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梁剑 《华糖商情》2001,(20):29-29
在浙江的城镇与乡村,除了不少的地方品牌外,还能接触到许许多多的外来品牌,青岛、燕京、蓝带、KK、百威、嘉士伯、珠江,这些省内其他地区的、外省的乃至外国的啤酒在浙江几乎都有市场。消费者以一种兼容的态度接纳了外来牌子,市场本身也并不欺生,给外来品牌留下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外来品牌表现良好的浙江并不是一个啤酒小省,浙江的啤酒产量在全国的排名中一直位列三甲,钱啤、金狮等也都是有全国影响的牌子。在本省啤酒发展的同时,外来品牌也能表现良好的原因,用浙江经销商们的一句活说就叫“大肚能容天下啤酒”。  相似文献   

2.
《市场周刊》2001,(16):16-17
上海,这个中国啤酒品牌最集中的消费城市,最高峰时世界顶级品牌和本土实力品牌皆云集于此,有50个左右的品牌在市场上混战。然而在啤酒这个微利的快速消费品市场,不少品牌都被毫不留情地赶了出动。一些上海啤酒厂商近几年日子简直过不下去:曾经连续十年稳居沪市头牌,号称“金身不破”的力波啤酒,最近干脆改换门庭,改了个新名字准备再起炉灶;澳洲的富值达啤酒,在上海一注就下了几千万美元,却差点落了个血本无归。至于嘉士伯的断腕撤退,号称“打响了外资撤退的第一炮”,却让青啤不费吹灰之力捡了个大便宜。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的雪球式滚动,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在今年,可称得上零售市场是“烽火连天,诸侯并起”。先是奥运前期,由奶业巨头蒙牛、伊力之间的一场“楚汉争霸”,让人们还意犹未尽,接着啤酒市场由燕京、青岛、蓝带目不暇接地联袂上演了一场的零售版的“三国演义”。“树欲静而风不止”,啤酒市场的硝烟仍在弥漫,饮料市场又爆发了“汇源并购事件”,  相似文献   

4.
乔均 《中国广告》2002,(9):64-66
中国洒业市场竞争激烈,目前已经形成白酒、啤酒和葡萄洒三足鼎立的局面。三种酒的增长唯以啤酒市场的高增长率而让人看好。在啤酒市场上,以国产的青岛、燕京、金星、哈尔滨啤酒等品牌和以百威、喜力、嘉士伯、蓝带啤酒等国外洋品牌形成了对抗的两大阵营。啤酒广告投放多以电视和平面相交互,现择取啤酒市场中本土和洋品牌的"领头羊"青岛啤酒和百威啤酒为例,从其平面广告投放策略的比较以管窥其市场营销策略。一、市场投放总量比较百威啤酒和青岛啤酒2001年市场平面广告投放分别增长了78.7%、207.2%。2000年百威啤酒的平面广告投放额是青岛啤酒的3.1倍;2001年百威啤酒的平面广告投放额只有青岛啤酒的1.8倍,很显然,青岛啤酒加大了平面广告的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几大啤酒品牌的跑马圈地以及跨国啤酒巨头纷纷进军中国市场,中国啤酒市场可谓是硝烟弥漫。随着国内啤酒业几大巨头的整合力度日益加大和竞争的日益加剧,啤酒业的“洗牌”运动十分明显,国内啤酒厂数量从以前的上千家迅速下降到了不到400家,其中剩下的大多也是举步维艰、引不起买家兴趣的小厂。青啤、华润和燕京三大巨头三分天下的格局渐渐明朗,尤其在当前外资大举杀入的情况下,大联合、大并购将成为中国啤酒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啤酒市场正加速迈进寡头时代.国内外啤酒品牌短兵相接。如何从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掘金?嘉士伯决定加速其在中高端啤酒市场的布局.意图通过这一目前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获得更多利润。  相似文献   

7.
良度 《华糖商情》2001,(25):23-23
陕西前两年的啤酒市场以宝鸡为主,汉斯只是在部分市场小有成就,有一段时间“黄河”东征,在陕西的地盘上征城掠地,取得了辉煌的战绩。1997年,青啤兼并了汉斯啤酒厂,经过几年的调整,汉斯扬眉吐气.以绝对优势夺得了半壁江山。陕西的主导品牌易主。  相似文献   

8.
梁剑 《华糖商情》2000,(50):37-39
2000年是中国啤酒企业竞争最激烈的一年,燕京、青岛等大品牌打破啤酒区域性消费特点,标志着中国啤酒业全面进入“战国”时代。大品牌南冲北突、征战四方,地域品牌死守阵地,寸土不让,形成了一个个啤酒区域战场。通过对这些战场的分析,希望能够看出世纪末中国啤酒市场的格局。  相似文献   

9.
良度 《华糖商情》2001,(26):30-30
甘肃省市场上的啤酒品牌相对较少.地产强势品牌只有黄河、西凉、五泉三个.前属于黄河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后面两个属于甘肃农垦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啤酒市场一直是地产品牌的龙虎斗.宝鸡啤酒曾试图在兰州等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最终还是被淘汰出局。近年来,国内啤酒业两巨头青啤和燕啤也开始渗入甘肃市场,尤其是青啤并购西安汉斯后,兰州等市场上一夜间遍布汉斯啤酒。黄河集团、.农垦集团据此都做了不少调整,以求建立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国人素来与酒有不解之缘。1999年在成都召开的“全国糖烟酒交易会”上,酒类成交额达82.29亿元。成交额如此之高,主要靠啤酒、葡萄酒支撑。啤酒在我国酒业中产量最大,占了酒类总量的近2/3。可是在以燕京、青岛、珠江三大品牌为核心的啤酒市场红红火火,振奋人心的背后,隐隐约约能感到一丝丝的悲凉。  相似文献   

