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扬 《经济研究导刊》2012,(34):124-125
分析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效果的体制性、农民自身、培训机制等方面的障碍性因素,提出完善培训支撑体系、制定科学培训目标、创新培训模式、构建培训主体等有效措施,以期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状况事关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根据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现实情况,应该进一步定位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投资主体,优化培训投资主体的责任实施机制,以利于通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高效规模化实施,促成农村现有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快速提升,为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一种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3.
关华  何军  李金霞 《经济与管理》2007,21(11):35-39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是中国从乡村型农业社会向城市型工业社会这一历史转型期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影响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有制度因素、供给因素和经济因素,针对中国目前二元经济的特殊性,应强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推动工作,加快城镇化、农村工业化进程,健全农村劳动力培养培训机制,建立良好的劳务输出服务体制等,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天杰 《经济论坛》2003,(21):67-67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民是我国人口的主体。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提高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对实现本世纪经济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关系重大。因此,做好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就成为当前农村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提高农村劳动力自身的素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的关键在于其自身的发展,也就是其内部质的规定性。劳动力市场对于劳动力的转移与合理利用有重大作用。劳动力市场自发调节效率的高低除了与…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以及传统体制所形成的"制度性障碍"的制约下,加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管理滞后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需求,致使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未能达到其理论的预期目标,而且还带来了一系列现实问题.文章通过对农村劳动力组织化转移的成本收益分析,发现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组织化管理,不仅可以解决因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和现有制度的不足而产生的问题,而且对转移的劳动力个体而言,还可以节约转移成本,增加个人收益;对转移的劳动力群体而言,获得的社会福利远远大于政府支出.  相似文献   

6.
张霞 《时代经贸》2012,(20):248-248,255
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有效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成功实现有效转移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基于喀什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培训基地、启动培训需求、提高培训质量等方面是加强喀什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发展县域经济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一)当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 从总体上看,有3个明显特征:一是第三产业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二是外出务工是近年来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增长因素;三是县域经济已日益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体。  相似文献   

8.
许婕 《经济师》2008,(7):63-64
与男性相比,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数量和就业层次都偏低,需要加强职业培训,最大限度地改变她们在非农转移中的劣势。但参与非农转移的农村女性劳动力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必须结合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特征,对这一群体进行细分,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进行分层次培训,改善培训效果,促进其非农转移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主要是强调职业技术与技能培训,培训的目的是促进劳动力整体素质与就业能力的提升,以适应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需求。针对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呈现出流动性大、稳定性不高的特点,为了让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真正进城、实现市民化,就要加强对农村转移人口进行有效培训,达到有效转移的目标,推动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李萍  何静怡 《当代经济》2016,(21):66-69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对培训需求的现状,利用广东省南海区的调研数据分析影响劳动者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认为劳动者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位层次、收入水平、企业欠薪行为、劳动强度满意度、劳动时间等因素都影响劳动者的培训需求.要提高劳动者的培训需求,就有必要增加企业的培训经费投入,促进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企业响应农村劳动力培训计划积极提供劳动力培训的氛围,劳动者有效获得培训项目信息,积极参加劳动力培训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1.
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村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必经之路。苏南作为中国发达地区之一,其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以就地就近、集中于二三产业、亦工亦农和城乡统筹为主,但要实现进一步转移,仍受传统观念和生产方式、低下的文化技能、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制约。这就需要从统筹城乡区域就业体制、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业等方面,推动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力影响等因素制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转移能力的增强能够拓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空间,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动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提供,很大程度克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力,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稳定程度。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力"是决定城市化进程快慢与否的主要要素。  相似文献   

13.
以卢卡斯(2004)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力资本积累.课题组对海南800户具有代表性的农村住户调查结果显示,教育、在职培训、社会福利等影响人力资本积累的因素,恰是制约海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随着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提高,其转移的速度会不断加快,直到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既是解决我国农村就业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长期来看,产业结构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短期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负相关,产业结构的短期变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着负的影响;产业结构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Granger原因,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产业结构没有显著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是产业结构的Granger原因.  相似文献   

15.
推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五大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体制的约束 ,我国目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还不够充分 ,制约着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要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 ,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质量 ,应综合运用城市化战略、工业化战略、产业化战略、组织化战略和知识化战略来推进我国农村劳动力全方位、多产业、宽领域的转移。  相似文献   

16.
陆德明  高一兰 《经济师》2011,(2):213-214
卢卡斯的"农村—城市"迁移理论指出,人力资本积累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因。对2001—2008年海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数据的OSL估计结果显示,教育、福利、培训等人力资本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正向且显著,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会缩小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演进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劳动力转移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农村劳动力理性选择的结果。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变迁,发现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客观地制定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战略,不断完善经济体制,建立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户籍政策,才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积极地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实现统筹城乡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但不受限制、无序的人口向城市流动也会带来城市许多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转变劳动力转移观念,通过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杜焕来 《时代经贸》2007,5(12):17-18
计划经济体制人为地造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就业政策的调整使农民逐步有了选择职业的自主权.本文用定量方法测算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和效益,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不同因素,提出了促进农民工就业、加快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综合发展经济学Lewis模型和新经济地理学Krugman模型,构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转移的空间经济模型,根据2005-2013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和2010-2012年河南省109个县两个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和双重差分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产业转移效应.研究表明:(1)当前针对"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补贴政策并无"产业转移效应",而存在"城市化效应".(2)"就地转移劳动力"培训补贴政策同样不存在"产业转移效应",而其"城市化效应"更强;唯有针对"欠发达地区企业"的劳动力培训补贴政策,在区域一体化水平突破 "门槛值"时才有"产业转移效应".文章研究的重要启示是:中西部地区若以促进城市化为目的,选择"就地转移劳动力"补贴更有效;而若以吸引产业转移为目的,则一方面需要针对"欠发达地区企业"的劳动力培训进行补贴,另一方面需要着重提高区域一体化水平.同时,若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产业转移效应,则需要改变现有的培训补贴方式,由向政府培训提供补贴转为向企业培训提供补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