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商》2015,(52)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创新进程不断加快,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融资市场出现了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移的趋势,而监管环境的宽松,给了市场主体更多的主动权,也更加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程。在金融脱媒的大趋势下,商业银行传统中间业务面临改革和创新的巨大挑战,为此,有效应对金融脱媒带来的有力冲击及抓住机遇利用由此带来的"脱媒校正效应"完成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变革是目前非常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间接融资的比例持续下降,金融脱媒的现象日益凸显,本文从分析我国金融脱媒产生原因及表现形式入手,研究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就我国商业银行如何面对金融脱媒提出了建设性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全球化、自由化、金融创新及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资金需求者绕过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通过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金融脱媒已然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文章通过对金融脱媒现状的介绍,分析脱媒原因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并与美国进行比对,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商》2015,(52)
金融脱媒是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的产物。目前来看,我国的金融脱媒程度已进一步提高,个人和企业融资也由间接融资为主慢慢向直接融资大比例偏转。对商业银行来说,金融脱媒增加了其对资金来源的压力,也大大压缩了传统以利差为主的盈利空间。所以,商业银行应及时调整战略发展模式,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拓展表外业务,加大网上银行投入,以弥补传统业务现实发展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90年代以来,我国资金结构发生变化,直接融资逐渐上升,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比重下降,金融“脱媒”逐渐显现。本文从银行与资本市场两方面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金融“脱媒”格局下银行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占非金融部门融资规模的比重不断攀升,金融脱媒开始显现并不断深化,势必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设立两个VAR模型,利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析等方法,探究了金融脱媒对我国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渠道的影响机制及效果。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业的全面开放,"金融脱媒"现象日益严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资商业银行面临严峻挑战。但资本市场在分流了银行传统业务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机。本文从"金融脱媒"源头溯起,回望二十世纪中后期西方"金融脱媒",探讨中国金融体系下金融脱媒的机理,并尝试找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银行与企业是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银企的良好关系有利于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在金融脱媒的趋势下,我国银企的信贷关系发生了变化,出现了银行客户流失乃至收益下降而企业融资成本较高等非共赢的情况,须进行调整。本文运用最新数据系统详细地分析了金融脱媒对银企关系的影响及构建新型互动银企关系的必要性,并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银行与企业是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银企的良好关系有利于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在金融脱媒的趋势下,我国银企的信贷关系发生了变化,出现了银行客户流失乃至收益下降而企业融资成本较高等非共赢的情况,须进行调整。本文运用最新数据系统详细地分析了金融脱媒对银企关系的影响及构建新型互动银企关系的必要性,并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商》2015,(44)
金融脱媒是每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要面临金融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利率市场化的快速进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金融脱媒趋势日益显现,商业银行面临的冲击越来越严重。基于此,本文介绍了了金融脱媒的含义、形成原因以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为商业银行提出相应的建议,来应对金融脱媒。  相似文献   

11.
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和基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融资和投资活动逐步市场化,形成了脱媒的趋势。金融脱媒成为资本市场存在并得以发展的内生性动力,顺应了企业部门多样化的融资需求,满足了居民部门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促进了金融功能从以融资为主向融资与财富管理并重转型。资本市场与科技进步之间存在密切的耦合关系,在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同时,资本市场借助科技的进步和企业的成长推动自身的繁荣。本文从资本市场成长的历史和逻辑出发,深入研究促进资本市场成长的两大因素,对资本市场发展的深层机理和结构性变革趋势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有助于中国资本市场功能的健全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  相似文献   

12.
随着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及金融制度的不断完善,金融脱媒,这一绕开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配资方式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随着金融脱媒的出现,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对中介目标和实体经济的影响效果偏离了原先的轨道,同时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越来越复杂,最终目标的不可测性逐渐增加,而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难度也随之提高。本文通过研究我国金融脱媒现象的主要表现和原因,探讨其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并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发展和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金融脱媒的态势日益明显。本文探讨了金融脱媒的含义及成因,并分析了其对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针对金融脱媒的趋势,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摆脱对利息收入的依赖,大力发展新兴业务摆脱对传统业务的依赖,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客户摆脱大客户的依赖三项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存款一直是银行业的生命线。在资金成本不变,资金供不应求的背景下,高息差带来且必然带来高盈利。但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速推进,未来民营银行的将会大量出现,激烈的竞争会使传统高息差逐步压缩,同时,随着网络金融、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不断发展,未来大量的资金将会绕开银行这个媒介,在资金需求者和供应者之间进行体外循环,进而造成"金融脱媒"的现象。根据发达国家经验,金融脱媒是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将来我国银行业必然面临金融脱媒所带来的更为剧烈的冲击。未来如何应对金融脱媒现象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此,试图通过分析我国金融市场条件下,金融脱媒的环境及特征(characteristics)、对我国金融行业产生的影响(influence)及我国银行业的应对措施(measures)即采用CIM分析框架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银行业应对策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组合拳”频出,吕梁市以民间融资为主的金融脱媒现象凸现。本文通过对贫困地区金融脱媒现象的深入调查与分析,研究其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郭渊 《商场现代化》2016,(12):116-11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多元化的融资模式不断冲击着商业银行的存款规模,使得我国银行不仅面临着来自国内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带来的冲击,还需要有效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压力。因此,金融脱媒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基于此,本文在利率市场化和股份制的双重改革宏观政策背景下,选取了16家上市银行2000年-2015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一方面,金融脱媒造成了商业银行存贷款流失,存贷结构发生变化。另一方面,金融脱媒倒逼银行业转型升级,反而对盈利产生了正效应。  相似文献   

17.
陈凤羽 《现代商业》2014,(14):134-135
随着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以及金融改革.与开放的深入,我国金融脱媒的长期趋势已经确立,并且有加速发展的趋势。在此形势下,如何面对金融脱媒的机遇与挑战,在经营管理上做出相应的应对,是商业银行必须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对我国金融脱媒的概念、趋势、特点,以及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不断接入包括金融在内的众多领域,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社会资金的融通等活动越来越多地通过银行外体系进行,融资脱媒、资产管理脱媒、支付脱媒正加速形成。互联网金融的加快发展,对传统银行金融业务,尤其对以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为代表的零售银行业务发展造成了一定冲击。文章从加快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快向智慧银行转型、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等方面提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加快转型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所谓"银行脱媒",是指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主要融资中心的重要地位相对降低,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持续下降,由此而引发的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融资转换的过渡。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发展中,随  相似文献   

20.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存贷利差缩小挤压了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的调控目标使得直接融资替代间接融资的“金融脱媒”进程加快:欧美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得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此三方面是当前新金融形势的主要特征,不同程度地均将作用于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而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也已经在主动适应金融环境的变化,交易商协会、发改委、证监会三大审批机构的竞争带来了企业债券品种的创新和对银行贷款替代性的增强,企业债券市场的供给、需求扩张趋势日益明显。为此,本文提出保持债券审批机构竞争性、设立债券专项基金、倡导长期债券投资机制、转变债券融资观念等对策建议,旨在为完善债券市场制度建设、促进企业债券融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