11.
1月9日,华润啤酒(中国)有限公司、美国科特勒营销集团宣布,联合实施打造全国品牌——雪花啤酒。一方是属意打造全国品牌的中国啤酒业亲贵,另一方是大名鼎鼎的营销咨询大师,专家预测,他们的握手预示着中国啤酒业已经从单纯的收购和兼并,进入到全面品牌的竞争阶段。那么,作为中国啤酒业最大的产业整合者华润如何将并购战略的成功“进化”为品牌战略执行的成功?华润到底是否是中国的“大摩”?且让我们听听华润啤酒老总王群的“说法”——  相似文献   

12.
据国家统计局近日消息,中国啤酒市场行业第一品牌雪花啤酒,在2011年的啤酒销量历史性的突破了1000万吨。成为中国销量第一的啤酒品牌,位居全球前五。  相似文献   

13.
刘会民 《糖烟酒周刊》2005,(38):B0026-B0026
在济南市场,青岛啤酒和济南啤酒(品牌名称是趵突泉啤酒)竞争激烈,抬高了进入门槛,令外来品牌纷纷止步?然而,一个名为“趵青爽”的买断啤酒品牌,却在两强相争中不断扩大了市场占有率。趵青爽销售公司总经理田庆华认为,青啤和济啤的关注焦点都在对方身上,市场对策也都是针对对方制定的,对于新兴品牌的关注度不高?从细微处着手,找好切入点,新兴品牌就能够打开济南啤酒市场的缺口。  相似文献   

14.
作为本土化比较成功的知名国际品牌,2009年。蓝带啤酒将一如既往地关注终端市场,加强终端市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并购.让中国啤酒企业的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包括“第一集团军”的“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和“华润雪花啤酒”,以及处于第二竞争梯队的“金星啤酒”、“珠江啤酒”、“金威啤酒“、“重庆啤酒”、“黄河啤酒”.”蓝剑集团”等等.都通过资本并购、异地自建工厂等扩张手段.获得了规模竞争优势。但是自2004年青岛啤酒总裁金字国先生率先提出“整合”以来.”整合”成了各啤酒业巨头思考和行动的头等大事.包括像A—B啤酒集团、SAB啤酒等在内国际啤酒巨头.亦掀起了对中国并购或者控股啤酒厂的“整合”。包括业务链的整合、市场链的整合、管理链的整合、人才的整合.尤其是品牌整合.更是成了愈来愈多啤酒集团继“规模并购“之后的“重点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16.
金良 《糖烟酒周刊》2004,(49):30-30
华南啤酒市场,是啤酒厂家争夺的重点。其中广东啤酒市场是重中之重,因为当地的啤酒消费量大,啤酒的利润率高。在广州销售的啤酒品牌达80多种,但是还没有占有率达50%以上的品牌,可以说这一地区的包容性很强,所以广东市场将成为众多希望做全国品牌的企业首选要拓展的市场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临近啤酒的销售旺季,经销商们也开始了忙碌,选品牌、招聘业务员、考察市场,其中啤酒品牌的选择成为经销商较为关注的事儿。最近编辑部的电话也热了起来,甚至每天我们接到七八个寻做啤酒的电话。我们对电话记录进行了整理,从中总结了以下几条“规律”。  相似文献   

18.
李光斗 《糖烟酒周刊》2005,(20):B014-B015
纵观中国的啤酒市场,青岛、雪花、燕京、珠江等本土强势品牌在资本并购的基础上,取得了规模和竞争力的极大提升,促进了在全国市场和区域市场的竞争力:而进入中国的世界级啤酒巨头,像INTREBREW、美国A&B、南非SAB、英国纽卡斯尔、日本朝日……,也持资金与品牌在中国的啤酒市场中频繁运作、划分势力,在这块儿已经硝烟弥漫的土地上演绎着中国啤酒市场的本土化与国际化之争。  相似文献   

19.
徐娜 《糖烟酒周刊》2005,(42):62-63
中国啤酒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价格越卖越低,生产和销售高档啤酒(零售价格6元以上)成为众多厂家的救命稻草。尤其是地方啤酒品牌,目前的产品零售价格跨度一般为1.5元—10元。它们期望通过高档啤酒的增量来增加企业利润。在价格战和促销战把企业拖到无利甚至亏损边缘时,企业的想法无可厚非,但是,一旦开始运作高档啤酒,企业才发现问题多多,高档啤酒做起来远不像想象的那么美好。  相似文献   

20.
高翔 《华糖商情》2001,(32):19-19
江西省地处华南腹地,东与福建比邻。据200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江西省现有啤酒生产企业18家,其中年产量在10万吨以上的仅有1家。由此可见江西省啤酒行业实力很弱,留有较大的市场空档,为闽啤大举进攻江西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于是以惠泉和雪津为代表的闽啤,在江西啤酒市场上与江西地产品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市场争夺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