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开放促改革和发展是我国30年来最成功的经验.对外开放为改革和制度创新输入了外生经济变量和外部动力,渐进式开放与渐进式改革相互配合、相互促动,打破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推动中国实现了经济起飞.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也是中国改革的试验场,经济特区的开放和发展推动着经济体制改革;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改变了社会利益格局,有力促进了改革;加入WTO使中国遵守多边贸易规则,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主流的步伐,推动着市场经济制度建设.30年对外开放历程,也是波澜壮阔的以开放促改革和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柴小卉 《商业研究》2004,(1):118-120
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激进式和渐进式两种改革模式。我国转型时期的特点具有明显的渐进式改革特征。通过替代型改革战略的实施,中国在旧体制外围发育了市场机制和市场力量,中国经济呈持续增长态势。但同时也积累下来一系列深层次的“体制硬核”的矛盾和改革任务。  相似文献   

3.
渐进式的改革道路已使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获得了初步的成功,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却日愈扩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此,结合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考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寻找有效途径以缩小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便成了一项迫切的课题。通过比较平衡与非平衡经济发展模式,分析了二者的优劣势,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渐进式的改革道路已使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获得了初步的成功,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却日愈扩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此,结合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考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寻找有效途径以缩小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便成了一项迫切的课题。通过比较平衡与非平衡经济发展模式,分析了二者的优劣势,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改革是解决传统体制下国有产权安排的高成本问题的必然要求。渐进式改革是学界关于中国改革特性达成的一个共识,而采取此种改革模式却是取决于以下原因:过宽的“制度鸿沟”、高度专用性的“人力资产”以及“制度记忆”的“缺失”。由于“渐进式改革”采取由易到难的改革顺序,以至很多艰难和结构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并遗留下来。在渐进式改革逻辑下,单纯依靠市场自发力量的推动是缺乏效率的。由于政府具有合法强制力.当自发的市场力量导致利益目标分散时,政府能有效地聚合各种价值取向,平衡利益冲突,减少改革成本,使市场化进程顺利推进。中国的渐进式改革路径需要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的模式,但在理论和实践中这种模式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障碍。  相似文献   

6.
董月 《市场周刊》2005,(39):48-48
在中国渐进式改革的进程中为弄清企业的边界而付出试错成本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尊重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大大降低试错成本还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由于多种因素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1年,中国改革走出一条渐进式改革之路。在概要地论述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历史绩效、历史局限的基础上,探讨了进一步深化推进改革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陈建勋 《财贸研究》2012,23(2):7-14,24
作为经济转轨的两种方式,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孰优孰劣,一直是转轨经济学理论争论的焦点之一,围绕此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术观点。那么,到底哪种观点更能得到实践的支持,针对该研究问题,以24个转轨国家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整体比较和分阶段比较的研究方法,从整体上和分阶段两个方面对渐进式改革的国家和激进式改革的国家的经济绩效进行评价和比较,研究结论基本支持渐进式改革方式从整体上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观点。但是作为对现有研究的补充和发展,发现个别激进式改革的苏东国家在转轨后的第四个阶段其经济绩效水平要高于渐进式改革的国家。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否真正进入了买方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玲 《财贸经济》1998,(11):57-61
时下,人们都在谈论买方市场。有人认为,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其渐进式改革的累积效应之一,就是已经进入了买方市场;有人则认为,中国还没有真正进入买方市场,抑或是说,买方市场还不是我国经济运行中呈现的常态。那么,中国是否真正进入了买方市场?这不仅是...  相似文献   

10.
入世——破解中国渐进式改革的难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在渐进式的改革道路上已经前行了23个年头,改革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表明,渐进式改革需要的是“强政府”,而非“弱政府”。但是,在渐进式改革中,随着改革成功地启动了人们追求个人收益的动机,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也具有了明显的趋利冲动,而且当改革进展到需要社会各个阶层承担更多改革成本的时期,改革的动力发生了变化,“强政府”有蜕变为“弱政府”的危险。对外开放和我国入世,不仅是改革的必然要求和改革的最终结果,而且是渐进式改革的强大动力,是塑造和维护“强政府”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再平衡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洪才 《中国市场》2011,(20):44-50
中国经济失衡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对美国而言的,也就是中美贸易失衡。本文分析了中国经济失衡的表现、原因及其代价,并进一步指出,渐进式增加工资和渐进式汇率升值相结合,是中国经济实现再平衡的现实选择,同时还应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协助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一个国家制度变迁的道路与一定的文化模式有密切关系,这是因为非正规约束起着很大的作用。我国正是根据国情,选择了渐进式改革的道路。这种改革方式使得我国避免了剧烈的社会动荡,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渐进式改革的进行,这种改革方式也出现了很多弊端,最突出的就是股份公司内部的国有股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中,辩证地分析了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掣肘,精辟阐述了我国在市场化进程中的体制约束、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约束和城市化进程中的结构约束。同时,深刻地指出,产权制度改革久突不破是整个经济改革的最后障碍,将来中国最大的危机是能源危机、最大的进口是资源和能源的进口,在推进城市化、工业化改革的进程中遇到的深层次矛盾是结构性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14.
河南洛阳社保模式的实质是“五险合一”、“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它充分考虑到了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对社保的现实需求,较好地体现了社保模式同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应,为中国社保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社保模式走渐进式的改革路线,注重建立统一社保模式,社保基金运营管理应引入公益信托机制以及注重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渐进式改革进程中,地方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动因、实施制度创新面临的制约以及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的行为悖论,提出了地方政府实施“五位一体”的制度创新导向,以促进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跨越式发展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模式,较流行的观点是渐进式发展模式。采用渐进式发展模式的企业一般都会部分或全部经历跨国经营的五个阶段,即不规律地间接出口、规律地间接出口、直接出口、建立海外销售机构、建立海外生产机构。然而,中国目前特定的环境条件决定了企业开展跨国经营还可以采取另外一种模式,即跨越式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武腾  马昕彦 《华商》2008,(16):11-12
中国石油企业科技人力资源丰富,但近年来却一直未能建立起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国有石油企业渐进式改革中科研人才激励模式不尽完善,产权激励机制没有形成,科研人才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创新技术自然无从谈起。文章以中国国有石油企业科研人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激励模式弱化的原因及激励模式对科研人才的重要作用。具体探讨现代企业制度下中国油田科研人才新型激励模式。  相似文献   

18.
风险社会背景下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征分析及其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30多年的渐进式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和发展的同时,由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所带来的物质利益与经济资源的重新分配与调整,造成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乌尔里希·贝克所预设的"风险社会".近几年来,更是进入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频发期.笔者对当前社会背景下我国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9.
信息专递     
经济转轨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现象之一。不同的转轨国家,选择了下同的模式,呈现出不同的效果。中国在渐进式转轨过程中,采取了先易后难,先突破薄弱环节、再啃“硬骨头”的做法,具体表现在:改革从农村起步,逐步向城市推进;价格改革由“双轨制”逐步并轨,最终实行市  相似文献   

20.
《商》2015,(20)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各国经济体制的健全,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自由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以渐进式的方式逐渐深化,在深化过程中,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以及挑战。本文就银行业与非银行金融两方面,对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的影响进行讨论,并结合现阶段中国经济情况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