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农业发展是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条件,农民增收可以有效促进区域农业发展,揭示两者之间的作用规律为实现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文章研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1996—2015年南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之间的互动关系及耦合协调程度。[结果](1)在时间演化上,南疆农民收入增长长期滞后于农业发展,两者耦合度一直处于拮抗状态; (2)两者耦合协调关系明显改观,由“九五”期初的中度失调阶段发展为“十二五”期末的中级协调阶段,总体上经历了“波动上升—缓慢上升—快速上升”的过程;(3)从空间分异角度来看,由于产业同质性逐渐增强,各地州耦合度变化趋同。[结论]南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之间相互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发展不够平衡。因此,通过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能力建设和推进农业产业差异化与品质化布局来实现南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旅游业与休闲农业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随着城市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对大自然、田园气息,乡村原始魅力越来越向往。因此,研究休闲农业同旅游业耦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对农业产业链进行延伸和拓宽,进而使农业附加值得到提升。[方法]文章借用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的系数模型,建立旅游业—农业系统耦合模型,选取了2012~2016年吉林省旅游业与农业相关数据,分析吉林省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结果]旅游业—农业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符合于逐步协调的具体模式,并且这种耦合的协调程度与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是具有一定的匹配性的,与大力发展农业的基本理念相一致。[结论]通过吉林省发展的实践案例,休闲农业和旅游的相结合,已经成为新时期农业高品位的重点研究课题。为科学化发展农业现代化,改变传统农业结构,提供科学化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农村教育结构对中部地区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为中部地区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教育发展政策提供建议。[方法]基于动态面板数据,利用Sys GMM法克服内生性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结果]中部地区农村初等教育程度人力资本提高了农民农业收入占比,降低了农民非农业收入占比以及其他收入占比,不利于农民收入结构优化; 农村中等和高等教育程度人力资本均不利于农民农业收入占比提高,但有利于农民非农业收入占比以及其他收入占比提高,有利于农民收入结构优化,其中农村中等教育程度人力资本未显著提高农民其他收入占比,但与农村高等教育程度人力资本对中部地区农民收入结构的优化作用相比,中等教育程度人力资本的优化作用仍然较大; 分地区看,对于省会地区、地级市地区和县级市地区,中等教育程度人力资本和高等教育程度人力资本均有利于农民收入结构优化,其中省会地区高等教育程度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结构的优化作用最大,地级市地区和县级市地区中等教育程度人力资本的优化作用最大。[结论]中部地区为了优化农民收入结构,需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中中等教育程度人力资本和高等教育程度人力资本占比,省会地区要侧重提高农村人口中高等教育程度人力资本占比,地级市地区和县级市地区而言,则需侧重提高农村人口中中等教育程度人力资本占比,但均需注意农村人口教育程度提高对农业收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很多,各地的重点也有所不同。笔者认为,解决好以下四方面问题,对增加农民收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落实农村政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改革开放二十年,农民收人增长主要得益于政策。今后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仍然要用足用好政策。稳定落实农村基本政策,最重要的是要坚持稳定落实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政策,靠经营机制增加农民收入。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落实党在农村政策的核心,是农村政策的基石。第一,认识要统一。家庭承包经营是对农村经营制度认识的新发展,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家庭经营能容纳不同水平的农业生产力,因此,即使今后生产力高度发达了,也不要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切不可把家庭承包经营与集体经济对立起来,切不可把家庭承包经营与现代化农业对立起来,切不可把家庭承包经营与规模经营对立起来。第二,服务要创新。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探索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新形式。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相对滞后,传统的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体制僵化、功能不全、实力薄弱,必须切实解决无力服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河南省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发展现状,从两者的耦合发展角度对其耦合性进行研究,旨在为河南省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协调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以乡村旅游发展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上体现的价值与精准扶贫在乡村经济发展、乡村社会发展和乡村生活环境改善上的成果组成耦合系统,通过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河南省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耦合度在03~07之间,处于中等耦合阶段,其中2010—2011年为低度耦合协调水平, 2012—2014年为中度耦合协调水平, 2015—2016年为高度耦合协调水平,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结论]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使其与精准扶贫在全面小康建设中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全面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实现旅游扶贫最佳效果,达到高度耦合阶段的关键; 河南省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发展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但两者均未达到成熟阶段,应重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开发等影响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耦合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趋势,为区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构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了2007—2017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协调过程与变化趋势。[结果]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值呈现波动中增长的发展趋势,社会经济综合评价值除了2017年也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更大,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发展平稳,一直处于拮抗状态。耦合协调类型经历了濒临失调衰退型—勉强耦合协调型—中级耦合协调型—勉强耦合协调型4个发展阶段。[结论]区域的生态环境调节能力逐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基本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说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持续向着协调发展的方向不断演进。未来研究区应通过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促进区域内社会经济的绿色转型升级,优化现有生态环境保护支撑体系,提升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是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中的问题。农业经济增长 ,农民收入提高 ,农村社会发展 ,都依赖于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 ,都离不开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本期刊发的文章中 ,王德文和蔡实证分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信贷政策、贸易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具体影响 ,指出提高农民收入 ,不仅需要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加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 ,而且需要增加农业投资 ,改善农村信贷 ,为农民收入增长创造公平、有利的外部条件。为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就必须正…  相似文献   

8.
