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斌 《重庆与世界》2011,(18):67+66
刘忠义,当代重庆实力派书画家,生于1944年,土生土长于重庆南岸长江边上。热爱重庆,热爱家乡胜过爱自己的生命。年轻时爱与文人墨客交友,耳染目睹,技艺日臻成熟,视画重庆、画三峡为人生最大乐趣。多次参与重庆大型美术展览。尤其是近年,刘忠义具有特色大幅中国画  相似文献   

2.
闫耀乾 《发展》2013,(8):106-106
丰子恺的漫画世界里充满了蓬勃无尽的生命气韵,看似随意涂鸦,实则喻意着人类的本性,并于此来探索与把握宇宙的最高旨意,恰是表达出了对人生根本问题的终极关怀。这是一种哲学精神。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时代精神与诗意关怀两个方面。一、时代精神"艺术要‘为人生’",这是鲁迅先生一贯的主张。丰子恺进一步阐明鲁迅的观点,就是要"艺术的人生"与"人生的艺术"。这一观点贯穿他的一生。丰子恺的漫画就是"为人生"的漫画,他的漫画赋予了人世间以深广的同情心。其漫画的动人之处不仅在诗意,在谐趣,更在这悲天悯人的意味。朱光  相似文献   

3.
庞颖 《理论观察》2008,(5):175-175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是民族文化特征的造型艺术。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体系,在世界美术万花齐放、万壑争流的花园中独放异彩。现今中国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几乎所有中、小学都开设有该专业的课程,从而也将国画教育提上了日程。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相似文献   

4.
情迷所城里     
孙淑玉  于涛 《走向世界》2013,(13):58-61
<正>"老烟台"王相俊自己也没想到,怀念亲人的钢笔画为这个城市留下了珍贵记忆近日,一组关于所城里老房子的系列钢笔画在港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个压根算不上游子的瘦削男人王相俊对故乡的想念,引起了港城市民强烈的共鸣。有人说:"那不是画,是我人生的轨迹,谢  相似文献   

5.
灌园小记     
杨蕊 《民营视界》2009,(3):87-87
宋代养生家陈直说,最简单的人生有十乐:读书、谈心、晒日、静卧、小饮、种地、音乐、书画、散步、活动。以此养性怡情,方见畅适,始为惬意。读到这,才突然发觉陶潜诗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丰子恺画中的依松而筑,嵇康的柳下打铁喝酒弹琴,他们钟情于田园自然的闲适,这种精神状态乃文人人生追求之至境。闲则能读书,能游景,能交友,能饮酒,能著书,亦能神思自往,游于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6.
<正>用画笔描绘故乡的山山水水、草木丘壑,淡去了尘世烟云、名缰利锁,彰显的是真意弥漫、无拘情怀;用刻刀展示古人的诗词书画、亭台楼阁,纵意挥洒、顺其自然,所到处尽成天趣、尽得机杼,宛若流花溪水。王建安正是用这样的画笔和刻刀,向人们展示着中国艺术的神奇魅力,彰显着中国艺术家独有的智慧。在画与雕之间游走提起王建安先生,他首先是一位画家,原因是他自幼曾在爷爷严格管教下学习了中国传统的诗、书、礼、乐,并对绘画铭心趣然,1958年考入成都美术学校专业学习美术,受到了众多名师的教诲,为他成为一名  相似文献   

7.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原名丰润,字仁。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代表作: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等。  相似文献   

8.
《重庆与世界》2012,(9):66-67
邓旭,男,汉族,1954年10月出生,重庆人。1982年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油画作品10次入选国家级美术展览并发表在《美术》、《画刊》、《当代美术家》等刊物,油画作品曾在德国、法国、俄罗斯、韩国、香港、台湾地区展出并被收藏。罗兰·巴特说:"必须把作者设想为在一处镜子长廊里选路的人,哪里没有自己的形象,哪里就是自己的出口,  相似文献   

9.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画家傅抱石寓居重庆的金刚坡,那是一块群山环绕的谷地,气势沉雄的山川草木给他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他欣喜感叹:画山水的在四川若没有感动,实在辜负了四川的山水. 那也是一段血火弥漫的岁月,迫于战事,当时不少国内著名的书画家内迁来到重庆,痛感国殇家破,有家归不得,让他们恍然有了把他乡当故乡的感慨.深受巴渝山水气韵的熏陶,饱览山城独特的人情风貌,丰子恺、宗其香、吴冠中、傅抱石、江友樵、王闲影、李际科……这些处于创作盛年的书画家们纷纷选择用笔墨抒发胸中块垒,鼓荡士气,为今天的重庆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战时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0.
乘车与做官     
近日拜读了丰子恺老先生写于1935年3月的一篇杂感<车厢社会>,对其中的一段小诗印象很深.诗是这样写的:"人生好比乘车:有的早上早下,有的迟上迟下,有的早上迟下,有的迟上早下.上了车纷争坐位,下了车各自回家.在车厢中留心保管你的车票,下车时把车票还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