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不同工资制度模式的比较入手,论证了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相结合的工资制度模式的合理性,并探讨了这种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形式——两级按劳分配制度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办法。作者认为,国家应把企业视为一级分配实体,国家对企业的分配实际上是国家根据企业集体劳动成果给予一定的报酬;衡量企业的“劳”的尺度,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分配的具体形式,即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浮动的试验办法,不过尚需要进一步完善。作者还探讨了这种工资制度模式实现的途径和条件。  相似文献   

2.
作者提出,剩余产品基金的分配是社会主义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分配关系的最重要方面。这种分配关系包含了三重质的规定性:即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作为社会基本生产单位的企业的财政分配关系;作为自然资源所有者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使用这些自然资源的企业的经济分配关系;以及作为自然资源以外的生产资料及其价值形态的资金所有者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使用这些生产资料和资金的企业的经济分配关系。作者分析了这三重分配关系形成的原因及剩余产品基金分配后的经济归属,区分了企业经营收入和企业留利这样两个不同的范畴,并分析了这三重分配关系的量的界限及其规定因素,提出可以用社会中等利息率作为确定由国家交给国有企业使用的资金的价格的影子。  相似文献   

3.
人们在谈论分配问题时总是这样认为,资本主义搞的是按资分配,而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们党从现阶段的国情出发,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在分配制度上也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那么,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否相矛盾,应该怎样来正确理解,笔者就此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一)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是建立在社会主  相似文献   

4.
作者认为,在社会主义现阶段,马克思主义同平均主义在消费品分配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如何看待劳动者劳动报酬存在的差别。平均主义观点的实质是反对按劳分配,要求建立某种符合小资产阶级平等观的分配方式,这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平均主义曾经是社会主义学说的一个内容,马克思主义产生后还常常被看作是社会主义的要求,这是因为一直存在着产生平均主义思潮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马克思的按劳分配学说有了新的发展。由于劳动者的劳动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直接交换,因此,按劳分配原则必须通过多种形式才能得到贯彻,劳动报酬的数量也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结合起来,由此就出现了劳动报酬上的差别。这种以劳动作为依据而产生的差别不是“贫穷悬殊”,也不会导致“两极分化”。 作者还指出,把按劳分配理解为按劳动自然时间分配,把按劳分配原则同实现按劳分配的形式等同起来,都是不对的。 本文还专门分析了国家公职人员的劳动报酬问题。认为,公职人员的工资水平既要体现按劳分配,又要有利于保持杜会公仆的本色。  相似文献   

5.
本文较系统地论述了国有工业企业的决策体系问题。作者指出,建立决策体系的基本原则是决策与监督相统一的原则、多层次决策原则和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相结合的原则。作者认为,国有企业的决策组织形式有两类:一是少数大型联合企业实行董事会主持下的集体决策;二是多数企业实行工厂管理委员会的集体决策,这种决策又有民主集中式、协商一致式和厂长个人决策三种方式,各有特点,各企业不宜采取一样的模式。作者还分别阐明了企业决策组织的权限和“十字”型的决策程序。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充分表明  相似文献   

7.
分配问题是目前劳动工资的重要环节。尤其奖金的分配,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和按劳分配政策的贯彻。因此,必须使奖金分配得以完善和改进。一、奖金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一种劳动报酬形式。(一) 社会主义制度下,不等量的劳动报酬应该反映不等量的劳动。工资是劳动报酬的基本形式,而奖金则是劳动报酬的一种辅助形式。计时工资只能反映劳动者在一定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按劳分配原则的马克思原设想与我国过去的实践相比较的基础上,集中地论证了企业职工工资同企业经营成果挂钩作为一种新的分配模式,对按劳分配理论的重大发展。作者列举了新模式的十大发展。作者认为,新模式把按劳分配分作两个层次进行,突破了旧模式中国家直接对个人分配、工资分配顺序、劳动量计量、个别劳动向社会劳动转化等理论,并在按劳分配中引入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作者还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经济实践和经济理论上论证了新模式不仅不违背按劳分配的原理,而且是与从产品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商品经济体制相联系的,是对按劳分配原理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现行工资制度的弊端1.目前煤炭企业按劳分配是通过国家对企业、企业对职工两个层次的分配形式实现的。第一个层次是国家按照企业实现的社会有效劳动分配给企业职工的工资总额;第二个层次是企业按照职工为企业提供的有效劳动的份额进行分配。多年来由于煤矿生产的特殊性,加之能源供应紧张,造成了在第二个层次的分配过程中只强调每个职工在集体劳动中所完成的量,而不要求质。因此,这  相似文献   

