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表水环境容量是区域工业经济发展所必须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我国地域辽阔,受气候和地形的综合影响,地表水环境容量的空间分异明显。然而,多年来由于对此缺乏科学的认识,某些地区在工业生产力布局中未能考虑水环境容量的约束作用,致使地表水环境容量资源被超负荷开发利用,水质污染严重,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而另一些地区,则容量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未能合理挖掘其经济潜力。因此,深人分析地表水环境容量资源与工业生产力布局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容量资源的空间分异规律,指导工业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对指导经济与…  相似文献   

2.
宁夏区域经济差异及生产力布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忠祥 《经济地理》1996,16(2):66-70
宁夏区域经济差异及生产力布局分析陈忠祥(宁夏大学地理系,银川750021)生产力布局是区域经济的空间表现形式,有着区域经济差异的烙印,它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经济分布的地城格局和基本经济规律特征。它的运行和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既受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  相似文献   

3.
在研究、探讨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综合经济规划中,应该十分重视生产力布局问题。因为,生产力布局是百年大计,若在布局上造成失误,它将长期地影响企业的经济效果,造成巨大的经济上的损失,破坏生态平衡,并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生产力布局上的一些失误所造成的巨大损失,遗留下来的许多后遗症,其教训是非常沉痛的,我们应该记取。  相似文献   

4.
刘镇 《当代财经》1991,(5):59-60,F003
生产力布局是生产力要素的空间组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布局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并影响到经济系统的整体运行,生产力布局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力的空间推移现象,生产力的空间推移有二个条件,一是必须具有优势区位,这是生产力实现空间推移的可能性条件,它包括生产力布局中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及其空间分布状况。另外,生产力的空间推移还要求必须能够取得一定的经济利益,这是它的可行性条件。从生产力推移的两个条件来看,第一个条件即优位条件是无差别条件,而经济利益要求则是有差别的。在不同的经济机制作用下,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也各不相同,因而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也各有差别。在完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经济利益的要求表现为生产经营者的经营目被统一于剩余价值规律的基础之上,在自由竞争的经济环境下,生产资料的配置、产业结构的变化都是以取得利润的大小为标准的,生产力布局空间推移也是向着能获昨最大利润的优区位推移的,从而表现为典型的市场型布局。这种状况下的生产力推移虽能及时根据社会供求变化和生产需求变化进行调整,使生产力布局及时适应市场变化,调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使区域在一定时期内能取得较高的经济,但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从经济活动的终端环节入手,即从市场与消费环节对生产力布局施加影响的,因而使生产力布局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容易产生片面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工业化是人类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它的发展道路绝对不可能是平坦的。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工业区域布局走过了一条从均衡到不均衡再到统筹协调的发展道路,工业区域竞争格局也随之呈现出从沿海向内地扩散再到各区域之间竞相发展的态势,表现出不断趋于均衡的变化特征,促使区域经济差距不断缩小。研究和提升我国工业区域竞争力,不仅需要深入了解我国工业区域竞争格局的历史演变过程,而且还需要弄清楚不断变动和演进的重要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对我国工业区域竞争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的态势和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的演变与现有态势,探讨了新的布局战略,认为:适度倾斜和地区协调发展相结合,以及发挥各自优势的区域性发展战略应为现阶段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战略的基本点。接着,作者进一步探讨了工业生产力布局的形成与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区域生产力布局模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生产力布局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作为生产力空间表现形式的生产力布局也在不断地发生推移、变化和调整。生产力空间结构、形态的变化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探索、掌握并运用生产力布局的这一运行规律,对于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一、省内区域生产力布局将出现据点、轴线、网络模式共存的态势  在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生产要素的空间组合总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调整和优化。一般来讲,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时,诸生产要素都有向区内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8.
报刊文摘     
经济地理学之所以能为城市规划服务,是由其固有的研究对象、内容、学科的性质及其理论方法等所决定的。概言之,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力分布规律的科学,即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对全国或一个地区生产条件、特点的分析,具体研究社会生产力分布的空间结构、类型和体系等范畴的学科;其在内容上包括对全国或地区生产力的综合布局和生产部门的单项布局,其相应的学科体系是普通经济地理学(或综合经济地理学)和各部门经济地理学(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城市等),其  相似文献   

