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济人”假设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研究与发展的理论前提,是在自由的经济制度下,保证最大化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并能够增进社会集体福利的抽象假说。公共选择理论把“经济人”范式引入了政治决策领域,拓宽了经济学研究的视野。但是这种方法论上的创新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人”假设,已经将“经济人”道德层次的社会属性抽取掉了;在强调不同市场环境下决策者的品行不变性的时候,却忽视了决策环境和决策影响的变化;尽管注意到了外部性对集体选择行为过程的影响,但是客观上却又混淆了公共品和私人品的区别。这样公共选择理论就不可避免地在“经济人”假设的移植使用上走了片面化、表面化的形而上学的路子。  相似文献   

2.
公共选择理论是当代经济学领域中一个相对较新的理论分支与学说,它阐述了公共产品、公共权力、公共选择等核心概念及理论。文章在我国公民参与的现实原因及背景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公民参与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田江 《大众商务》2010,(16):77-77
本文从经济学和伦理学相结合角度探讨如何辨证看待经济人假设,首先谈辨证看待经济人假设的抽象性,然后谈到经济人这个理论抽象是否应该包含道德规定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生态人”是继“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之后对人性假设的发展。在西方管理学的理论中,人性假设理论的发展推动着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即与人性的假设“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的路线相对应形成的管理学理论是: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生态人”的人性假设的提出,已经在管理科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必然会推动管理学理论向更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5.
每一种特定的管理理论,都是在特定时代的背景下和组织经营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中不断形成的。每一个时代的管理理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古典管理理论阶段,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泰勒、法约尔、韦伯等人,都把人只看成是"经济人"。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其代表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麦格雷戈等人则提出了新的观点,即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在同一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又提出了"自我实现人"的假设。时至今日,无论是"经济人"、"社会人"还是"自我实现人"这三种理论假设,作为主流的管理理论假设被沿用至今,三种管理理论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组织及其管理者的价值观,以致于进一步影响组织的管理。  相似文献   

6.
基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的公民参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纹菘  马索伟 《全国商情》2009,(12):140-142
公民参与提倡在公共领域将公民意愿作为制定公共政策的导向,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本文拟用公共选择理论,从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差异出发,分析现行公民参与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运用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假设对公民参与中的核心要素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7.
"经济人"与"公共人"是人们在政治研究中所进行的制度设计的人性择拟.在人的本性依需要而定的逻辑判断下,引导人的行为主要有道德说教和制度规范两种方法."经济人"预设与"公共人"导向都以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为中轴.作为对人性的正当引导与合理预期,制度设计的目标并不仅仅是防止利己主义的发生,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创新来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基于此判断,公职人员在事实上可能以"经济人"的方式生活,但在价值层面上必须坚持以"公共人"为导向.  相似文献   

8.
公共选择理论是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政治决策运作机制的理论。本文通过运用公共选择理论,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在制定公共决策机制时,忽视了政府作为"经济人"的举债意愿;举债的决策机制缺乏有效约束;不同层级政府的利益诉求与权力分配存在矛盾等原因。在制定地方债务风险应对策略时,应基于政府"经济人"假设,考虑政府自身的利益诉求;建立有效的政府债务约束和监督机制;以及理顺各级政府的利益诉求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公共行政中的人是什么”是自公共行政创立以来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在事实层面,行政人员有着个人的利益诉求,以“经济人”的方式生活,但在价值层面,公共行政组织的规范目的应当是追求和实现公共利益,行政人员必须坚持以“公共人”为价值取向,这也是现代社会公共行政的发展的必然要求。欲使行政人员成为真正的“公共人”,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都很重要,只有双管齐下,行政人员才有可能自觉接受公共精神准则的制约,切实维护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0.
公共选择理论是建立公共财政的理论基础。为了使人们对公共选择理论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本文对公共选择理论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公共选择理论进行了评价,并指出其对我国实行公共财政决策过程中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将公共选择理论引入对中国石油产业政策制定的研究中来,结合中国石油产业政策调查问卷的结论,对我国石油产业政策制定中的三大利益集团对政策制定的影响程度和利益倾向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公共选择角度,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均作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来考虑,对二者与石油垄断企业博弈中的政府行为进行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的公共投资项目评价体系,单纯地强调运用成本——效益等方法分析项目的经济效益,往往忽略了项目涉及的一些弱势群体的利益。而且由于政府部门利益的影响和政府主导型的决策机制往往会引发政府部门的寻租现象,导致了决策机制不透明,也无法反映出公众的真实偏好。公共选择理论为公共投资项目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本文通过一个案例的分析,在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强调在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改革的今天,公共投资项目评价应尊重公众的权利,引入公共决策机制,以遏制部门利益的膨胀和实现公共项目投资决策的民主化。  相似文献   

