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推动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过去四十多年实现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同时,以市场一体化为导向的国内体制机制改革也在稳步进行,其与对外开放一脉相承并相互促进。本文从市场一体化演进视角考察贸易开放对地方经济增长的非同质性作用。研究显示,贸易开放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依赖于当地市场化发展的进程。当地区市场一体化发展水平高于特定门槛值时,开放机制对经济增长会有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当市场化发展水平较低时,开放机制的作用发挥将受到制约而不能很好地显现,异质性门槛模型的估计结果证实了这一点。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区域间推进市场一体化发展的统筹还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外溢效应,地方经济增长能够从区域联动的市场一体化发展布局中显著获益。本文的研究意味着,要更好地发挥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不仅要有效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还应立足于整合不同地区市场一体化演进的结构差异,加强区域之间要素市场建设和经济互联,培育并完善与经济发展有关的共同市场秩序和制度环境,以求开放机制的政策红利能更好地发挥其潜在效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使用“边界效应”的方法,研究了中国各省国际和国内市场一体化。结果表明:⑴中国各省对外贸易在1987-1997年之间有了长足的增长。⑵对外贸易中的障碍依然相当严重。⑶在各省的国际贸易参与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国内省际间贸易强度的减弱。⑷虽然各省对其他省份产品的需求仍大于国外进口,省际边界在国内市场分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结论是改革在推动国内市场一体化方面做理不成功,国内市场被划分为众多子市场的趋势有所加剧。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城镇化、贸易开放和经济增长为研究对象,运用协整检验和完全修正的最小二乘法(FMOLS)对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的城镇化、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面板协整关系;城镇化和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都有促进作用,但作用力度有差异;城镇化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贸易开放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  相似文献   

4.
开放条件下的教育支出、教育溢出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祝树金  虢娟 《世界经济》2008,31(5):56-67
本文阐述了教育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与渠道,讨论了开放条件下教育支出、教育部门的技术溢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考虑到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和贸易开放等因素与教育溢出效应的互补性,利用1987~200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经验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支出对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其生产弹性要大于物质资本的生产弹性;存在教育部门的技术溢出效应。这种教育溢出与区域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和贸易开放等因素相互结合,共同推动地区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取以制度分析为基础的"Krueger—Bhagwati"范式作为理论依托,以Dollar系数作为衡量贸易开放度的指标,对1953~2004年中国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贸易开放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在于消除国内市场价格扭曲,减少非生产性寻利行为,提高了投资效率。同时,中国的确存在出口导向型增长,但这种增长方式为满足国外部门需求而挤压国内消费,容易产生经济波动。因此,对进出口采取一致激励的中性贸易体制是现阶段更为理想的体制选择。  相似文献   

