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顾静 《投资与合作》2014,(5):188-188
本文选取2002—2008年参与海外并购的44家沪深上市公司和同期参与国内并购的212家沪深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后发现:前者在企业社会责任上的投入与其并购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后者在企业社会责任上的投入与其并购绩效呈负相关。认为:中国企业想要更好地“走出去”,就必须始终以国际化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来要求自身。  相似文献   

2.
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使中国借此展开一系列企业并购热潮,尤其跨国并购更是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企业并购活动的展开以资本结构为基础,同时也会受到企业的并购动机、并购行为、并购绩效等因素的影响。本文从企业并购动机、影响并购绩效因素、并购创造价值等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期对跨国公司并购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并购逐渐成为中国企业自我发展和扩张的企业战略,并购绩效也同样成为企业需要关注的问题。文章以企业股权结构为切入点,基于中国企业股权结构的不同类型,利用实证分析,说明了企业股权结构对于企业并购绩效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陈煬杨 《时代金融》2014,(8X):108-108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资本市场的发展,跨国并购浪潮开始掀起。本文主要对跨国并购绩效进行分析,较多地采用以往文献的研究成果,接近于跨国并购绩效的文献综述,并对跨国并购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资本市场的发展,跨国并购浪潮开始掀起。本文主要对跨国并购绩效进行分析,较多地采用以往文献的研究成果,接近于跨国并购绩效的文献综述,并对跨国并购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帅 《财务与金融》2013,(3):82-87,F0003
以2001年-2007年21起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所进行的跨国并购案例做为样本,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表明,并购方国际经验、并购规模与获得被并购方权益与被解释变量企业第二年总资产报酬率显著相关,而并购方资产规模、国家文化差异、东道国发展水平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股并购浪潮随之而来。并购到底对企业的绩效产生正向还是负向的影响呢?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以制造业的上市公司为例,全面阐述并购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郭佳宝 《时代金融》2012,(29):77-79
本文将公司并购分为国有上市公司的并购和民营上市公司的并购,认为不同的并购主体会处于不同的目的进行并购进而对结果产生影响。然后利用事件研究法,基于2003年6月30日至2009年12月31日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研究发现民营上市公司的超额累积收益率在并购前后增长幅度较大且显著高于国有上市公司。最后剖析了背后的原因以及事件研究法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杨敏 《会计师》2013,(2X):3-4
文章采用财务指标法对我国2008年发生并购事件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通过因子分析,构建综合评价模型,根据综合得分对比分析并购前后不同年度的并购绩效。文章根据研究得出结论,公司并购当年业绩下滑,并购后第一年公司绩效开始上升,并购后第二年绩效较之并购后第一年绩效有所下降,但是整体绩效呈现上升趋势。总体来说,公司并购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以及成长能力有较为积极的影响,并购可以使公司绩效在短期内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并购市场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并购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迅速占据市场地位,进入新兴行业。在并购交易热潮下,高溢价似乎也成为并购重组的"标配",高溢价并购屡见不鲜。可是企业支付高溢价换来的是否为优质资产,其是否能给企业带来价值的提升,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议题。因此,文章基于我国并购交易市场,研究了国内上市公司并购溢价的绩效反应。运用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并购支付溢价对并购绩效的影响。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阐述本文的结论,给出相应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并购溢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并购后协同效应的大小,支付的溢价越高表明预期达成的协同效应越大,企业后期的绩效表现会越好。  相似文献   

11.
中外银行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2001年到2003年全球范围内56起金额超过20亿美元的大型银行并购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银行在并购后五年内的业绩有明显改善,这主要是并购后净息差的增加带来的.并购后银行不良贷款率和成本收入率也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表明并购产生了正协同效应.但是并购后银行资本金状况逐年恶化.从我国的情况看,并购后资产质量和成本管理也有改善,但是并购后的绩效不稳定,资本金不足的情况更为严重.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安全的重要保证,但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短期内会降低银行的业绩,如何在扩大规模的同时避免资本金比率的恶化是商业银行并购中需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杨敏 《会计师》2013,(4):3-4
文章采用财务指标法对我国2008年发生并购事件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通过因子分析,构建综合评价模型,根据综合得分对比分析并购前后不同年度的并购绩效。文章根据研究得出结论,公司并购当年业绩下滑,并购后第一年公司绩效开始上升,并购后第二年绩效较之并购后第一年绩效有所下降,但是整体绩效呈现上升趋势。总体来说,公司并购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以及成长能力有较为积极的影响,并购可以使公司绩效在短期内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3.
上市公司不同并购类型风险与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总体市场风险的VaR值的变化和经营业绩角度对三种并购类型的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为:横向、纵向、混合并购总体市场风险并购后先逐年上升,后期与市场平均风险值趋于一致,且三种类型之间无显著区别。横向、纵向、混合并购样本公司业绩均先升后降,但从总体上看混合并购优于横向和纵向并购。  相似文献   

14.
自六七十年代海外并购浪潮的兴起,国内外企业纷纷效仿以此来提高在企业自身实力、扩大规模。而公司高管的并购决策决定着企业的并购类型,即相关并购和不相关并购,不同的并购类型对企业并购后的总体绩效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而不同的并购类型对企业短期及长期绩效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对当前已有文献中针对并购相关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进行综述,证明相关并购优于非相关并购,为国内企业高管做出有利于企业绩效的并购决策提供一些具有指导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并购(Merger & Acuqisition)起源于美国。经过美国资本市场上6次大的并购浪潮,如今已经在全球掀起第七次并购浪潮。本文以借鉴欧美国家并购历史和经验数据以及中国的经验数据,总结企业混合并购的绩效,认为从总体而言,进行混合并购的企业在短期会被或许带来正面效应,但是从长期来看,混合并购并不具有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16.
李淑君 《时代金融》2015,(5):161+163
并购(Merger&Acuqisition)起源于美国。经过美国资本市场上6次大的并购浪潮,如今已经在全球掀起第七次并购浪潮。本文以借鉴欧美国家并购历史和经验数据以及中国的经验数据,总结企业混合并购的绩效,认为从总体而言,进行混合并购的企业在短期会被或许带来正面效应,但是从长期来看,混合并购并不具有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05年至2010年我国沪深交易所成功进行跨国并购的103家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现金支付方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并购双方的文化异质对收购公司的并购绩效影响显著正相关;收购公司的政府关联度与其并购后的短期绩效正相关,与其长期绩效显著负相关;收购公司的公司规模与其并购后的短期绩效显著负相关,与其长期绩效显著正相关。在此基础上指出政府应加大对国内企业跨国并购的扶持力度,应当谨慎选择跨国并购的时机和目标公司,强化跨国并购后的整合效应,通过海外并购实现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和主成分综合评价法分别检验我国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并购事件的反应和上市公司并购前后经营业绩的变化,系统地考察了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以沪深两市40家上市公司2002年到2008年年报数据为样本,首先利用因子分析法对财务比率指标体系综合打分以衡量并购绩效,然后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实证检验了股权结构与并购绩效二者间关系。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前后绩效总体而言是先降后升的;国有股东属性与公司并购绩效负相关;管理层持股与公司并购绩效负相关,但并不显著;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与并购绩效负相关;流通股比例与并购绩效正相关。最后针对本文研究结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吴章洁 《会计师》2013,(1X):7-9
并购作为企业谋求快速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对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很多大型企业都是通过并购手段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扩张。为了研究企业并购长短期绩效,以及分别对目标公司和并购公司带来的影响,国内外学者运用不同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普遍存在不一致。本文主要回顾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并购绩效的研究文献,并根据事件研究法和财务分析法分别予以总结和综述,以此作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