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城市化不同阶段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世界城市化演变规律可将中国城市化过程分为曲折发展、初期阶段和中期阶段三个阶段。本文通过协整分析认为: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是能源消费变动的原因,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原因。不同城市化阶段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差别在于:第一阶段能源消费增长主要受工业化驱动,而受城市化的影响较小;第二阶段能源消费主要受城市化影响很大,受工业化的影响较小;第三阶段城市化和工业化共同驱动能源消费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地区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的短期波动及相互影响,文章构建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模型,检验中国29个省市地区,1997 ~2009年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消费量两者互相对对方的冲击情况.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相互拉动作用是非对等的;电力、柴油和汽油单个能源消费和短缺对经济增长波动影响较小,表现出能源间的替代性;能源总量的消费对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较显著,与之前研究认为影响性较小的结论有所不同.在制定能源政策时,需要考虑能源总量供给和单个能源供给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3.
广西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的发展,广西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矛盾日益突出,明确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利用广西1978—2006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有关数据进行协整分析和因果关系检验,研究表明,广西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并且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在能源供给不足的现实条件下,要强调节能优先的能源政策,优化能源结构,通过能源利用技术的创新,缓解能源紧张,促进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和谐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2-2012年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将能源消费强度分为低、中和高三个层次,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系统广义矩(SYS-GMM)分析方法,对工业化、城市化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动态效应与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提高均会导致地区间能源消费强度的增加,但城市化对低能源消费强度区域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对高能源消费强度区域的影响却十分明显。此外,上一期的能源消费强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能源价格和技术创新等均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中国存在技术创新的反弹性效应且能源价格对技术创新有诱致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疆能源消费碳足迹变化、影响因素及其演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性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趋严重。本文采用 IPCC 方法测算了新疆能源消费碳足迹,利用岭回归对扩展的 STIRPAT 模型进行拟合,分析了各因素对碳足迹影响的演进规律,结果表明:1990-2011年新疆能源消费碳足迹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5.82%,其中能源消费碳足迹的构成中以煤炭为主,石油次之,天然气最小;新疆能源消费碳足迹产值在绝对数值和增长率方面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能源利用效率还有待提高;新疆不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各驱动因素对碳足迹增长的贡献会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人均GDP 从2011年起已经成为对碳足迹影响最大的驱动力,而城镇化率对碳足迹的影响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6.
以广西1978—2010年为样本区间的统计数据,利用协整检验与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建立了回归模型对广西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区间内,广西经济增长不是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原因,能源消费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最后通过分析比较结果,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能源类型与能源消费结构的异质性和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使得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没有统一的结论.针对上述异质性和复杂性问题,利用线性Toda-Yamamoto格兰杰因果检验和非线性Diks-Panchenko格兰杰因果检验,分别检验了中国1953~2008年的总能源消费、煤炭消费、石油消费、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得出能源政策的调整会直接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降低能源消费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冲击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能源消费迅速攀升,能源供需矛盾日益激化。使用LMDI分解方法,对1995—2010年我国能耗总量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累计增长134.30%,主要受劳动生产率及能源强度两个因素驱动,其余因素的贡献很小。短期内应降低各行业能源强度,尤其是重化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能源强度以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从长远来看,应对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研究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互动机制的基础上,选取1979-2010年全国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现代计量方法实证考察了我国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且两者的长期均衡关系对短期波动存在较强的制约作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均显示无论是城市化,还是经济增长水平均受自身波动的影响较大。说明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机制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10.
在脱钩理论基础上,构建脱钧指数,对脱钩进行分类,通过运用1979—2011年的数据对广西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轨迹进行分析,认为广西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历了3个时期5个阶段,两者之间的关系有稳定的趋势,并提出了促进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稳定脱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济增长、能源结构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增长、能源结构与能源消费的关系是我国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解决能源供需矛盾,实现能源、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文章基于1978年~2007年能源统计数据,对中国经济增长、能源结构与能源消费进行了因果关系和协整性的研究。发现中国存在单向的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和能源结构的因果关系,以及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费的双向因果关系。短期与长期中能源结构对于能源消费的影响都要大于经济增长对于能源消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能源经济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同学者在研究时选取的区域差异、数据长度和检验方法都会影响对二者关系的描述。基于此,本文以1988—2016年四川省能源消费总量和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数据为基础,运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对四川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而且四川省GDP的增长会直接导致能源消费的增长,但是能源消费的增长并不会导致四川省GDP的增长。  相似文献   

13.
基于我国1995-2007年的28个省际面板数据,对GDP、能源消费品种、资本、劳动力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并通过建立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东、中、西部分区域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整体来看,能源消费品种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的正向影响;从区域角度来看,东、西部地区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而中部地区电力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14.
从城市化进程的轨迹、发展水平、结构规模等方面分析中国的城市化特征,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造成中国城市化进程滞后的原因在于,1978年之前实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逆城市化政策,1978~1994年间的农村改革、乡镇企业发展和认识上的误区及城乡二元体制的固化,以及1995年之后在地方政府追求GDP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下所产生的一些抑制城市化进程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对1985—2009年间江苏省能源消费总量和实际GDP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看来能源消费总量和实际GDP之间存在稳定的静态关系,并且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说明江苏经济增长能有效的引发能源消费,反之不然。误差修正模型表明系统存在较好的反向修正机制,可以有效调节两者之间的短期偏离;而相应的评价准则说明了该模型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结果也表明在一定的滞后期内,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或重要性在逐渐降低。所得结论和文献[7]中的结果不同,说明近几年来,随着江苏省能源政策的调整,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性在逐渐减小,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最后在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江苏省经济发展与节能降耗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1995-2011年的农村居民不同收入来源和人均旅游消费支出数据为样本,探讨不同收入来源对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影响.首先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农村居民不同收入来源和农村居民旅消费的关系,然后进行主成分回归分析,建立对数回归模型。研究发现:财产与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对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支出存在正向影响;家庭经营性收入对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影响最大;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和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双向影响关系,和工资性收入、财产与转移性收入之间是单向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7.
借鉴罗默内生增长模型的主要思想,把能源、环境质量引入生产函数,并将技术因子与劳动力、能源、环境质量相融合,得到更贴近现实的反映经济增长的产出方程式,从而可测定技术因子对“能源-环境-经济”系统的直接与间接效用.在此基础上,通过检验中国1981~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环境治理、技术进步的长期协整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进行经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经济正处在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长期中,分别融入技术变量的劳动力、能源消费和污染治理投资及资本存量、技术进步均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短期中,加入技术变量的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加入技术变量的劳动力与污染治理投资对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资本存量短期变化对经济增长带来显著的正向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应由“劳动-资本-能源”型向“技术-环保”型转变.  相似文献   

18.
中国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年来,中国国内新一轮经济增长,各产业部门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本文旨在从实证角度探究能源消费对于对外贸易的贡献,从而分析中国的出口贸易对于能源的依赖程度.研究方法上,文章建立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通过该模型对1978-2004年中国出口贸易和能源消费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能源消费对于我国对外出口有着重要影响,其弹性值为1.315.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GDP、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均呈增长趋势。基于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考察了福建省1978—2009年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短期内存在着从经济增长到二氧化碳排放以及从能源消费到二氧化碳排放的格兰杰因果关系;长期内存在从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到二氧化碳排放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我国1987-2004年间24个省份所构成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将整个样本期分为两个子期,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面板数据误差纠正模型等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1987-1994和1995。2004年间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和短期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始于1994年的银行商业化改革对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可能存在的长期与短期因果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