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生成性思维的视野中,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人最核心、最根本的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三个方面,它们都是人通过自身社会实践活动,以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追求物质和精神利益为原动力,在与外部世界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生成,实现物质需要和利益、精神需要和利益分别构成了思想道德素质生成的两个内部驱动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当前社会生活中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二律背反现象也日益突出,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偏移所导致的物欲横流致使人们渐陷诸如信仰危机、道德失范、责任感的丧失等各种精神困惑与迷惘之中。从责任和道德责任的概念及特点入手,分析了我国当代公民道德责任缺失的原因,进而讨论了我国当代社会公民道德责任的教育需要,并尝试性的对该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3.
社会是以一定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与精神生产活动的有机集合。社会中心是人,所以,社会发展最终又集中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市场经济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社会在人类历史上是首次可以成为不以牺牲人的全面发展为沉重代价来换取社会进步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精神利益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精神客体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它具有隐蔽性与渗透性、共享性与增值性、发展性与超越性、持久性与传承性等特性。精神利益的实现有助于协调利益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推动力量;有助于增强主体内驱力,发挥人的潜能。满足精神利益的现实路径应是发展生产力,积极促进精神生产,引导人们追求合理而健康的精神利益。  相似文献   

5.
以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认识,偏重于生产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物质化生活需要的矛盾性认识,使人们思想上易产生误区,既不顾及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盲目追求物质生活满足,致使少数人导致腐败。主要矛盾贯穿于过渡时期,但在各个历史阶段上生活需要存在着统一性与平衡性,根据这个理论,人们物质生活的质量,不能超越现实生活发展水平,这样才能保证主要矛盾的解决。  相似文献   

6.
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给予人们越来越富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使人的精神生活陷入了困境。精神生活是人的本质要求。引导、提升人的精神生活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必需。发展当代人的精神生活,要把握好真、善、美的总体尺度,同时注意解决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问题;二是高科技与高人文相平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需要,就人而言,是指个体生理或心理对缺乏的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渴望或需求。人的需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永远不可能停留在同一档次和同一标准上的。现阶段职工和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职工相比,思维方式、信息来源、价值观、知识层次、需求标准是不可能一样的,但从根本上来说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建筑工地农民工精神生活状况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切实保障农民工各项权益,不断提高农民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对我国城市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与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民工在适应城市生活过程中,存在着精神文化生活严重滞后的问题。丰富农民工的业余生活,提高农民工精神生活质量,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  相似文献   

9.
社会是以一定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与精神生产活动的有机集合。社会中心是人 ,所以 ,社会发展最终又集中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市场经济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社会在人类历史上是首次可以成为不以牺牲人的全面发展为沉重代价来换取社会进步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教学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向的充满人文价值和精神内涵的审美实践活动。教学中人的审美存在体现在教学以人为中心,满足人的需要,彰显人的本质,维护人的自由,人的尊严和价值在教学场域中得到充分关照。教学场域中人审美存在表征为:在教学生活中学生是个性化的、具体的、自由的、自主的,学生在与未知世界的真实交往与对话中存在,在无限的可能和真实的生活中存在。  相似文献   

11.
把人的需要作为个体、群体及类的普遍的共性需要,即符合人的本性的、本质的需要无疑是具有天然合理性的需要,把社会需要作为一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需要,那么它与人的需要就构成一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会产生异化的、虚假的社会需要与人的需要的矛盾,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又以人的需要为目的,人的需要以社会需要为手段,二者相互生成、相互转化,在矛盾中走向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印度社会生活中宗教信仰色彩浓郁,是历史形成的。宗教对于印度社会生活产生着提升人的精神追求等积极影响和不急于改变物质生活落后现状等消极影响。两点启示:注重精神提升,将重物质轻精神的价值观重新颠倒过来;借鉴印度"非暴力"理念,抵消"中国威胁论"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社会精神生活的价值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精神生活既有其一般价值,又有其特殊价值。其一般价值在于:积极健康丰富的精神生活既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其特殊价值在于:积极健康丰富的精神生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容,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在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关注人们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然而,人的精神生活问题却日益凸显。精神生活是人类所特有的,随着社会的实践活动产生并发展。精神生活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有其独特的内涵,具有超越性、历史性和多样性、社会性、阶级性等特点,有其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性。了解和把握精神生活的特点及运动规律对于我们解决人的精神生活问题,建设人的健康精神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作为法律发展史上的一大成就,其形成具有内在的逻辑性。这表现在:马克思、恩格斯最终是通过对社会现状的考察,确定了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观念;马克思、恩格斯随着其接受的思想、法学观点不断变化而不断发展、完善对法的认识,同时,法律本身也是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在对法的探究中,始终以如何实现人的自由和权利为主线。  相似文献   

16.
激励机制与税务机关人才队伍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税务机关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税务机关行政效率的关键。管理中最柱心的问题是对人的激励问题。激励不是操纵。不是控制。而是对人的需要的满足。是通过满足需要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和对人的积极性的调动。影响激励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两种:外部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和内部激励因素。税务机关在管理工作中应根据工作人员不同方面的需求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最重要的是税务机关应建立起人才激励机制。通过物质手段与精神手段相结舍的方式。大力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性状已经发生了改变:自2000年以来的过剩经济表明,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已经能够得到满足;在解决结构性过剩问题的同时,现在应当把注意力转移到发展“文化生产”上来。为此,首先应当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财富观从效用财富观到货币财富观再到资本财富观的变化,用需要财富观取代货币财富观和资本财富观;其次要把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想要”(偏好)区别开来,从人本价值观对货币价值观、资本价值观的超越方面,研究需要的层次和结构,以建立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扬弃异化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才能通过研究财富和需要内生关系的变化,重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并由此出发,建构针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政治经济学批判”。  相似文献   

18.
“需要”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是不同的,可以将其区分为“想要”、“必要”和“需求”。另外,需要还可以根据对象的存在形态而区分为物质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人的需要和生产是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对人的需要本身不能进行道德评价,人的需要本身是无所谓正当与不正当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和恩格斯既把社会历史看作是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为前提的历史,又同样重视主体需要在唯物史观中的重要作用。但在传统的认识中,主体需要没有地位,完全被客观存在反映论所掩盖,因而主体的存在,或者说人的存在也失去了最有重要意义的一半。因而,强调主体需要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的同时,人们对于精神方面的需要也越来越多元化,其中影视剧无疑是生活中较有分量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众多题材、类型当中,担负着宣扬主流价值观的红剧发展更为引人注目。尤其是对于当前红剧偶像化的大趋势,各方议论纷纷、褒贬不一。归根到底,红剧应当创新,但不能忘本,引人思考特殊年代的深层意义,最终使人的心灵受到洗涤才是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