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提出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评价方法与原则,并建立区域和土地利用分区的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省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湖南省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水平的动态变化发展趋势以及农用地集约利用的效益,最后利用加权求和的综合方法,计算出湖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评价值。 相似文献
2.
3.
浅谈当前形势下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最大限度保护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保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走符合实际情况的国土资源节约化道路是兵团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兵团十二师头屯河农场为例,结合农场的实际基本状况,针对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工作的主要做法,浅谈当前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的一些做法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石河子市新型城镇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试点工作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回顾开展该项试点工作总体情况,总结该项试点工作取得的经验和采取的做法与模式,探讨开展该项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生态国土建设、加强产业与用地的空间协同、全面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阐述指标含义、量化方法和评价模型,对广东省开发区土地进行集约利用评价,并测算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上并不集约,集约用地水平与所属地市的经济发达水平无显著相关性;不同地市、不同类别开发区之间差距较大;广东省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潜力仍然较大.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内涵与评价体系研究是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轮国家机构改革之前,基于不同历史时期发展战略和部门管理职责不同,土地、矿藏、河流、森林、草原、海洋、湿地等自然资源分属不同行政机构管理,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缺乏统一的评价维度和评价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状况的整体衡量以及不同区域间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状况的横向比较。本研究重点围绕自然资源概念、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内涵、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开展研究,以期为开展区域性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
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68,自引:0,他引:68
研究目的: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提出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方法,建立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法:资料综合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明确节约和集约用地指标选取原则,完善节约和集约用地的评价指标结构层,特别是农用地和农村宅基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评价指标,提出区域和土地利用分区的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9.
我国海岛地区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研究——以舟山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土地的节约与集约利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海岛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其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必然也具有其特殊性;以浙江省舟山市为例,探讨在海岛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土地短缺的矛盾,并为海岛地区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评价及区域分异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对江苏省13个市市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分析其区域变化规律,为宏观指导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切实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回归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1)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阶梯差异,从南向北逐步降低;(2)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最重要的外部因素,苏南经济发达地区集约利用水平远远高于苏北地区。研究结论:通过运用地价杠杆、规划引导、区域合作、奖惩机制等手段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分析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与生态化协调性的内涵及机理,为城市土地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典型相关分析、协调性评价模型。研究结果:通过构建协调性评价模型,发现全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和生态化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在2013年后土地利用生态化水平滞后于集约化水平;11个城市各时序阶段上的空间异质性明显,2016年处于协调发展状态的占82%,舟山市的协调发展度全省最高为0.83。研究结论:浙江省城市土地政策的制定要兼顾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与生态化特征,严控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还要研究各城市的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情况,重视城市土地利用政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理论模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佳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24(6):118-121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是当前土地利用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而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潜力研究更是重中之重.运用C-D函数修正模型,建立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理论模型,并将最优化理论、方法与集约度问题相结合,探讨最优集约度问题,为充分释放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做好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13.
湖南汝城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对湖南汝城经济开发区土地进行总体评价,运用特尔菲法求得各指标的权重值,定量化反映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及潜力。利用多因素评价法,得出土地利用潜力增加的空间较小,土地供应已经无法跟上湖南汝城经济开发区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的结论。在上述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区科学合理利用土地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用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集约利用建设用地成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综合评价福建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本文首先对福建省建设用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选取了包括利用效率、利用程度、动态潜力和可持续利用4个因素层在内的13个指标因子构建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先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福建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动态变化及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呈整体上升趋势;全省9个市可划分为3个不同类型,其中福州、厦门市归为一类;莆田、泉州和漳州市归为一类;南平、宁德、三明和龙岩市归为一类。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运用综合评价法对1999-2006四川省耕地利用集约度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耕地利用集约度晕波动上升趋势,且年均耕地利用集约度提高了24.80%;区域差异明显;自然因素、经济发展、人口变化和科技进步是耕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力.认为促进耕地集约利用应通过运用宣传教育、规划引导、农业结构优化、土地整治、科技投入等手段.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化初始阶段非农建设用地扩张严重,与此同时,城市存量土地却存在粗放利用现象。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用地潜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在分析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以全国19个市区非农人口在200万人以上的城市为评价单元,进行区域比较分析来反映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同时针对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有益于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胡卫星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25(2):63-67
目前,海南省社会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土地与人口压力不断增大,各类建设用地需求水平较高,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土地节约集约潜力很大.大力推进海南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海南省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投入强度以及利用效益三个方面对各县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提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洞庭湖区中心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荣中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1,28(3):62-67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概念。根据地域特点构建了一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运用多目标线性求和法综合评价了洞庭湖区中心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基本达到要求,但土地资源潜力未充分发挥,因此从3个方面提出洞庭湖区中心城市土地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宝泉岭垦区耕地动态变化及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宝泉岭垦区为研究单元,采用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概念就数量和程度上分析1994-2008年耕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益、持续状况四个方面选取16个指标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对研究区耕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及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宝泉岭分局及各农... 相似文献
20.
制约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当前制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因,以期为未来改革方向提供参考.借助经济学理论,利用经济学中基本的供求分析方法分析中国的土地市场供给状况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关系.研究认为:土地市场不健全,特别是土地征用市场和土地出让市场不健全造成了城市土地低密度外延扩张和城市存量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土地供给机制不合理、土地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偏离土地价值,引致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仍是土地替代型而不是资本、技术密集型利用方式.因此,需要通过建立一个供给控制下的需求驱动市场、通过地租地价的变动规律,以及加快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和激励与约束机制改革,来引导和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