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魏前期的经济形态和社会性质--兼论北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拓跋族在南迁过程中经历了由部落,首邦、国家三个形态的转化,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性质是带有浓重的家族残余的不成熟的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阶段,孝文帝改革创造了一种由游牧社会转变为农耕社会,由氏族酋长制转变为封建社会制度的模式,这个模式在多民族的中国极富典型性,从汉到唐,中国封建社会两个发展高峰之间的主脉是以孝文帝改革带的北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和这些改革后所形成的一系列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国家政策的实施、法律的执行,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都必须以一定的财力作基础,或说,政府的活动要在一定的财源基础上进行。西方国家财政监督的主要内容是议会以公民代言人的身份监督国家基本钱财的取得、管理和使用情况。这种制度始于1688年英国的《权利法案》,经过30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明显地表现为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议会中心主义,即处理国家财政的权限必须根据议会的  相似文献   

3.
财务行政管理,即国家通过财政机关对国家财政事务所进行的管理。它伴随着国家的财政活动而产生,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具有不同的特点。北宋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封建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也进一步加强,因此,财政收支关系的日益货币化、财政收  相似文献   

4.
论北魏的社会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北魏的社会性质,范文澜谓拓跋力微建立的国家,到拓跋猗卢时,“得晋人辅助,已经是封建性质的国家”,然则后来拓跋珪在代国的基础上再建的北魏,无疑是封建制国家。李亚农说:“拓跋族氏族制社会在和汉族的封建制社会接触之后,他们就跳过了奴隶制的阶段,创造了一种奇特的生产关系,即氏族制的生产关系和封建制的生产关系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5.
赵光磊 《山东经济》2009,25(3):90-95
在现代国家,财政制度首先是一种政治和法律制度,然后才是经济制度。公民在财政体系中的参与过程是政治参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财政作为公共系统运转的血液,是政府公共治理的基础,公民在财政体系中的政治参与行为是民主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通过对财政制度的权利表达和对财政分配的利益诉求既是公民基本的权利,也是国家实现公平、保障个人发展的重要义务。对财政体系的参与是发展政治民主的重要平台,可以促进政府履行财政受托责任和提高财政收支效率。要加强公民在财税立法、资金支出、预算监督中的参与作用。  相似文献   

6.
侯靖 《中国经贸》2014,(7):217-220
近些年来我国乡镇财政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债务增长较快,税源基础薄弱,财政收支失衡,已影响乡镇行政组织的正常运转甚至威胁到我国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造成乡镇财政困境的直接原因是乡镇财政支出的过快增长及支出结构的不合理,深层原因是“分税制”不完善、财权与事权不对称、行政改革不到位。要使乡镇摆脱财政困境,必须进行机构改革,减少政府层级和财政层级,适当调整利益分配关系,多留一些财力给乡镇,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地方财政管理体制,健全财政债务管理制度,大力培植税源。  相似文献   

7.
严玲玲 《魅力中国》2011,(20):366-366
商品经济在我国封建社会就已经产生,其形成到发展至今已经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同时,‘我国资本主义萌芽起步早,却一直没有跨越性的进步,这与我国封建社会的财政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几方面分析了我国封建社会的财政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抑制。  相似文献   

8.
作为超大型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性,现代化演进路径也不应该与其他国家雷同。财政改革是国家整体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财政改革的立足点在于为国家整体改革布局谋策,推动构建维护国家整体利益、改善普通大众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国家基础制度框架体系,推进形成符合中国自身国情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为了增强中央财权和财力,南京国民政府在1927—1936年间先后三次对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系统进行改革,逐步确立了近代财政分税制度。分税制改革是加强中央财权与财力的需要,是地方自治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近代中国财政转型的需要。因此,分税制改革符合历史潮流,加强了中央财权,增强了中央财力,有助于中央政治集权和政权巩固,从全国范围而言财权集中仍需加强。但是,财政分权存在诸多失误,进而反噬集权努力,而且财政支出不当,削弱了统治合法性,中央集权也随之成为泡影。  相似文献   

