘新的人口红利,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中国储蓄率和老年人抚养比的因果关系进行探讨。为有效揭示中国储蓄率和老年人抚养比之间的作用方式,本文采用基于面板数据的向量自回归方法,在老年人抚养比和储蓄率基础上,增加了人均GDP变量,根据AIC和SC信息准则建立最优阶数为一阶的三变量滞后面板向量自回归数据模型( PVAR) ,对中国30个省级单位从1983—2012年的储蓄率与老年人抚养比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LLC和IPS单位根检验后,确定了三变量(储蓄率,老年人抚养比和人均GDP变量)的数据平稳性和估计结果的有效性。在对数据进行Helmet消除地区间的固定效应后,经过系统GMM方法对PVAR模型的系数进行估计,估计系数显著。最后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储蓄率和老年人抚养比之间脉冲响应来观察两者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储蓄率与老年人抚养比存在双向互动关系,老年人抚养比对于储蓄率的正影响持续时间比较长,且积累效应显著。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为应对老年时期可能发生的个人财务危机而形成新的储蓄动机,在工作期间增加资产累积,这种累积持续时间较长。这与人口结构的第二次红利结论吻合。  相似文献   

15.
1990年代以来,中国的储蓄率呈不断上升之势,其中,居民储率平稳增长,政府和企业储蓄上升明显。储蓄率的上升给中国经济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现有理论认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金融发展水平滞后、性别比例失衡、政府和企业收入增加、房价快速上涨等因素导致了中国储蓄率的畸高和上升。而本文认为,其根源在于中国的权力(资源)结构失衡和地方政府之间为GDP而展开的竞争,因为以GDP最大化为目标的地方政府竞争会导致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中"重资本、轻劳动"、"重城市、轻农村"、"重投资、轻民生"、"重国企、轻民资"等问题,并且权力结构失衡会导致这些问题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6.
为对储蓄率进行研究,本文引入索洛模型,通过对近十年数据的研究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估算了资本存量K、资本酌边际产出MPK及折旧率,并通过结论说明我国目前的储蓄率是否适宜,提出了降低我国储蓄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实证分析我国高储蓄率的宏观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真雅 《市场论坛》2005,(11):112-113
我国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本文试着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出发,采用国际宏观经济学模型来分析我国出现高储蓄率的原因:一是生命周期理论储蓄和产出增长关系;二是迭代模型储蓄和人口增长关系,然而无法得到预期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笔者实证分析了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基尼系数)和货币化程度(M2/GNP)时我国储蓄的影响,从而找出我国高储蓄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美储蓄率差异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美两国是当今世界经济舞台中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国家。中美经济结构的最大差异是储蓄率,两国的储蓄活动几乎是两个极端。储蓄率的巨大差异对中美经济与贸易影响深远。本文将对中美储蓄率差异的原因及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居民储蓄倾向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波 《商业研究》2004,(13):120-122
储蓄率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而言更为重要。通过对影响中国储蓄倾向的因素进行考察而建立的储蓄函数显示:收入和历史储蓄对中国储蓄倾向的影响最为显;利率对中国储蓄倾向的影响很小,通贯膨胀对中国储蓄倾向施加较大的负影响;制度变迁对中国储蓄倾向则没有明显的解释关系。决策可以此结论作为制定相应政策对策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高储蓄助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形成了高储蓄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带来更高储蓄的良性循环,这就是“中国高储蓄率之谜”的“中国答案”。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式,虽然难以撇开高储蓄或者高储蓄率问题,但“不能由发达国家学界以发达国家的经验作参照引领”,而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作为参考系;旨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国民产出和国民消费增长率,要保证储蓄的充分利用和防止储蓄内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