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三农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使三农问题的解决不是某一方面的突破。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要有一个体系化解决方案,支撑该体系化方案的基本理论是发展哲学视野中的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理论。科学的发展观、三个文明、“三个代表”是体系理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如何破解三农问题?发展农村商品流通谋求突破,是一个新的思路和选择。以农村商品流通为突破口破解三农问题,实质是以市场机制和服务体系为核心,建立健全农村商品流通和服务体系,目标是打通城  相似文献   

3.
对广东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日新  王丽萍 《南方农村》2003,(2):11-13,51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振奋人心的宏伟目标,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广东建设小康的进程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宽裕小康”的水平。但是广东“三农问题”,始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必须加以高度的重视。本文分析了“三农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广东“三农问题”存在的主要表现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的症结究竟何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才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三农问题”所引发的社会危机其实是内在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逻辑之中的;农民的破产、农业的凋敝、农村的衰落是市场经济在中国展开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国情和农村改革的实践证明,消灭小农经济的道路选择并没有最优解,因此“三农问题”的解决只能是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5.
考察历史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特别是近代中国农业改良的思路和方法,这对我党和政府制定发展三农问题的科学的政策、正确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客观上清末民初农业在新政时期的农业改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从历史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入手,力图对清末民初农业新政的发展做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6.
对于三农问题的研究,我们一般仅满足于表面现象的解释或局限于微观层次的探讨,不能从宏观上深刻地把握三农问题,从而造成三农实践中的大量失误。只有宏观、动态地看待三农问题的变化,理解三农理论与实践的变迁,并从不同角度辨证地看待三农问题,我们才能统筹三农,为三农问题的长期与全面解决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发展过城中,我国三农问题呈现出新的特征表现。本文就针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三农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详细分析了三农问题的具体表现,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是1987年国务院几个中青年学者提议创办农村改革试验区时提出的.他们认为,"三农问题"在中国有其特殊性,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他国家,西方的微观经济理论并不完全适合指导中国农村政策研究.实际上,在新世纪一段时期内,"三农问题"仍然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第一个"农"是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垦与三农问题有天然的紧密联系,示范带动农村、增加农民收入是农垦在新时期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农垦藉以争取更多重视、更大支持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作者亲历调查,以若干个案,小中见大,彰显农垦在新时期破解三农问题中的重要性,而农垦也在这个过程中加快构筑产业链条,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是政府之事,也是企业这事,从企业的角度能看到三农的商机; 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依靠企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眼下,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有人以保发展为由提出调整国土资源管理的思路,适当放松对资源的监管;更有甚者,借宏观形势的变化质疑18亿亩耕地"红线"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13.
14.
变“出口农业”为“出口农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当于非洲 56个国家人口二倍半 ,超过欧洲 44个国家人口总和的 9亿农民的中国 ,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但是 ,中国直到近几年在农民温饱问题有所解决后 ,才想到靠种粮食卖钱奔小康 ,这种迟来的“觉悟”却正好迎面碰上入世“海水倒灌”的新问题 ,特别是美国采取的农业补贴政策 ,使其卖进来的粮食比中国自产的还便宜 ,从而失去了农民的挣钱机会。一些有幸能够卖到国外的蔬菜、水果、茶叶和肉食品 ,因欧日美等国对中国农药残留量高和激素多采取了“技术壁垒”阻击而举步维艰。在中国入世后“出口农业”遇到严重问题之际 ,我们应该采…  相似文献   

15.
李俊夫  孟昊 《中国土地》2004,(10):25-27
城中村土 地产权改制目的和基本思路 总 的 来说 ,城 中 村 土 地产 权 改 制 的目 的 就 是 要实 现 城 中村 的城 市 化改 造, 推 动 城 市化 进 程 。 具体 而 言 , 其基 本 思 路就 是要 在 现行 制度 体 制 框 架下 寻 找 到 一种 出 路 , 彻底 摆 脱 土地 所有 制 二元 结构 对 城 中 村城 市 化 发 展造 成 的 制 度障 碍 。 通过 将土 地 合法 地引 入 市 场 流通 、 显 化 土地 价 值 , 使城 中 村 村集 体 通 过 盘 活 土 地 资 产 获 得 改 造 所 需 资 金 , 使 政 府 能 够 统一 、有 效 地利 用土 地 , 使 社会 繁 荣 稳 定, …  相似文献   

16.
这次《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是近些年来所发有关加强土地管理文件中覆盖面最广、规定最严格的一个重要文件。文件从执法、规划、补偿安置、节约利用与收益分配机制,到完善耕地保护责任制,共5款25条。《决定》也可以说是为了防止“三个暂停”结束后出现反弹而作出的硬性规定,对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加强土地管理与完善宏观调控措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这次《决定》与以往相比,具有明显的四大特点。一是强调了土地征用审批的决策权。《决定》明确指出,土地征用的审批权在国务院和省。这就削减了县、乡、村干部在土地…  相似文献   

17.
18.
19.
“耦”是古代的一种农具,分为直尖和斜尖两种,它分别适用于不同质地的土壤耕作而采取相应的耕作方式。“耦耕”就是“持耦而耕”,是西周时期盛行的耕作方式。它主要分为两种方式,即“二人并耕”式和“人拉犁耕”式,但不论采取哪种形式,都是根据劳动环境、耕作对象和劳动者双方的协作和熟练程度来决定的。它是介于锄耕和牛耕之间的重要耕作形式,是由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它可以随着农业技术发展和生产力提高而出现不同的形式。  相似文献   

20.
说“自发”     
列宁说过一句话,小生产者每日每时都在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在“左”的年代,不联系前后文,孤立地引这一句“语录”,在农村大割“资本主义尾巴”,教训极为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