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住宅消费偏好的西安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构建基于住房消费偏好的居住空间分异机制的理论模型推理得出:居住空间分异的程度取决于购房者对住宅区位特征的偏好特点及程度,并以西安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购房者对住宅区位类特征的总体偏好显著胜出,从而导致西安居住空间分异不断加剧;消费者对地块所处区域和周边环境质量的偏好胜过对地块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偏好,因此西安居住空间分异结构以扇形和马赛克式为主,同心圆带状为辅。此外,研究还证明政府对居住空间分异的作用大于开发商的作用,要控制或削弱这种态势,必须依靠政府干预。 相似文献
2.
基于社会—空间视角的长沙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住房商品化政策的实施,城市居住空间在房价的"过滤"和社会经济差异的"分选"机制作用之下,不同职业背景、收入状况、价值取向的居民在住房选择上趋向于同类相聚,形成一种居住分化甚至相互隔离的状况。从社会—空间视角出发,利用住房数据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长沙市的居住分异情况进行研究。通过聚类分析将长沙住宅划分成五类,归纳总结其分布和居民特性。以街道为单位从宏观和中观尺度,对各住宅阶层的分异指数进行定量研究,从而得到长沙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最后,通过构建多元排序logistic住宅阶层选择模型,对分异的微观动因——居民的社会属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居住福利既包括居住所需要的基本生存条件和基本公共资源,又涉及与居住活动相关的经济因素、安全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目前,非产权保障性住房应当成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首选项目,但其建设和分配面临居住空间分异、保障效率低下、居住福利缺失和不利于城市功能提升的困局。政府在加大非产权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土地、税收、财政等政策功能,调动社会资源,增加非产权的、具有保障功能的房源供给,通过供给与分配的多元化选择,摆脱单一化所面临的困局,达到改善居住福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区位、住宅价格、交通环线这3个方面分析了西安城区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陈燕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9):100-105
在对实证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寻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机理。鉴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在主城及郊区等层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文章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分别对南京市主城区及郊区居住空间分异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主要结论有:主城和郊区住宅板块在区位价值、容积率、绿化率、建筑年代、建筑面积等指标上都有差异存在,显示出主城与郊区居住板块之间在发展方式、成长规律、表现形式上的差异。随着居住郊区化和新城居住空间结构的变化,南京市城市居住空间结构表现出新的特征。文章选取我国副省级城市南京为实证研究对象,对我国住房转型期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进行个案研究,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规律及结论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作为居住的重要配套,其配置情况与居住空间分异紧密相关。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可以增加所在居住区的价值,进而加剧居住空间的分异。另一方面,居住分异也使优质教育资源牢牢掌握在中上阶层,同时,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新兴的富裕居住区会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加速教育资源的分化。 相似文献
7.
住房是一种阶层消费差异十分明显的商品。随着城市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和住房的商品化,中国城市出现日益加剧的居住分割现象。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基于和谐社会的理念,论述了收入差异分化下构建我国城市和谐居住空间的迫切性,对“大混居、小聚居”模式实施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提出操作对策,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经济地理》2021,41(5):95-102
解决城市中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对于促进社会融合和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25个城市流动人口与家庭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居住迁移行为、家庭化迁移等特征对其住房选择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仅有小部分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已购房。其中,社会经济水平越高,越有可能通过迁居改善住房,并获得城市住房。(2)家庭化迁移已成为流动人口在城市中购房的直接驱动力,起到决定性作用。(3)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获得住房的机制存在显著的城市差异,非一线城市社会经济水平较高的流动人口在住房选择上呈现出"向上的流动性",即实现从租房到购房,而一线城市的流动人口即使具有高收入仍很难获得城市住房。建议进一步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将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需求纳入考虑,进而促进流动人口落户,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针对中低收入者提出了建设保障性住房这一惠及民生的重大工程,力求住有所居,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政府部门、房地产商、保障对象的寻租现象.本文从寻租理论出发,阐述了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并提出加强保障性住房立法、监督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11.
基于ESDA的城市住宅地价时空分异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住宅地价样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运用GIS空间探索性分析(ESDA)技术对南京市2000-2009年住宅用地出让地价进行了空间特征分析,生成数字地价模型,探索住宅地价空间分布规律,并通过空间分析技术从微观区位层次来研究地价时空差异。研究发现:南京市住宅地价呈现明显的单中心空间结构,并表现出点轴扩展模式;随着时间推移,南京市住宅地价空间结构不断反生变化,地价峰值中心开始向南、向东扩散;地铁快速交通、城市规划及环境等因素对地价时空变异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格网分析的长沙城市空间破碎化分异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空间破碎化影响城市整体功能和品质提升,探析城市空间破碎化空间分异机理有助于深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认识。以长沙市为研究对象,基于1 km×1 km格网测度空间破碎化的空间分异,结合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识别影响城市空间破碎化的主导因素,揭示城市空间破碎化空间分异机理。结果表明:①长沙市城市空间破碎化空间差异显著,高破碎化区域呈分散点状集聚。②长沙城市空间破碎化类型可划分为居住破碎型、工业破碎型、生态破碎型、特殊破碎型等类型,其中生态破碎型及居住破碎型占比较高,不同破碎化类型空间分布差异明显。③地形位指数、开发程度、2009—2016年建设变化程度、地价、规划政策五个因素是城市空间破碎化分异的主导因素。形态、联系与功能三个维度的破碎化指数受各因素影响程度存在差异。④城市空间破碎化水平的升高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地形地貌对城市空间分割作用的大小,二是建设主体行为的失序程度,三是局部地区的规划失控与规划缺陷影响。基础动力(自然环境的先天分异)、直接动力(空间建设主体内在特性选择)和外在推动力(规划政策引导差异)三种作用力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城市空间破碎化分异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基于特征价格的哈尔滨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尔滨市住宅价格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异特征。住宅价格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两大块,一为道里区,二为南岗区。在开发区泛CBD范围内,临近长江路和红旗大街的住宅价格又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以上三点连线为较高住宅价格线,向两侧房价大体呈放射下降趋势。在对住宅价格的影响中,建筑结构、物业管理水平和到CBD距离为一类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不断优化,党和政府也加大了对“住有所居”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一系列部署,在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中取得重要进展.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居民满意度”这一个新的视角来考察保障性住房政策的绩效情况,以期获得一些新的对于保障性住房政策落实中的个体感受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4)
农民工城市定居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城市居住环境直接影响定居选择。本文运用辽宁省调查数据,定量研究新老两代农民工居住环境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新老两代农民工的居住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显著差异,新生代农民工的物质环境显著好于老一代;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混居概率更高,老一代与非同乡聚居概率更高;已婚农民工与同乡混居的可能性更大;受教育程度越高,居住物质环境越好,与市民混居的可能性越高;家属随迁及随迁家属中在学子女数,均对农民工居住的物质环境有正向影响,并提高了其与市民混居的概率;务工时间越长,物质环境越好,与市民混居的概率也越高。此外,职业类型、迁移距离也对居住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制约保障性住房建设因素的基础上,主要对重庆市长寿区保障性住房的做法、采取的模式、取得的成效进行介绍,以提供借鉴,并结合实际,提出加强完善保障性住房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公共休闲服务发展程度决定一个城市休闲产业的品质,其建设是杭州休闲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政府供给的角度,勾勒杭州市公共休闲服务体系的基本构成和发展机制,并从实践的角度浅析建设公共休闲服务体系的相关对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