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经济师》2018,(2)
文章将影子银行分为内部影子银行和外部影子银行,分别测算各自的规模和增长率,并量化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在对内部影子银行、外部影子银行、银行体系稳定性三者关系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VEC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内部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有负向影响,外部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有正向影响;长期外部影子银行和内部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均为负向,但是内部影子银行的影响更显著。最后分别针对内部影子银行和外部影子银行的监管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冯柏 《现代经济信息》2013,(13):294-295,299
2007年次贷危机后,影子银行问题逐渐受到关注。正当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体系去杠杆化之时,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却在悄然壮大。鉴于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的独特特征,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各类影子银行独特的业务模式、风险特征及现状,对现阶段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索畅 《现代经济信息》2014,(16):335-336
影子银行是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对经济增长而言正向影响更多。本文对影子银行概念进行介绍,着重分析我国产生影子银行的背景,阐述影子银行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张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和方式,引导影子银行发挥积极作用,规避影子银行的消极作用,最终使影子银行“阳光化”,纳入监管范畴,发挥其作为正规银行体系重要补充部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影子银行已成为我国金融发展中新的风险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2年10月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明确将影子银行问题列为中国金融风险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国式的影子银行的快速扩张,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文章通过对影子银行的涵义、功能、风险以及发展现状进行剖析,提出了将影子银行纳入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健全影子银行法律法规,完善金融机构内控制度、风险"防火墙"隔离机制、公开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影子银行保险机制等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5.
正影子银行的发展加速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为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提供了更广泛、便捷的融资渠道,因此不能"一刀式"地消除影子银行。利率市场化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影子银行业务,但也加大了影子银行的风险,探索影子银行发展趋势、建立完善监管体系能够缓解影子银行的风险。一、建立完善的市场利率形成机制。利率是资产的价格,利率波动也是影子银行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当前我国国债期货市场、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以来,影子银行体系的’膨胀式发展导致了美国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高度繁荣。同时,影子银行由于、高杠杆操作、过度的金融创新和过度的交易为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脆弱性。2008年9月,金融风暴爆发,影子银行体系首当其冲。影子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的缺陷,导致影子银行纷纷破产,影子银行体系处于崩溃的边缘。影子银行横向分散风险的特性也使整个金融体系暴露在风险之下,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危机迅速演变成金融市场危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体系的逐渐完善和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影子银行也开始渗透到中国的社会体系中来。但是相对于美国的影子银行而言,中国的所谓的"影子银行"也只是从对应的角度而言的,即相对于传统的银行体系,这些银行具有美国影子银行的某些特征。本文将从影子银行的特点入手,着重分析美国影子银行和中国的"影子银行"之间的区别联系,并思考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证明影子银行体系对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有较大冲击。我国影子银行虽然起步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鉴于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是在我国特殊的金融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是复杂的,既有拓宽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优化实体经济的投资结构、将闲置资金转为储蓄和增强资金流动性的积极影响,也有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引起实体经济空心化和加剧实体经济风险积聚的消极影响。应从控制影子银行规模、规范影子银行内部业务、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健全我国影子银行监管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以规范影子银行的发展路径并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规模不断扩大,对货币供应量以及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日渐加深。尝试构建引入影子银行体系的货币乘数模型,基于货币乘数视角分析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对货币创造机制及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并运用2005年至2018年5月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影子银行体系与货币供应量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且影子银行体系的扩张会扩大货币供应量;而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影子银行吸收存款比例、存款"流动性"及其预留扣减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银行居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运行的中心,本文手工收集了中国51家上市银行2008—2020年的影子银行相关数据,对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外的影子银行业务进行相关研究.研究发现,在表内影子银行业务中,股份制银行居于主导地位,股份制银行和城/农商行持有多种影子银行资产,表内影子银行化的程度较高,而国有银行的表内影子银行化程度较低.银行会通过资产转换的操作来规避监管政策的影响.在表外影子银行业务中,股份制银行主导了非保本理财产品和承兑汇票规模的变化,国有银行主导了委托贷款规模的变化.严监管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影子银行的发展,但监管政策对不同银行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进一步分析表明,股份制银行和城/农商行同时发展了表内外影子银行业务,而国有银行则没有.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加强表内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 注重监管政策的针对性和完善信息披露等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鉴于我国部分地区影子银行体系已经产生的风险因素,当前如何规避经营风险、使影子银行体系更加规范和有序发展问题已刻不容缓。文章通过对庆阳市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及主要风险进行分析,提出了规范影子银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崔晶 《时代经贸》2014,(6):454-455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规模不断扩大,与西方国家影子银行不同,我国影子银行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产品结构的复杂程度和杠杆率较低,风险相对较小,同时,影子银行独特的优越性和灵活性,可以拟补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缺位。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拟补影子银行的不足,使影子银行能够更好的为中小企业服务。  相似文献   

13.
