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全球国际收支失衡日趋严重,拥有较多话语权的西方逆差国越来越多地把调整的负担强加给顺差国,对顺差国的汇率施加升值压力。而存在国际收支顺差的发展中国家,非常担心这种升值会对国内经济,尤其是脆弱的金融体系造成不利影响。本文通过基于信息的银行挤兑模型,构建了一个本币升值冲击通过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渠道引起银行危机的模型。模型表明在货币升值的情况下,只要银行及其客户存在相当多的外币资产、本币负债的货币错配,并且这种错配情况能被部分存款人观察到,从而使得他们改变原来的提款计划,就可能引起银行部门的流动性危机。  相似文献   

2.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我国涉外经济运行经历了历史上少有的大幅滑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和进出口顺差分别下降14%和34%,银行结售汇总量下降21%,银行代客跨境收付总额下降16%。初步估算,前三季度,国际收支总顺差同比下降30%,经常项目顺差占之比进一步降至6.1%(2007年和2008年分别为11.0%和9.8%)。尽管如此,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仍保持了较大顺差格局,全年新增外汇储备4531亿美元,比上年多增353亿美元,绝对增幅为历史上第二高。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困境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形成的大历史背景出发,阐述了全球流动性膨胀的美元主导因素,并着重分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基本状况,及其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提出解决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长期路径,从根本上解决一直困扰发展中国家的流动性膨胀问题。  相似文献   

4.
2012年11月份,央行外汇占款减少736亿元人民币,而银行代客结售汇却出现185亿美元顺差,比照10月份59亿美元的顺差,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环比增加1.3倍。这是咋回事?回忆11月份外汇市场天天封涨停的奇特市况,我们不得不怀疑是中央银行在抛售外汇,而商业银行变成了"被动"的买入者。是这样吗?没有公开的信息。但从计算看,确实有点像。如果我们认为银行结售汇顺差11月份与10月份没有  相似文献   

5.
如果没有人民币升值,如果没有人民币升值预期,很难想象中国银行业能作出这样的非理性选择宁愿放弃伦敦银行同业5.5875%的隔夜拆借,而选择将大量的国际收支顺差结汇,从而获取1.89%的法定准备金利率,以及0.99%的超额储备金利率,当然也有大量较高的贷款利率。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银行结售汇顺差大于进出口顺差,结售汇额不断扩大直接导致外汇储备规模快速增加,而人民币汇率预期对结售汇额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人民币预期与人民币汇率有密切关系,这直接影响进出口.文章以NDF作为人民币汇率预期的量化指标,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其与银行间结售汇、进出口的定量关系,表明结汇额与出口额、售汇额和进口额有密切关系,并且结汇额和出口额、售汇额和进出口额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同时人民币预期显著影响银行结售汇的增速.  相似文献   

7.
跨境资本流动对中国银行系统的冲击是外部因素传导至国内金融稳定和经济运行的重要渠道。本文基于我国商业银行微观数据,深入考察了跨境资本流动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风险和结构的影响,并通过构建个体层面的银行竞争指数,探讨了银行竞争对资本流动与银行信贷间的作用关系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跨境资本流入会带来银行信贷规模扩张和信贷风险积累;在机制分析中,本文创新性地引入了银行竞争这一调节因素,实证结果表明银行竞争会强化资本流入对银行信贷规模和信贷风险的影响;对信贷结构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资本流入会使投向企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的信贷规模显著增加,对居民部门贷款则存在挤出效应;外资背景、是否上市、是否为系统重要性银行等银行个体层面的异质性会作用于商业银行信贷对资本流动冲击的反应。  相似文献   

8.
2012年11月份,央行外汇占款减少736亿元人民币,而银行代客结售汇却出现185亿美元顺差,比照10月份59亿美元的顺差,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环比增加1.3倍。这是咋回事?回忆11月份外汇市场天天封涨停的奇特市况,我们不得不怀疑是中央银行在抛售外汇,而商业银行变成了“被动”的买入者。  相似文献   

