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农民城镇化意愿的强弱直接影响城镇化的进程与质量。以胶东地区为例,对务农、兼业和非农农民的就业、居住和户籍城镇化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农民就业城镇化意愿与居住、户籍城镇化意愿依然差距较大,就业与居住的理想地点仍然错位明显;年龄对于各类农民不同层次城镇化意愿均有显著影响,家庭年收入对于非农和务农农民的居住城镇化意愿影响较为显著,子女婚姻需求对非农、务农农民的居住城镇化意愿影响较为显著,子女就学需求对于兼业农民的就业、户籍城镇化意愿影响以及非农农民的居住城镇化意愿较为显著。研究表明,一方面胶东地区城镇人口中的"人户分离"问题难以快速减轻,另一方面,县城作为县域城镇化的中心,具有较大发展潜力,镇区主要为务农、兼业农民提供非农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以北京市和成都市为例,运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对超大城市的非户籍人口定居落户意愿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研究发现:(1)就业机会,就业质量和医疗保障是超大城市非户籍人口定居落户意愿的普遍性影响因素,更高的受教育程度、更丰富的流动经历和更完整的家庭结构能够促进定居落户,流出地的宅基地资产则会阻碍定居落户;(2)北京非户籍人口的定居决策更容易受到经济要素的影响,而成都非户籍人口定居决策更容易受到非经济要素影响;(3)定居决策更注重流入地给个人发展提供的条件以及与个人能力的匹配;而落户决策往往更加谨慎,考虑因素从个人利益转变为家庭利益,从短期效益转变为长期效益,流出地的推力作用也更加明显。最后据此提出市民化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人才环境与人才成长预期对集聚意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人才发展区域环境、组织环境、人才成长预期三个维度,文章构建了区域人才集聚意愿形成模型,并实证检验人才集聚意愿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层面环境因素间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人才发展区域环境中的经济和生活环境、组织环境中的组织氛围,以及人才成长预期都与人才集聚意愿的形成正相关;人才成长预期在区域环境、组织环境影响人才集聚意愿过程中都具有中介效应.最后,基于我国人才发展战略及本文研究结论,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深入对国内外的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领域研究的基础上,力度构建一个涵盖基本属性、教育背景、社会网络、创业能力等多方面对创业行为与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对西安培华学院部分毕业生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出创业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并给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内蒙古煤炭矿区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以污染较重的矿区内蒙古伊金霍勒矿区为代表,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实施运用意愿价值评估法对煤炭矿区环境改善居民支付意愿(WTP)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户.年平均支付金额介于500~800元之间。影响是否支付的主要因素是矿区居民对目前的生态环境满意度及家庭年收入。  相似文献   

6.
以广州市白云区235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空心村改造的农民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空心村改造认知程度、是否异地改建、是否整村改造、是否成为改造试点村、对政府支持需求、改造后节约土地利用方式对农民改造意愿影响显著;其中,空心村改造认知程度、是否整村改造和是否成为改造试点村为正向影响.空心村地形、空心村到镇中心距离、农民年人均收入、补偿形式、安置范围、是否住进农民公寓、改造资金筹措方式等对农民改造意愿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分化现象明显,主要分化为农场类户、以农为主的普通农户和以农为辅的普通农户。本文通过10个省区的问卷调查数据,比较了三类农户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供给评价和需求状况,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农户分化对农业产业链不同环节生产性服务需求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户对农业生产性服务接受程度较低、对各类服务供给的满意度不高,对不同类别农业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强烈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农户分化是影响农户生产性服务需求意愿的关键因素,反映交易费用和农户禀赋的因素对生产性服务需求意愿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沈爱荣 《价值工程》2012,31(31):237-238
本文首先提出高职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四个假设,包括:个人背景、个人特征、家庭情况、创业环境,然后建立实证模型进行逻辑回归分析,得出学科性质、获得奖学金情况、注册资本零首付、接受创业教育情况、意志是否坚定和家族成员中创业人数是影响高职学生创业意愿的六个因素。  相似文献   