于鹏  刘漫与 《新经济》2021,(6):30-38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前,影子银行体系迅猛发展;影子银行体系纵容了居民过度负债,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同时将危机传染至全球主要国家.美国影子银行体系,具有流动性转换、低透明度、高杠杆、监管缺失等特征.美国影子银行的诞生及迅猛发展,是美国近几十年来的金融自由化浪潮、金融机构混业经营、资产证券化扩张的结果.影子银行体系中有大...  相似文献   

14.
芮琳琳 《当代经济》2016,(30):73-75
起源于美国的影子银行在中国地区形成了特有的运行机制.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的表现形式及资金来源就在于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虽然在当前市场化进程中,影子银行的资金有效完善了我国的银行金融体系,但随着影响力的扩张,许多影子银行正游走于金融监管之外,成为了最有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因素之一.加强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应该从深刻研究运行机制入手.本文首先探讨了中国的影子银行基本内容,同时对影子银行的运行机制进行了解读,提出了相应运行风险的具体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次贷危机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特性及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子银行体系"是造就华尔街昔日辉煌的有效机制,也是推动次贷危机衍生为波及全球之金融风暴的关键链条。文章界定了"影子银行"及"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学概念,概括了影子银行所具有的不透明性、高杠杆性,表外性以及具有实质性的信贷膨胀效应等显著特点,深入剖析了影子银行体系脆弱性的主要根源:期限错配、自我加强的资产抛售循环、高杠杆率及风险跨境传递,最后阐明了金融危机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6.
该文选取了2013-2015年31个省的面板数据,先引用门槛效应模型,实证研究影子银行对商品房价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影子银行在一定规模下,能显著促进商品房价格的上涨;当影子银行超过一定规模后,影子银行对商品房价格的影响不再显著。此外,本文还进一步考虑到商品房价格的空间效应,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证实了商品房价格存在空间效应。根据模型得出的结论,提出应减少房地产行业对影子银行的依赖、拓展房地产行业资金来源;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把影子银行规模控制在合理规模内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霍强  蒋冠 《经济论坛》2013,(12):89-94
影子银行和传统银行的交互作用是全球金融危机最为深刻的教训之一.本文从影子银行的概念、范围、分类入手,对比影子银行和正规银行的区别,阐述影子银行和正规银行的平行关系和交互作用,总结这种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对宏观政策变动的平滑缓释效应、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以及交互作用本身具有脆弱性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等机理.最后,从治理原则、监管策略、政策选择、政策协调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8.
谈及当今世界的金融体系,影子银行早已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子银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演变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基于此,分析定义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及内涵,以美国影子银行体系为例,深入研究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机制同其产生的宏观效应,并就我国加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众多学者提出影子银行监管不充分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影子银行规模扩张增强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并造成了金融风险的积累.与此同时,具有逆周期调控理念的宏观审慎政策开始被各国金融监管机构付诸实践.本文通过构建符合中国经济金融运行特点,纳入影子银行和宏观审慎政策的NK-DSGE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研究了影子银行对中国金融风险的影响以及宏观审慎政策调控的有效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影子银行高杠杆的经营方式加剧了金融系统脆弱性与风险积累,对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信贷监管不对称会刺激影子银行规模扩张;宏观审慎政策实施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包含影子银行的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抑制影子银行的顺周期性,使金融调控政策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2007年1月到2012年12月的月度数据,以影子银行的流动性、银行的表内信贷和经济增长为主要指标,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分析手段,实证分析影子银行的流动性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并与银行表内信贷的流动性创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2007年以来,影子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短期内影子银行创造的流动性波动较大,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但是从长期看将趋于稳定;影子银行的发展具有顺周期性。因此,既要充分发挥影子银行的正面效应,积极引导影子银行走向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又要在保证市场和银行流动性的同时,加强对其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