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当代通信》2006,13(12):62-63
电信服务质量(QoS)一直是业界关注的一个话题。对于传统的电路交换网络而言,主要业务为通话/传真等业务,通信过程有固定链路支持,因此基本上不存在QoS的问题。但是随着IP应用的发展以及电信业务逐渐向属于分组技术的IP的平台上迁移,IP本身“尽力而为”的属性将对业务产生直接的影响,由此QoS问题逐渐凸现出来。作为伴随IP应用和互联网发展起来的以太网技术,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北京西门子通信网络股份有限公司(SCNB)认为,以太网要想在城域网改造中有大的作为,必须要解决QoS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电信业》2009,(4):76-76
近年来,随着IP技术向电信网络的渗透,多种新应用特别是IPTV、视频通信等新型业务快速发展,城域网已经成为电信宽带网络发展的瓶颈。因此,运营商在城域网领域内的技术选择将为业务转型提供基础和条件。全球运营商都在积极寻求能够大规模提高网络容量、运维效率,同时能够提供多业务支持和降低运维成本的技术。在如此需求之下,电信级以太网技术迎来了发展高峰期。  相似文献   

3.
《当代通信》2006,13(8):70-71
当前各个地市的城域网在兴建之时主要是为了互联网接入而兴建的,没有考虑如QoS、组播以及NGN应用等问题,因此时至今日,现有的城域网已经逐渐难以适应新兴的宽带数据增值业务需求,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城域网改造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该如何把握重点?SCNB认为,基于对新业务需求的深入分析,对城域网的改造要把握住以下三个方面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千兆以太网是一种新型高速局域网,它可以提供1Gbps的通信带宽,采用和传统10兆、100兆以太网同样的CSMA/CD协议、帧格式和帧尺寸,因此可以实现在原有低速以太网基础上平滑、连续性的网络升级。而DWDM作为新一代的光通信技术,为光因特网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途径。本又简要介绍了GE over DWDM(密集波分复用)出现的背景,然后详细阐述了与其相关的实现技术及特点,最后介绍了其应用,并指出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网络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推进。在IP技术的推动下,传统的电信网络及运营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统一的网络架构正逐步向核心骨干网与接入网相对分离、业务与网络相对分离的方向演变,电信增值服务逐渐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这种演变,适应了国民经济信息化对通信发展的需求,既为信息的广泛交  相似文献   

6.
《中国电信业》2007,(2):75-76
日前,英国电信选择北电为其“21世纪网络”(21CN)项目提供运营商级以太网解决方案。该方案为以太网另辟蹊径,有望为运营商的网络业务开辟出新的市场空间,为大规模部署城域以太网铺平道路。英国电信计划通过这一新的以太网解决方案传输高带宽业务,包括关键商务应用和全视频流业务等,该方案在简易性、性能质量及成本节约方面均有极大的突破,将极大地简化网络管理,提升服务质量,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7.
在城域网成为运营商竞争热点的同时,城域范围内网络服务的水平印并未同步提高;而被市场证明是承载IP业务最出色技术的以太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和发展,导致了被称为以太城域网技术的迅速崛起。但是,日前的以人网技术本身不足以支撑电信级大型网络。  相似文献   

8.
《中国电信建设》2001,13(3):90-90
Extreme Networks(极进网络)是一家以太网及IP宽带网络厂家,提供高性能、高速度、多层交换网络方案给内部及外部网应用。其技术能为服务供应商、应用服务供应商、内容供应商及企业,提供一套简单、扩展性强及对应用提供QoS的宽带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H.264/AVC视频编码标准的技术特点和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最近几年来,视频通信的应用和数字电视的使用日益受到重视,视讯业务的种类日益增多,会议电视、网上教育、视频点播、远程IP监视等等不一而足。而且随着通信技术和电信市场的发展,下一代网络(NGN)将逐渐浮出。  相似文献   