[目的]切实解决农民收入低且不稳定的弊端,是我国实现现代化、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方法]文章基于2000—2017年宁夏农民家庭就业劳动力水平、医疗条件、城镇化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等指标数据,针对宁夏农业农村发展态势以及影响其农民收入变动的原因作以系统研究。[结果](1)18年来,宁夏农业农村在农民资本禀赋、农村经济制度建设、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科学技术以及粮食生产客观条件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2)宁夏农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上升,2017年达1.073 8万元,约为国家平均值的80%,仍存在收入低且不稳定的问题。(3)农民家庭就业劳动力初中及以上程度比重、农村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支农支出和农林水事务费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宁夏农民的收入水准。[结论]为稳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充分利用强农惠农的政策优势,从强化人力资本投入、完善多元化支农机制、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以及改进基础保障机制等角度指出了切实助益于宁夏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正>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任务,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并实现持续较快增长也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福建省农民收入增长情况与主要特点近年来,福建省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从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入手,进一步巩固农民增收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培育农民增收新增长点,促进全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184.2元,比2012年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的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研究,对其耦合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对山西省的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基于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度在03~07,处于中等耦合阶段,两者的发展水平进步较快; 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2012年为低度耦合协调水平, 2013—2015年为中度耦合协调水平,在2016年达到高度耦合协调水平。[结论](1)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综合评价值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D在2016年均处于近7年最高点,但耦合度增长迟缓,今后应注重两者的融合发展,更好地推进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充分挖掘乡村资源价值,以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全面协同发展;(2)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度增长态势明显,耦合效应明显,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山西省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地意义;(3)山西省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耦合发展可分为起始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耦合度从2012年起长期处于稳定的中度耦合状态,但耦合协调度增长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1.
江西边远山区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及绩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文章从江西省边远山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潜力出发,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目前其山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绩效,以期为江西省山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分别构建江西省边远山区休闲农业发展潜力指标评价体系和江西省边远山区休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然后根据各指标的游客和当地农民的评分值(分值范围为1~10分)与权重值加权计算各区域(赣东、赣西、赣南、赣北)的发展潜力指数和绩效指数并分别比较其大小。[结果](1)在山区休闲农业发展潜力评价体系中,在系统层中,资源条件的权重值高于经营水平; 经营水平的指标中,游客接待水平的权重值最大,发资源条件的指标中,交通便利程度的权重值最大。(2)在山区休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体系中,在系统层中,经济效益的权重值最高,其次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权重值最低; 在经济效益的指标中,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权重值最大; 在社会效益的指标中,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权重值最大; 在生态效益的指标中,农村环境改善程度的权重值最大。(3)山区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和发展绩效排序结果一致:赣南>赣西>赣东>赣北。[结论]江西省边远山区休闲农业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但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条件和旅游经营水平的差异,各区域山区休闲农业发展状况存在差异,其中,赣南山区的发展潜力最大,发展成效最为显著。各区域应因地制宜,合理制定发展规划和方向,突出区域发展特色,激发休闲农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2.