6.
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只是线性关系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大多数经验文献所采用的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的假设,本文考察了贸易开放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非线性效应。模型中贸易开放通过产出效应与技术外溢效应两条渠道影响了经济增长。竞争性均衡结果表明,贸易开放的增长效应依赖于消费偏好、要素禀赋、研发效率以及技术差距等参数的综合作用,因而贸易开放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结论只在特定参数范围内成立,一般情形下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基于中国29个省市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表明,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表现为倒U型曲线,而且贸易开放对中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只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吗?本文在产品种类增加型的内生增长模型中,集中考察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产出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从而在理论上论证了两者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此外,运用平滑转换回归(STR)方法对中国1978~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贸易开放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特征,贸易开放程度的高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效应;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而减少,但两者始终保持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面对国内国外经济发展新形势,充分发挥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双驱动”作用对辽宁省构建“国内国外双循环”发展格局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采用2001—2020年辽宁省贸易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协整性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从地方政府保护、贸易开放水平和第三产业人力资本投入等三个维度分析辽宁省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保护、贸易开放水平和第三产业人力资本投入与辽宁省经济增长均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贸易开放水平与地区的经济增长互为直接因果关系,地方政府保护和第三产业人力资本投入是辽宁省经济增长的间接原因;在脉冲响应函数中,当给予贸易开放水平一个正向冲击时,辽宁省GDP会在前三期快速增长而后趋于平稳。研究结论对促进辽宁省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国内金融自由化与对外开放金融服务贸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加入WTO以后能否从开放金融服务贸易分享世界金融一体化的利益是公众所关注的问题,本文认为入世受益与否主要取决于国内金融自由化改革能否成功,在国内建立健康的金融体制,规范金融市场,提高金融企业的竞争力,而开放金融服务贸易能起到促进国内金融自由化的作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在成功融入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过程中国内金融自由化改革与对外开放金融服务贸易具有相互促进和相互支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世界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已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随着中国服务业市场逐步开放,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可低估。本文对1984年至2003年中国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存在由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到经济增长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技术效应、贸易效应和就业效应是中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最为显著的增长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地方保护主义与中国省际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各地区的企业所有制结构以及地区间劳动力市场分割等三类指标,本文分析了地方保护主义如何影响中国的省际贸易。基于边界效应模型,本文的大多数实证结果表明:省际贸易的边界效应较低,地方财政收支和劳动力市场分割并没有显著的影响省际贸易,但是地方政府仍然出于保护本地国有企业的目的阻碍地区间贸易。地方保护主义作为一种贸易壁垒确实阻碍了全国市场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刘婕  姚博 《南方经济》2021,40(7):16-33
基于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启示,文章通过采用商品价格信息数据和微观企业数据,全面系统考察了国内市场一体化与企业出口附加值所反映的双循环机制关系。研究表明:国内市场一体化有利于促进企业出口附加值提升,工业品部门的国内市场一体化对企业出口附加值提升影响更大,工业投入品的国内市场一体化所产生的效果最为突出。国内市场一体化对营商环境较好地区企业和一般贸易企业的出口附加值提升效果更加明显。研究意味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后疫情时代应对全球经济衰退的重要战略选择,未来一段时期,推动形成以全国市场一体化为基础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可以作为中国企业提升出口附加值促进国际循环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文章用考虑能源环境因素的绿色经济增长核算模型,将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解为环境技术进步、环境技术效率、环境管制、产业环境结构和要素投入等五个部分,进一步利用核密度方法、时变参数方法、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了五种增长源泉对中国省际经济差距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要素投入是拉动中国省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环境技术进步和环境管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而环境技术效率和产业环境结构的总体恶化则阻碍了中国省区经济的增长;2000年以来,中国省际经济差距总体呈现缩小趋势,要素投入是促使中国省际经济差距趋于缩小的唯一因素,而其他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拉大了中国省际经济差距。其中,环境管制对省际经济差距的扩大作用最显著,其次是环境技术效率和环境技术进步的作用,而产业环境结构对地区差距的扩大作用最小。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外界因素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关系。国际贸易开放可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是同时也给本国经济运行带来了风险。文章对经济法发展方式和贸易开放的涵义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开展国际贸易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理论上,政府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经济增长与贸易开放程度有存在紧密联系。可以说,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原因,也可以说,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进一步推进的贸易开放。由此看来,政府财政支出也与贸易开发存在的重要关系。本文是基于VAR模型,利用我国1978-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检验了贸易开放与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财政支出是贸易开放的格兰杰原因,短期内抑制贸易开放,而长期中有利于贸易开放。  相似文献   

16.
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理论及中国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80,自引:3,他引:80  
本文结合国外关于贸易开放度度量方法的新进展 ,选取 5种指标具体测算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贸易开放度及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 ,不同的度量方法、不同的贸易开放度指标导致了不同的结论 ,而且在这 5种度量指标中 ,只有外贸依存度较好地反映了中国经济开放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的动态分析结果表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要素投入的增加 ,相对而言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由于贸易开放而带来的外部风险给经济造成的波动以及由于市场结构的不断完善和多样化对经济波动的缓冲是当前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重要原因,为了进一步考察是哪些因素对减缓经济波动产生了积极作用,本文选用了1995—2016年的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数据,分析了几个主要的进出口贸易波动因素对经济总体波动的影响。通过严格筛选,细化出几个重要的因素——政府支出增速、外资利用率、及货币供应率,假定他们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是积极的,最后通过建立ARMA模型证实了政府支出和外资利用率对经济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8.
《调查研究报告》2006,(19):1-12
本文利用金税工程增值税数据对我国省际贸易的现状进行分析。从全国省际贸易总量来看,我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内贸偏好。国际贸易、省际贸易、省内贸易的重要性依次上升。各省的省际贸易额占其全部国内贸易的份额都超过了40%。近年来,国内贸易的状况有所改善,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9.
白积洋 《科学决策》2011,(11):34-64
文章基于Melitz理论模型,通过引入产业集聚变量,分析了贸易开放与贸易封闭条件下产业集聚对均衡生产率的影响,并使用非线性的门槛回归方法对不同贸易开放条件下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以及产业集聚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具体渠道(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对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与一国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有关。在我国产业集聚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过程中,有贸易开放的门槛效应的存在,只有在贸易开放水平达到一定阶段之后,产业集聚才会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在不同省际间,不但产业集聚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效应大小有所差异,其具体作用渠道也有所不同。在贸易开放水平较高的省份,虽然产业集聚在推动技术进步上的作用十分明显,但其却限制了技术效率的提高,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推动技术进步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一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在于创新,而研发活动是创新的重要来源。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结合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中国贸易投资一体化对研发投入的影响。本文发现,贸易一体化对研发投入没有影响,投资一体化对研发投入有显著的负作用,基于生产、贸易和投资的全球化对研发投入有抑制作用。此外,本文还发现中国目前的要素密集度和企业规模水平不利于研发投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