13.
管理理论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对人性假设的探讨,人性假设理论的不断发展推动着管理理论的不断创新。对人的有效管理,其理论和实践都必然要建立在对人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因此,了解人性假设和管理理论的发展演变,对现今的管理活动取得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理性选择理论在政治学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之上,视社会个体为惟一真实的研究对象和分析单位,将政治行为等同于经济学意义上交换活动,这三者一并构成了理性选择理论形式优美、逻辑严谨的方法论体系———方法论个体主义、“经济人”假设和经济学交换范式。然而,理性选择理论的优势与成功却遮掩不了其方法论自身的局限性———方法论个体主义孤立地将个人作为基本分析单位,忽视了社会结构、社会规范与意识形态对个体的影响与形构;“经济人”假设将政治参与者的属性简单地给予预设,不能看清楚“政治人”的全面属性;经济学交换范式将政治活动简单地类比为经济交换活动,忽视了政治活动的复杂性。理性选择理论若要更有效地解释政治现象和研究政治问题,需要正视和克服局限,对方法论个体主义、“经济人”假设和经济学交换范式作出修正与改进。  相似文献   

15.
公共选择理论用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来分析政府及其行政人员行为,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具有“经济人”理性、行为选择的“个体主义”倾向和行政人员价值、行政组织目标的“特殊利益”定位。应以公共管理选择理论为借鉴,通过正视政府“自利”本性、建立“私利”与“公利”共客机制和加强公民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等措施进行行政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6.
以研究“决策的政治本质如何影响政策选择,从而最终影响经济结果”为研究对象的新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中公共物品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将公共物品纳入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拓展和深化了对公共物品的理论分析,这些分析进一步厘清了公共物品的范围和类别,阐明了混合经济需要公共物品的理由以及公共物品供给中市场失灵的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共物品供给的政治决策机制以及考察了官僚机构在公共物品供给中的行为。这些分析所形成的一些理论观点,对于我们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公共选择有不同于现代西方国家的特征。中国需要利用现有的公共选择理论,同时发展适合于中国的分析工具。这里,利用公共选择的理性人假设以及放宽理性人假设都是必要的。对于各种中国政府行为范式分析的结果表明,竞争性政府范式最能整合现有的范式,并递次扩展出竞争性组织范式和竞争性行为人范式。在分析中国的公共选择时,竞争性组织范式的适用性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反思金融危机需要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资本,信心要以信用为基础,信用被亵渎会带来可怕的经济和社会后果,正确的财富观是信用体系的核心。要历史地看待斯密“经济人”与“道德人”的设定。我国信用体系滞后已经成为“瓶颈”问题,要加快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积极推进“企业公民”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60年代后期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兴起的“绿色革命”,解决了这些国家的吃饭问题,但是目前来看,“绿色革命”已经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印度政府提出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口号,其实质是解决印度农业问题的一揽子计划,其中农业发展道路是其中的重点。两次“绿色革命”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根据各地资源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和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升级和农业人口生活方式转变、解决三农问题及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但同时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建设用地需要的增加,却也在另外一方面使征地加剧,造成严重的失地现象,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在征地的过程中,必须切实加强对农民权益保护,使必要性征地顺利进行而又不损害农民权益。运用公共选择理论分析我国征地现状和政府征地行为,可以找到有效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