[目的]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研究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在构建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2010—2016年四川省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1)2010—2016年,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评价值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新农村建设的评价值由0169增加到0751,增长了345倍,乡村旅游发展的评价值由0033 7增加到10,增长了2897倍,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2010—2016年,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由低度耦合(2010年)向中等耦合过渡(2012—2016年),两系统之间的关联度较高。(3)2010—2016年,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度逐年递增,耦合协调度由0207提高到了0650,由低度协调耦合逐步演变为高度协调耦合。[结论]四川省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整体效应和协同效应保持平稳增长,但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何实现两者之间的互动持续发展仍然是今后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新型城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型城镇化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探讨两者的协调发展有利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方法]以河南省为例,在评价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指标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其耦合协调发展程度。[结果](1)2008—2017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协调度介于02~06之间,从中度失调衰退发展到勉强协调发展,其中2008—2010年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失调衰退, 2011—2012年耦合协调度处于轻度失调衰退, 2013—2016年耦合协调度处于濒临失调发展, 2017年耦合协调度处于勉强协调发展; (2)不同市区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协调度介于02~06之间,其中郑州市处于勉强协调阶段,周口市、驻马店市和南阳市等3市区的耦合协调度处于濒临失调发展阶段,开封市、洛阳市、安阳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许昌市、商丘市、信阳市和济源市等10市区的耦合协调度处于轻度失调衰退阶段,平顶山市、鹤壁市、漯河市和三门峡市等4市区的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失调衰退阶段。[结论]目前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各市区发展不平衡,要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业实现产业化组织生产既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又可以提高农民市场实力并提高农民收入。本文利用1995年-2012年各数据,结合变异系数法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农村产业化组织的发展可以正向的影响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5.
一、1995年农村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 1995年农业问题再一次成为全党高度重视、全国广泛关注的热点。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在强调不折不扣地落实已经制定的扶持农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措施的同时,又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在这一大背景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比预期的情况还要好,农业获得较好的收成,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基本保持均衡,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收入保持着较快增长的势头。  相似文献   

16.
( 2001年 1月 11日) 新阶段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要有新的思路。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坚持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农村政策,把农民积极性切实地保护好、发挥好,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动力源泉。坚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城镇化,逐步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加强农村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发展低碳农业的核心在于全面提高农业碳生产率,而城镇化是影响农业碳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方法]文章以1997—2014年中国31省区面板数据为样本,将城镇化划分为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4个维度,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分别探讨其对农业碳生产率的作用及差异。[结果]1997—2014年,中国省域农业碳生产率存在空间正自相关性,邻近省区间集聚分布特征明显。控制其他变量后,城镇化是影响农业碳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其中,人口城镇化与社会城镇化不利于当地农业碳生产率的提高,而土地城镇化则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邻近地区人口城镇化对本地区农业碳生产率存在间接的正向溢出效应,其他城镇化并无此效应。而在利用熵值法构建综合城镇化变量后,仍发现城镇化不利于农业碳生产率的改善。[结论]因此,制定区域农业碳减排及污染治理政策时,应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及要素配置的同时,强化空间综合治理与区域联动机制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进而实现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我国粮食主产区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两者间的耦合协调状况的时空特征,探讨空间差异成因,为实现两者协同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运用耦合协调模型,选取13个粮食主产省(区)1995—2015的面板数据,测算生态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最后基于空间基尼系数模型对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距进行分析。[结果](1)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存在周期性偏离,不少年份处于濒临失调或初级协调阶段; (2)粮食主产区省域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性差异显著,空间基尼系数呈双“W”型波动走势,未来空间不协同性有加剧的风险。[结论]粮食主产区必须明确粮食生产活动的生态底线,特别是在农业生态脆弱性较突出的产区,加强对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情况的动态监管; 粮食主产区之间要建立有效的联动与反馈机制来解决区域耦合协调不平衡性,修复农业生态环境并充分挖掘自然潜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是我国未来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理清创新类生产要素对农业园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提出园区吸引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为破解增长瓶颈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06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001—2016年要素投入与产出数据,估算创新要素与传统要素的产出贡献度,并分别使用年度均值和随机收取的11家分属于不同区域的园区个体数据,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园区的要素贡献度差异进行比较。[结果]三大区域创新要素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成倍高于同区域传统要素产出所占比重,对总产出的贡献显著; 西部地区创新要素投入对总产出的贡献率高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创新要素投入对总产出的贡献率接近东部地区。[结论]以创新引领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不依赖于传统经济优势,加大创新要素投入是实现赶超、破解农业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之一; 塑造园区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孵化培育载体,就能够通过创新要素的微观作用机制,以正外部经济效应带动农业及其周边产业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20.
江西省玉山县是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的90%左右。要实现从农业大县到农业强县的跨越,增加农民收入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自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来,玉山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1998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2100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近30倍。但是,由于近几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