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最西部的省会城市乌鲁木齐将成为中国西部中心。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一周年前夕,酝酿已久的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于2011年3月29日与公众见面,未来10年,乌鲁木齐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登上国内、国际舞台。  相似文献   

2.
会展经济     
乌鲁木齐,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是全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也是我国向西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作为21世纪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予政策、资金倾斜的重点地区,乌鲁木齐成为中国西北部地区最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城市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常态背景下,一座城市的正确定位关系到其健康快速发展.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政府与学者两个角度,着重分析了历年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对乌鲁木齐的发展定位,同时,结合近几年学者们对乌鲁木齐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为乌鲁木齐建设国际性城市的目标定位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抓住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历史机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五大中心”,不仅对保障我国地缘政治安全和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乌鲁木齐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作用,使乌鲁木齐从我国西部中心城市向中亚区域国际中心城市转变,推动新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促进中亚经济圈加快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实施,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推动西部地区城市发展,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繁荣,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西部大开发与中心城市作用”研讨会。与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中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城市发展为龙头带动西部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提出了不少新观点、新思路、新对策。现综合整理如下: 一.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重要作用 研讨会认为,应确立以城市为中心展开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指导思想。西部大开发不…  相似文献   

6.
抓住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历史机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五大中心",不仅对保障我国地缘政治安全和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乌鲁木齐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作用,使乌鲁木齐从我国西部中心城市向中亚区域国际中心城市转变,推动新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促进中亚经济圈加快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西进"的大趋势下,重庆入选"国家中心城市"体现了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调整。作为西部大开发"领头羊"及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够增强它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和裂变力。推进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但可以提升成渝经济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凝聚成渝经济区在中西部的向心力,而且还可以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成渝经济区域一体化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人均出口总额、人均实际利用外资、出口依存度、资本依存度等6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35个中心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价值的大小,将城市划分为4种类型:外向型经济发达城市、外向型经济较发达城市、外向型经济不发达城市、外向型经济最不发达城市。从地域差异来看,中国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很不均衡,东部中心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大大高于中部和西部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人均出口总额、人均实际利用外资、出口依存度、资本依存度等6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35个中心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价值的大小,将城市划分为4种类型:外向型经济发达城市、外向型经济较发达城市、外向型经济不发达城市、外向型经济最不发达城市。从地域差异来看,中国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很不均衡,东部中心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大大高于中部和西部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0.
缺乏产业支撑条件下的城市行政性拓展,且城市网络化发展缺乏生长冲动和制度障碍阻隔是中国西部城市发展面临的最严峻问题.研究认为,主体功能区格局下,在产业网络化发展支撑基础上的多中心--外围城市群落的发展是破解中国西部城市发展困境的可行路径;成渝双中心--外围、南贵昆三中心--外围、西兰西三中心--外围、呼包银三中心--外围城市群落是中国西部多中心--外围城市群落发展的重点区域,最后,基于产业支撑机制,文章探讨了中国西部城市群落发展的产业支撑路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国家中心城市规划和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等实施,古城西安又一次被委以重任,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贯彻落实"四个全面",继续深化改革,实现西安"追赶超越",要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结合城市特点,探寻深化改革的新举措、新途径;紧抓西安深化改革新要求,攻坚克难.紧随全国改革大潮,享受国家和陕西关于西安发展的政策红利,激发成为西部领头羊角色的热情,释放西安城市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2.
乌鲁木齐,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是全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也是我国向西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作为21世纪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予政策、资金倾斜的重点地区,乌鲁木齐成为中国西北部地区最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城市之一.  相似文献   

13.
论西部开发的城市中心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西部大开发,必须以大城市为中心,在生产,贸易,金融,科技,信息,人才,交通运输和财务等经济活动方面起到先吸纳(从国外和东部地区)后辐射(向西部广大地区)的作用,带动西部地区整体发展,西安,兰州,成都,重庆等城市无论在区位上还是经济基础上都具备了成为西部开发中心的条件,决策机构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发挥其中心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国内外城市功能网络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优势流、隶属度、枢纽度和引力模型等定量方法,分析中国城市功能网络格局属崭新研究视角。主要结论包括:①作为长三角和京津冀的首位城市,上海和北京两大全球性城市枢纽地位显著;②广州和深圳作为珠三角重要城市,具有仅次于上海和北京的地位;③西部地区城市功能较分散,缺乏显著的首位城市,成都、重庆、西安和乌鲁木齐等地形成若干区域性枢纽;④受替代性交通模式影响,中部地区武汉等城市功能网络地位相对降低;⑤南京、杭州和福州等城市作为长三角地区和海峡西岸地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其枢纽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地区首位城市影响;⑥人均GDP对客流城市功能联系有显著影响作用,城市规模对货流城市功能联系有显著影响,但航空距离影响则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5.
“乌鲁木齐被称为亚洲的中心。如果以乌鲁木齐为轴心,以1500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在幅员600——70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乌鲁木齐是一个最具规模、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乌鲁木齐市市长雪克莱提·扎克尔在全国人代会期间对笔者说:“在不远的将来,乌鲁木齐必将成为西部乃至于中亚地区经济实力强、辐射能力强的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6.
2006年.“天津”无疑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最闪亮的一个名词。自年初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之后.国务院年中又批复了《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天津终于有了明确的城市功能定位和身份:在未来15年时间里.作为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的天津市.要以滨海新区的发展为重点.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17.
《大陆桥视野》2013,(5):45-46
乌鲁木齐市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总体要求,将建成西部中心城市、面向中西亚的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多民族和谐宜居城市、天山绿洲生态园林城市和区域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并将在实现全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但由于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乌鲁木齐市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一直是全市各族人民关心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生产力要素分析出发,将知识划分为规范的和能动的生产技术、实用的和基础的自然科学、微观的和宏观的管理科学和现代的和传统的人文科学4大类;将知识的生产力特点归纳为创新性、集成性和“软件”性,并论述了它们在知识经济发展机制中的作用;最后,根据大连市城市发展战略变化趋势分析,提出应充分发挥大连城市知识中心作用,将大连建设成为知识经济中心城市。为此,要进一步优化城市知识结构,加强城市发展的全面管理  相似文献   

19.
企业总部集聚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新的产业集聚形态.企业总部集聚向中心城市集聚使中心城市功能由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制造职能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控制职能转变.一场围绕构建中国西部企业总部集聚中心的竞争正在我国西部三座主要城市展开.重庆应确立构建中国西部企业总部集聚中心的目标,实施企业总部集聚战略,提升城市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动态因子分析法测度2009—2019年黄河流域9个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析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弱且空间差异较大,上、下游高质量发展差异的马太效应逐渐显现;(2)高质量发展和各个维度的网络联系强度均表现为明显的空间分异和非均衡的分布特征,东部地区中心城市间的网络联系强度整体高于西部地区,东西部城市之间联系较弱,西部地区城市之间并未存在强联系;(3)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间网络联系松散,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合作、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