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可  任航 《民营科技》2012,(6):87-88
三农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和推动力,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改革,我国已基本建成了一个机构较为完整、监管较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但由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金融需求向多元化、大规模的方向转变,传统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金融机构职能、金融产品、营运制度、政府支持都远不能满足农村金融市场新的需求。现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供需情况以及政府管制和资金投入几方面深入分析农村现行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基层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地位十分特殊。它既是土地的所有者又是管理者,在土地流转中,既要保证自身利益,又要保证农民利益;既面临着党的政策和农民的双重要求,又面临着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双重风险。本文以益阳、杨凌、太谷土地流转模式为分析样本,剖析了农村基层政府在上述三种模式中的不同作用,初步回答了农村基层政府在土地流转中应当扮演的角色,即农村基层政府应当介入土地流转,但介入的方式要适当、适度。  相似文献   

3.
由于邮政储蓄银行业务的进一步拓宽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并且有强占农村金融市场的企图和优势,其它金融机构重新介入农村金融市场,且严重地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国家全面完成了"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启动试点工作后,已制定新的农村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准入条件和办法,个别经济发达地区,已建立更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所以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想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农村信用社需要不断完善自身,加强管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但是目前农村信用社在内部管理上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就是针对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找出相应解决问题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改善和解决都离不开农村金融制度的大力支持。农村金融制度按性质可以分为正规金融制度和非正规金融制度,其中农村正规金融制度的主体是农村正规性各类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博弈论与多方均衡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机构、农贷者和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博弈入手,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建立农村市场模型,探寻利益相关者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均衡,提出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分税制下地方政府介入房地产市场的原因和影响;指出地方政府领导在财政收支压力和政治晋升压力的作用下,通过深度介入房地产市场获得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以缓解财政压力,进而获取政治晋升的机会;揭示了地方政府介入房地产市场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并最终拉动了房价的上涨。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为地方政府建立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并对当前的土地出让制度进行深入改革。  相似文献   

7.
王书斌  姜鹏 《财会通讯》2010,(7):157-160
本文从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杌构、农贷者和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博弈入手,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建立农村市场模型,探寻利益相关者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均衡,提出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政府突破法律寻求个案公平的做法,会进一步加深市场对监管和司法不作为的依赖看不见但能感觉得到的手在市场经济里.政府干预经济的惟一理由是市场失灵。政府当然应当管市场.尤其是转型时期的市场。但问题是政府什么时候该管市场.管什么.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政府对于市场的干预应当是制度层面的、宏观的.而不是介入微观的个案操作:市场中成功失败的案例都属正常,一个个案  相似文献   

9.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是我国当前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而土地流转又与农村金融支持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农村金融制度却表现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法律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操作制度、政府管理制度、金融机构业务拓展的制度等制度缺失,阻碍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展,制约了土地流转效应的发挥。因此,创新新型农村土地金融制度,支持土地流转改革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朱翠珍 《企业导报》2014,(22):8+6-8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阶段,所以农村金融市场中也存在着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系统性问题。当前我国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农村金融体制,保障农村金融体系资金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以及运行安全。促进农村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引了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所以需要对农村金融的管制放松,注重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培养,从而构建一个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1.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加速和深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金融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功能.但从目前中国农村金融的整体状况分析,在农村金融利率制度、经营体制、市场准入制度、金融扶持制度等方面依然存在金融抑制现象,农村金融市场的边缘化地位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自建国以来经历了曲折的变迁过程,制度变迁的主要目的在于活跃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户增收,但实际情况却与之相去甚远。社会新农村建设时期,缩小城乡差异成为政府工作的首要目标,相关部门在农村金融制度方面也采取了新举措。本文从交易成本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得失,以此为农村金融制度变革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3.
物业服务市场,虽然同样是由市场机制支撑着的市场,但与一般的市场相比有其特殊性。物业服务市场,是否需要政府介入、政府如何介入,对政府介入此类市场的行为如何规制,显然也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地位和作用的一种具体体现。今年7月5日,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建设委员会就拟定的《北京市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和《北京市物业服务收费政府指导价收费标准》进行听证,再一次吸引了社会的关注,并使政府在物业服务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进一步突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稳步推进,农村金融基础设施逐步健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仍然受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严重制约、存在着农村金融外部配套设施不完善、现行农村的金融制度与农村金融发展不相适应等问题。我国需要从大力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加大财政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创新动产抵押融资模式、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机构观"和"功能观"是关于金融与经济关系的两种分析范式。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微观效率和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不一致,仅以机构为主体的改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深层次矛盾。同时,在二元目标约束条件下,以"功能观"为指导的农村金融改革在实践中仍然面临与"机构观"同样的困境。因此,从"机构观"和"功能观"的综合视角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改革必须立足于政府和农村金融主体的现实需求,遵循自下而上的改革路径,通过建立多层次、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将基础性和实体性农村金融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以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效率为前提最终实现农村金融市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谭韵 《企业经济》2008,(4):162-164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要有发达的金融体系作保障。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制中存在着许多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农村金融供求矛盾突出、农村信用环境差、农村保险缺失、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村的手段及配套政策乏力等几个方面。财政部门是金融资产的主管部门,金融风险的处置常常通过财政的方式解决,而金融风险也往往引发财政风险。因此,政府应该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承担起金融支农的支撑者和推动者的责任。本文在分析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完善的具体财政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公共经济学角度看,农业金融是一种具有利益外溢特征,即正外部性的产品。金融资源稀缺性要求政府政策支持以促进公共金融产品的提供。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正规金融——支农功效不断弱化,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民间金融——金融活动活跃,尚欠规范;其他农村金融——基本空缺。构建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对策为:培育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构建农村金融市场稳健发展的外部服务体系;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需要产业支撑作保障。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特征及改革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金融组织机构长期处于分、立、撤、并、升、降等反复徘徊的状态,其制度变迁表现出强制性、渐进式、路径依赖性与滞后性特征,虽然目前也出现了一些适应市场需求的积极变化,但在农村金融组织制度、市场制度以及宏观调控制度等方面仍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取向应是从强制性制度供给向诱致性制度需求转变,并力求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创新。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金融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农村建立由国有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金融互助合作社等组成的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是解决农村资金缺乏问题、完善农村金融制度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公款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政府审计介入当年及以后年度,被审计的国企控股上市公司消费性现金支出费用化率和波动性显著下降,公款消费实质性减少,公款消费计入存货的费用操纵行为显著减少,政府审计对公款消费的监督和治理职能得以证实;然而,管理层仍然可能会将消费性现金支出转入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等营业外支出科目,并且在政府审计介入之后,消费性现金支出的粘性并没有显著降低,可见政府审计并没有完全解决公款消费相关的代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