10.
1953—1957年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经历了多次调整,总的趋势是扩大地方财权。这一时期,国家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中央集中财力推进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并进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央政府在财政收支方面都占很大的比重,在国家财政体系中占据支配地位。"一五"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总体来看是成功的,推动了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家财型财政到公财型财政——中国财政转型的案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守刚  刘雪梅 《山东经济》2009,25(4):108-113,120
1978年后中国财政发生了类型的转换,从家财型财政(财政收支围绕国有企业进行)转为公财型财政(以公众之财办公众之事),从而在收入、支出和管理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与此同时,财政学的地位、内容和研究方法也发生了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财政学界发生的“公共财政大争论”,体现了中国财政的这一转型,也同时体现了财政学学科发展的意义。本文以“公共财政大争论”为案例,回顾争论发生的过程,分析其中的内容,并从中国国家转型(从传统国家转向现代国家)的角度,揭示这一案例所体现的中国财政转型与财政学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玉苹 《理论观察》2023,(5):120-124
协饷制度是清廷统筹全国财政、调剂地方收支的重要制度。太平军起义后,协饷制度的运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为适应变局,清廷适时调整协饷的渠道和内容,以维持边疆军事和全国财政的有效运行。近年来,随着近代国家治理能力研究的全面展开,协饷制度开始被广泛关注,研究成果涉及边疆治理、税费调整、军费筹济、财权下移、央地关系等诸多方面。研究推动了学界对晚清财政运行状况和国家治理能力的认知水平,同时也为如今的财政治理提供历史借鉴。但在“协饷量化水平”“督抚对协饷的影响”“晚清协饷的变异途径”等方面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3.
财政集权与分权的优劣比较及制度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明  闫婷 《开放导报》2005,(3):98-100
国家的财政制度安排属于一个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的范畴,财政分权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治权力的划分在财政关系上的集中体现。财政集权和分权各有优缺点,完美的财政分权体制是不存在的,但是可以在政治架构中不断地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格局,由此进行事权和财权的合理划分并进行动态的调整,从而建立较为合理的财政分权体制。  相似文献   

14.
一、人权问题的阶级性资产阶级的人权观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本质上是用来为其统治制度服务的,尽管它相对于封建制人权观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并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人权观经过资产阶级民主几百年来的发展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新的形式和特点。在形式上承认“不分种族、性别、语言  相似文献   

15.
财政,是指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在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它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分级分税财政体制下的税收集中使县乡财政得到了较少的份额,欠发达地区较为依赖的农业相关税种的取消使县乡地方税体系进一步缺失.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较大程度地萎缩。另一方面,基层财政支出的自主性很大程度受制于中央和省级政府及其各部门的政策控制、资金供给等。县乡财政运行的体制环境呈现出较为集权的特征。目前县级财政收支矛盾较为尖锐。改革财政管理层级、规范县乡财政运行机制远不能使县域财力困难问题彻底解决。必须从完善分级分税财政体制的角度,创新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来思考解决县域财权与事权不对称问题.建立财力与事权相平衡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来,云南德钦县的财政事业取得迅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和森工企业的兴起,财政收入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形成了以木材为支柱的财源体系。地方财政收入从建县时的1.6万元,发展到1995年的993万元,当年财政支出为3364万元,财政自给率达30%。自1996年天然林禁伐后,以木材为依托的支柱财源体系和财政收支格局彻底打破,致使地方财源严重枯竭,财政收入锐减。根据德钦目前的财源现状,应该结合德钦实际,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否认的客观现实和发展潮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法制发展均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首先在西方主要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法制体系,并向世界殖民扩张;而后两大法系逐渐靠拢,法律制度出现趋同化倾向;到现阶段,法律出现全球化趋势,并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财政风险是指破坏财政稳固平衡运行,而导致财政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市场经济国家对财政风险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这样三个阶段:18世纪初至20世纪初,政府遵循健全财政原则,力求维持财政收支平衡,反对政府举债.在这一历史阶段,资本主义发展尚处于上升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财政经济理论是古典经济学派.20世纪30年代,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抛弃了古典经济学派的健全财政原则,转向实施凯恩思学派的赤字财政政策,大规模地举借国债,以推动西方经济的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又陷入了"滞账"局面,引发了对赤字财政政策的激烈争论,公共选择学派和供给学派等都对财政风险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到20世纪90年代,许多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开始注重保持财政收支平衡,防范财政风险.我国建国以来财政政策一直推行"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财政平衡性原则,但对财政风险的关注与认识只是近几年来的事情,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后,财政风险才逐步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国家法治进程的加快。我国的财政法制建设不断发展,财政工作的法治化程度及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水平日益提高,已初步形成了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相适应的财政法律制度框架。但是,从现代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我们在财政法律法规方面,仍然有许多尚需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