9.
董积生 《西部论丛》2007,(12):48-49
为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今年来央行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前10个月,央行先后5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隹利率由252%上调至3.87%,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612%上调至7.29%,发行央行票据3.84万亿元,1至11月央行还先后9次调升存款准备金率,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9%调升至13.5%的历史高位。此外,相关部门还通过发行0.8万亿元特别国债等措施紧缩银行体系过剩流动性。尽管如此,由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持续,我国流动性过剩形势依然严峻,经济增长仍存在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苗头,紧缩性调控措施还会进一步出台,这无疑对还处于转型中的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会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沈春艳  王静 《理论观察》2009,(3):141-144
进出口贸易量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银行结售汇量是银行外汇业务发展程度的标志,两者在理论上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历年数据表明,银行贸易结售汇顺差一直高于进出口顺差。2009年一季度,我市这一形势发生逆转,这一现象应引起各部门的关注,采取措施应对可能发生的跨境资本异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变动和内部经济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对2001年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外部经济中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和内部经济中通货膨胀共存的现象进行了解释。之后探讨了中国内外经济不均衡可能产生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产业》2007,(4):19-19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3月16日答记者问时指出,中国经济存在着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结构性问题。“所谓不稳定,就是投资增长率过高,信贷投放过多,货币流动性过大,外贸和国际收支顺差过高;所谓不平衡,就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平衡;所谓不协调,就是一二三产业不协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连年顺差,持续较大的双顺差格局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特点。本文重点剖析我国双顺差持续的原因、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巴塞尔协议Ⅲ的逐步实施对后危机时代的中国银行业提出转型要求。未来中国银行业的竞争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信贷领域。还要积极拓展中间业务。才能符合转型需要。在国内外对中国银行业竞争绩效研究的基础上。以银行中间业务进行全要素生产率,综合效率和技术效率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银行业在后危机时代正在发生着积极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中国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研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伟 《上海经济》2006,(8):56-57
今年以来,从表象上看,银行系统的流动性过剩有所加剧,目前人民币存款余额比贷款余额多10.27万亿,存贷比仅为67.3%,似乎存在大量资金闲置。但我认为:中国银行业并不存在严重的流动性过剩,这取决于银行系统资金运用方式的多样化和货币市场利率的逐步提升,银行系统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将在2006年第四季度内基本消除,而此后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最大风险,将是利率上升导致的债券价格下跌风险。  相似文献   

16.
推动外商投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溢出作用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利用中国微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银行竞争行为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竞争显著促进了FDI技术水平溢出、后向和前向溢出。该结论在不同企业异质性和银行业结构特征中表现出差异。从影响渠道看,银行竞争主要通过融资约束效应、创新效应、企业进入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对FDI技术溢出产生影响。此外,有证据显示银行竞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行业间FDI引致的负向竞争效应和锁定效应。本文的研究对促进外资服务于经济发展目标,理解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引资政策的内在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华尔街日报》1月28日】乍看之下,中国的银行体系似乎是全球其他地区的仰慕对象。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看起来基本没有导致美国和欧洲银行大规模资产冲销的问题资产。中国银行业也从未完全私有化,因此在危机中也没什么要收归国有的。最重要的是,中国银行业正在从事其他国家政府最期待他们金融机构所做的事:放贷。  相似文献   

18.
银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如何影响实体经济增长?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在金融发展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银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起负向调节作用。而这种负向作用是通过银行流动性的增加实现的,由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增大,银行主动增加流动性以应对不时之需,阻塞了传统信贷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渠道。运用门槛模型分析发现,这种负面影响只存在银行流动性较大时。  相似文献   

19.
吴敬铎 《山东经济》2004,20(6):135-13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际收支结构出现了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双双顺差的现象,即“双顺差”,这是用传统国际收支理论解释不了的,而且“双顺差”现象反映了我国在引进外资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并会产生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20.
2009年下半年流动性依然较为宽松从信贷投放以及M1狭义货币供应量和M2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趋势看,信贷投放的平稳回落是必然趋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流动性的大幅紧缩。因为2009年上半年7.37万亿元的信贷投放已经是相当高的水平,即使下半年每个月平均回落到5000亿元左右,全年依然可能高达10万亿元,这是一个相当高的增长速度。同时,从目前趋势看,M1的增长速度在加快,正在赶上M2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在政策基调没有大调整的前提下.下半年流动性依然是较为宽松的。而且从趋势看.随着出口逐步恢复,以及外资的流入,在经历可能的短暂贸易逆差之后,中国经济在2010年会重新面临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届时如何应对这种双顺差可能带来的流动性增长,是一个值得尽早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