9.
创业意愿是实施创业行为的一个先决因素,以吉首大学商学院大学生为例,分析创业教育、个人特质、家庭因素变量对创业意愿影响,并采用Probit模型回归检验,结果表明:在家庭因素变量中,父母职业、家庭收入、家庭支持程度等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在个人特质变量中,性别、性格、风险偏好等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显著,而年龄、专业、年龄与创业意愿的相关性不大;在创业教育变量中,教学、管理层、个人培养、学院氛围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农民创业意愿为研究对象,以陕西省为典型案例,从创业需求与创业供给视角分析农民创业意愿程度的影响因素,采用需求可识别Biprobit模型计量统计分析方法,测度衡量地区农民创业意愿活跃程度的指数.研究结果表明,样本地区农民创业意愿活跃指数为0.844,创业意愿活跃程度较高;教育水平的提高激发了农民的创业需求;政府创业政策改进与已有创业成功案例示范强化了农民的潜在创业意向;土地产权交易与家庭网络建设加速了农民创业供给决策;自我认知调整与社会资本改善增强了农民创业供给能力;媒体的宣传作用与正规金融机构的资本支持功能在农民创业领域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1.
Affluent towns often deliver high-quality public services to their residents. I estimate the willingness to pay to live in a high-income suburb, above and beyond the demand of wealthy neighbors, by measuring changes in housing prices across city–suburban borders as the income disparity between the two municipalities changes over time. I find that a $10,000 increase in town-level median income is associated with a seven percent increase in housing values at the border. The estimated demand for high-income municipalities is primarily driven by school quality and lower property tax rates.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差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中国城乡居民1985-2003年间的统计数据,建立了城乡居民的不同收入消费模型,并对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分别能由持久收入模型和引入虚拟变量的绝对收入模型来解释;二是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但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三是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支出的不对称性,导致了农村居民在支出上“捉襟见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上海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现状,借助于调查问卷概括总结了上海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表现出的若干特点。本文认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要形成有效的市场,必须关注供给与需求状况,鉴于此,本文以上海知识产权(专利信息)公共服务为核心,分别研究了专利信息的供给与需求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城镇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丽珍 《价值工程》2005,24(6):18-20
运用协整理论,构建了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城镇居民收入与河北省生产总值的误差修正模型;并运用1978 ̄2003年的实际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镇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并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We estimate the household’s marginal willingness to pay for housing attributes in the rent-controlled sector, so where rents are not freely market determined. The application of hedonic price approaches to obtain estimates of the household’s value of housing characteristics is then invalid. We apply an alternative estimation approach based on residential mobility. In our application, we focus on the household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number of rooms as well as the willingness to pay to avoid a long commuting distance. Our estimates appear plausible. For example, for households in the rent-controlled sector are willing to pay about 7% of their household income for an additional room. The implied marginal costs of commuting are about €0.17–€0.23 per (one-way) kilometre.  相似文献   

16.
兰州市是我国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利用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对兰州市城区居民的大气环境支付意愿进行了评估,得出居民对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平均支付意愿是140.97元/户/年,进一步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证明只有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支付意愿的显著因素;利用虚拟变量回归模型估计了不同收入群体的平均最大支付意愿差异。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党和政府在全面和深入地认识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判断和规划下做出的决策。苏州应该抓住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政策机遇,把握其内涵及其带来的变革,通过扩大内需来改变原来以外需驱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从而继续延续过去三十多年来经济领先发展之路。具体而言,苏州有四个方面的机遇:缩小城乡差距,提高购买能力;配套公共服务,提升消费意愿;治理环境污染,促进绿色消费;划城乡用地,实现集约发展。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遇到一些障碍:一产比重相对较高,二产劳动生产率相对不高,服务业区位受限,现代化面临挑战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建议苏州可以通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施有效的收入政策、配套相应的金融财政政策来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就业能力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恩立 《城市问题》2012,(7):96-102
就业是民生之本,提升就业能力可为改善农民工的城市生存发展处境提供基础性条件,进而影响其城市居留意愿。本文基于对上海市1026份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考察这一群体就业能力因素对于其城市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就业能力的五个核心指标中教育程度、就业服务享有、社会网络以及职业类型显著影响农民工的城市居留意愿,而工会参与因素影响不显著;传统变量中只有婚姻状况通过显著性检验。研究显示,适恰的就业能力支持政策将既有助于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职业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其留城意愿、促进我国持续稳定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19.
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在当前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战略受阻的背景下,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反映居民消费本质的重要概念,消费结构与扩大内需是密不可分的。本文以上海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1995~2008年间演变规律;运用ELES模型探究居民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的关系;测算商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并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从稳定商品价格、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优化供给结构等方面政策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相似文献   

20.
Urban Wages and Labor Market Agglomera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Using the 5% public use micro sample of the 1990 U.S. census, we find that observationally equivalent workers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earn higher wages when they are in urban labor markets that have a larger share of national or metropolitan employment in their same occupation and industry groups. Quantitatively, the effect is large, with an elasticity (measured at the means) of between 1.2 and 3.6 for these effects. We interpret the willingness of firms to pay more for equivalent workers in dense markets as evidence of an agglomeration economy in urban lab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