10.
我们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并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重塑现代企业制度。按劳分配仍然是我国工资分配的主要形式。因此在确认其他各种收入合法性的同时,应当对按劳分配这一原则进行深入、细致、系统地研究。研究其中劳动内容标准、计量指标及其横向比较标准,从而把按劳分配原则更好地贯彻下去,加速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当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存在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间对企业资源占有的不公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分配的不公平性;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分配因福利份额逐步扩大造成平均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市场的作用、完善市场体系的客观性、市场体系的构成及其内部机制等方面,探讨了有关理论问题。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也是市场经济,应以市场为中心组织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反映了社会化商品经济发展和各种不同利益的客观要求。作者分析了由基础市场、动力市场和枢纽市场三部分构成的市场体系。其中,作者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仍然是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价格是按值(价值)分配和按劳分配的综合体现。价值规律调节的作用在市场,决定基本工资部分;按劳分配规律的调节作用在企业,决定浮动工资等部分。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有四种形式。最后,作者分析了市场体系内部的内在性机制、整体性机制、运动性机制和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上)已在本刊第4期发表。本文(下)首先引用了大量材料和数据,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当前剩余产品基金在国家和企业之间分配的现状和问题。接着作者指出,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总的来说有赖于新的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建立和在改革中逐步实现。作者认为,要实现剩余产品基金的分配满足国有企业作为相对独立商品生产者对于企业经营收入的需要,就得从根本上做到自负盈亏、在提高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增加企业留利和改变当前名目繁多的集资摊派;要在剩余产品基金的分配方面为企业的平等竞争创造条件,需要做到两个根本前提,即价格管理由国家统一订价为主转向以市场价格为主和实现税制改革;要在剩余产品基金分配方面保证企业生产发展基金真正用于扩大生产而不被挪做职工集体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有赖于建立一系列的条件,如实现企业自负盈亏、建立市场体系、实行把企业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的经营形式、健全厂长负责制和国家要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手段进行控制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的中心内容是同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按劳分配对立起来的观点进行商榷。文章首先阐明了作者领会的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三个基本点。其次,探讨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按劳分配的关系。作者认为,在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是许多规律特别是按劳分配规律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着分配过程,要通过两个层次的劳动计量来完成按劳分配。但是,不能把第一个层次的劳动计量看作等价交换过程,完全由价值规律支配。再次。针对有些文章认为在商品经济下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相通的说法,着重分析了两者的区别,说明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分配制度,不容混淆。最后,作者从研究分配问题的方法论上提出了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指出有些文章否定按劳分配,同方法论上的失误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理论与实际结合上论述了要继续把搞活企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重点,指出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搞活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关键。两权分离的根本问题是放开经营权,把权责利全面落实到企业和企业经营者身上,以逐步实现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改革。办法是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承包经营的形式应当多种多样。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在目前国家财政情况下,企业增收主要应靠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不宜再在减税让利上做文章。企业内部的分配关系,要明确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果挂钩的改革方向,实行分级管理的工资管理体制。关于企业的领导体制,要坚决贯彻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要从厂长素质和专家集团辅助厂长决策方面采取措施,不宜再走经营权的分散和所谓集体决策互相制衡的道路。要以极大的努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把它作为改革和完善企业经营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要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搞活企业既要大胆坚决,又要细心谨慎。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论证了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论述了“无工不富”的意义;进而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分别对乡镇企业产品项目的发展方向和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问题进行了探讨。作者在分析近两年乡镇企业超高速发展问题的基础上,认为“七五”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在15~18%之间较为理想。在对企业竞争条件的平衡原则进行研究时,作者提出,对于乡镇企业与国营企业的竞争条件进行宏观调节,应运用系统平衡原测而不宜选用单项平衡原则。即:允许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各个单项竞争条件存在差异,但综合发生作用的结果应当是求得总体的平衡,使所有企业在大体平等的起跑线上展开竞争。作者认为,在生产计划、资金和原料来源、销售渠道等方面国营企业明显优于乡镇企业的情况下,保持乡镇企业在税收待遇上适当优于国营企业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正确地贯彻执行按劳分配原则,是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煤矿实行吨煤工资含量包干后,采用什么样的工资制度和分配形式,这是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合理的分配形式可以调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大企业在内部分配(指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下同)上已经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特别是对二级厂矿分配制度的探索.但勿庸讳言,目前仍存在着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最突出的,一是平均主义;二是苦乐不均,鞭打快牛;三是采用讨价还价方式确定承包指标,并且变动频繁,造成所属二级厂工厂行为的短期化.  相似文献   

18.
文章提出,计划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是“抓住一个核心,打掉两大支柱,实现三个转变。”作者认为:大幅度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和政府机构的审批权限,是计划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指导性计划,即“政策计划”、“杠杆计划”,将成为计划管理的主要形式;现行计划体制之所以能够巩固并不断强化,就是因为它建立在按照行政系统纵向分配生产资料、分配资金这两大支柱之上。为打掉这两个支柱,必须建立生产资料交易市与和资金市场。为强化国家的宏观控制能力,计划管理方式要从以实物管理为主转向价值管理为主,计委内部机构要从主要按产品管理原则设置转向按综合管理原则设置,计划干部要从单一型知识结构转向一专多能型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9.
徐之河在上海《开放与发展》研讨会上提出,改革企业组织形式,可以消除利用外资的障碍(见《上海投资》1986年1期)。 作者认为,在现行的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组织形式下,各企业难于直接从外国取得资金,即使通过政府或国家银行取得外国资金,由于企业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有责无利,也缺乏利用外资的积极性。 采用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形式,让公司摆脱行政部门的束缚,成为根据国家法律创建的独立经营单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阐明什么是企业活力及其源泉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建立新的企业经营机制的主要条件。作者认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必须具备的一般条件是国家、企业、职工三者之间的权力制衡、利益制约和责任约束,而且应保持三者之间的上下制衡、左右对称。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并保障企业应有的自主权和自负盈亏的地位。作者认为,只有上述新机制的构造原则,还不能解决它的有效运行问题。要使新机制有效运行还必须实现国家、企业、职工关系的规范化、契约化和法规化,只有如此,才能解决经常出现的“侵权、挖利、避责”行为,从而使新机制排除干扰得以运行。作者还据此对现行几种经营形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它们的利弊和适应范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