9.
"生产力布局"起源于前苏联,但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空间规划以及产业集聚政策也有相似之处。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生产力布局与区域协调发展相一致,必须满足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和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的要求。生产力布局优化有宏观、中观、微观等空间层次的划分,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所不同。产业布局还需要处理好集聚和分散、专业化和多元化这两对关系。目前我国生产力布局存在的问题有:区域产业同构程度有所上升,比较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区域发展相对差距虽有所缩小,但绝对差距不断扩大;部分地区的人口和经济活动聚集程度超越了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城市的规模和空间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城市间的连结性和分工合作较弱,城镇化的聚集效应需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趋势和目标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全面推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开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粮棉生产的历史性突破,农民货币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农村非农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打破城乡分割的格局,按照商品经济的原则在城乡之间合理分配资源和劳动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质是解放社会生产力。它必将引起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深刻的实质性的变动,引发产业结构、生产力和人口布局、城市体系格局的全面改组。这就是我们设计农村劳动力转移目标模式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济地理学在三十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曾逐步形成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或生产力)布局规律的科学这一看法,此观点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地理工作者与生产(力)布局实践相结合,从而发展了生产(力)布局的应用研究;而另一方面,则由于它混淆了学科研究对象(理论问题)与具体工作任务(实际问题),模糊了经济地理学的主攻方向,从而削弱了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胡兆量、陆大壮《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一文指出了这  相似文献   

12.
李树琮教授编写的《生产力布局学》一书已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生产力布局学是研究社会物质生产部门的空间分布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组合关系的科学.本书从生产力布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着眼,从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布局现状出发,较系统地阐述了生产力布局规律和原则,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发展趋势和战  相似文献   

13.
工业布局,静态地考察是指工业生产力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动态地考察,是对工业生产力诸要素在空间地域上的安排部署和调整。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有计划地合理布局工业,是一项“具有长远性质和全面性质的问题,是一个带有战略意义的问题。(陈云:《当前基本建设工作中的几个重大问题》)工业布局合理与否,关系到能否充分有效地利用全国各地的人力、物力资源和自然宝藏,保护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保证国民经济稳定持续的增长,也关系到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民族关系的正确处理与国防的巩固,因此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涉及经济、社会、政治和国防多方面的重大问题。工业布局的失误造成的后果损失大、持续时间长、调整改变起来相当困难。总结三十多年我国工业布局正、反两面的经验,对于加深社会主义生产力布局客观规律的认识,改进工业布局工作,促进国民经济迅速地、有成效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反杜林论》1970年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99页)社会生产力总是在特定空间中运动、发展的,探寻生产力空间运动的规律,通过合理布局,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布局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称作区位论、立地论,现在称作区位经济学或空间经济学,我们不妨称之为布局经济学。一、布局经济学的概念和内容(一)布局经济学的概念国民经济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到一定的地域空间,社会生产力的这种空间分布与组合,构成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布局。布局经济学的研究,一方面要揭示影响制约社会生产力地域空间组织的客观因素与规律,探索布局规划的理论、方法;另一方面又要研究生产力布局和地区经  相似文献   

15.
在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城市化和生产力布局优化都是十分重要的话题。事实上,生产力布局的优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并不是两道相互无关的平行轨迹。在生产力布局的优化过程中,城市化推进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作用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而生产力布局的优化需要以城市为载体,以城市化为依托,并对城市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城市化与生产力布局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生产力布局优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内涵,城市化是生产力布局优化的空间载体,二者同生同长相互依存,共同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轨道。无论是理论…  相似文献   

16.
方倩  崔功豪 《经济地理》2004,24(6):772-775
江苏沿江地区是我国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地区之一,文章主要对其区域内南北差异形成、变化的过程和县域间经济的空间差异进行研究,并分析区域差异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7.
王殿华 《经济地理》2006,26(6):908-911
前苏联经济地理学的学术思想,对计划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布局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形式与方法大多来源于具有计划经济特色的前苏联模式。苏联解体后,传统的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所取代,俄罗斯的经济地理学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了生产力布局理论。文章论述了苏联及俄罗斯生产力布局规律及原则等理论的演变特点,并提出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布局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详尽分析了在“十五”计划期间经济全球化趋势和西部大开发对我国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由此得出,我国各地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获得的机遇与面对的挑战不同,在我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背景条件下,我国生产力布局及区域经济演变将呈现如下趋势。一是生产力布局重点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二是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将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相似文献   

19.
一 经济效果论证是对生产力布局合理性的最有力论证。仅仅用生产力布局原则,难以全面论证生产力布局的合理性。生产力布局原则颇多,每一条原则规定布局的一个方面。这些原则内部,大都包含有对立面的统一。例如,生产接近原料地、燃料地、消费地原则,讲的是如何节约运费,提高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20.
张文雅 《生产力研究》2000,(6):35-36,62
本文详尽分析了在“十五”计划期间经济全球化趋势和西部开发对我国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由此得出,我国各地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获得的机遇与面对的挑战不同,在我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背景条件下,我国生产力布局及区域经济演变将呈现如下趋势,一是生产力布局重点由沿海地区向中西南地区转称,二是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将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