10.
一、概述 在通信业务上,由于IP网络的高速发展和IP技术的日趋成熟,使得基于IP技术的信息服务业逐渐成为本世纪通信的主流。而多媒体通信业务也有望从原来依赖于多种网络平台的多种体系走向统一即基于IP的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1.
武骏  孙晖 《当代通信》2005,(16):68-69
随着网络应用特别是视频、语音应用的快速发展,语音、视频和其他大数据量的数据类型都需要在已经融合的网络上频繁传输,IP电话、视频会议、大容量数据库群等应用促使对带宽的需求日益增长。万兆以太网(10GE)技术的推出,提供了一种简单的带宽升级途径,解决了带宽不断增加的问题。但是,如万兆以太网技术市场参考模型所示,万兆以太网技术应当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从满足用户的需求角度出发,依靠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的合力,吸收以太网历史成功经验,提供高性能、低价格、易维护的网络解决方案,才能得以真正的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IP技术的发展,电信网从传统的窄带电路交换网,演进到以IP包交换为基础的信息网。与传统的PSTN网络相比,IP电话网络具有统一信息平台的优势,它可以融合数据、话音和图像,因而可以产生大量的增值业务。基于IP网络的增值业务  相似文献   

13.
《当代通信》2006,13(9):108-109
扩大二层域 优化城域网结构 近年来,我国城域网的发展相当迅速,各大运营商均建设了不同规模的城域网,并利用所建设的城域网积极开展各种业务。但随着宽带增值业务的发展,如VOD、IPTV、视频会议等。我们也逐步发现,原有的城域网在建设初期因业务量较小,业务种类相对较少,其网络结构和规划较为简单,已不适应各类用户及各种业务发展的需要,所以在对原有城域网进行改造以及构建新城域网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层次清晰、规模合理的城域网网络架构,特别是要选择好网络二层域和三层域之间的关系,实现城域网结构的优化,适应未来业务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千兆位以太网是一种新型高速局域网,它可以提供1Gbps的通信带宽,采用和传统10兆,100兆以太网同样的CSMA/CD协议、帧格式和帧长,因此可以实现在原有低速以太网基础上平滑、连续性的网络升级,从而能最大限度的保护用户以前的投资。本文简要介绍了千兆位以太网出现的背景,然后详细阐述了与其相关的实现技术及其特性,最后介绍了其应用,并指出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ATM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ATM是对传输、复用、交叉连接、交换的结合,不仅具有高速性,还具备了综合多种业务的能力,以及对服务质量(QoS)的支持和动态的用户管理能力,目前,由于IP、FR、SDH和千兆以太网等新技术的出现,ATM面临着竞争,并在竞争中得到不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通信产业无论从内部技术发展还是外部市场需求都要求对现有通过网络做进一步的融合,而在这种融合的过程中,作为主导通信市场的通信运营企业也要理会地做出调整。但融合的含义是宽泛的,它涉及网络,业务等多个方面。面对来自技术变革,网络变革,业务变革和市场变革等的重要挑战,对所有通信运营企业来说,都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性抉择——转型。  相似文献   

17.
目前,随着Internet网络的迅速发展,不仅传统的窄带电路交换网(SCN)可以提供电话业务和智能网(IP)业务,而且IP网也可以提供这些业务。正是业务的这种发展,要求SCN和支持电话业务的IP进行互通。因此,作为SCN的支撑网的NO.7信令网也需要与IP进行互通。本文将就支持SCN的NO.7信令网与IP如何进行互通的问题作一些说明。  相似文献   

18.
发展中的光传送网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里,话音通信技术占据了整个电信网的核心地位,为支持话音业务而发展起来的SDH是传统光网络的主流技术,在电信网中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从90年代后期开始,IP业务获得了意想不到的飞速发展,下一代网络的分组化趋势日。  相似文献   

19.
光Internet是Internet发展的趋势,本文介绍了光Internet的概念,基本结构和基本网元,帧结构及其标准化进程,并分析了光Internet的特点和优势,最后展望了今后光Internet的发展。 关于什么是传送IP业务的最佳技术,业界一直有争议。通信界通常倾向于用ATM作为公共网络技术。从保证服务质量和良好的业务工程管理来看,ATM可能是最适合的技术,但对于大部分Internet业务而言,只要求提供“尽力”或“保证”传送的服务,那么能提供大容量IP通道的技术可能是最适宜的技术。而在近两年来,WDM、千兆比以太网、千兆比/兆兆比交换选路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为发展光Internet创造了条件。基于WDM的光Internet正是同时能把IP over ATM和IP over DWDM这两种解决方案纳入一个网络结构的技术。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上海的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电信事业发展迅速,上海电信本地传送网络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随著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世界信息化浪潮的推波助澜,人们对通信的需求早已突破了传统电话的通信模式;无论是在通信的方式和内容方面,还是在业务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加上各种层出不穷的增值新业务、宽带业务和多媒体业务的出现,这对于上海的传送网络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