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演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产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稳住了粮食主产区的生产能力就稳住了全国粮食安全的大局.文章从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和粮食单产三个方面详细剖析了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情况,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状况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全国及各省40年来的粮食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状况,提出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措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效支撑。研究方法:根据粮食生产的S型曲线,分4种类型分别对各省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区,粮食生产能力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其中有部分省属于粮食主产区,应引起高度重视;而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或较低的省区,粮食生产能力仍在不断增加。研究结论: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是影响粮食生产能力变化的最直接的因素,但耕地面积减少导致粮食的减少是刚性的;要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可通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进一步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加大粮食生产的政策保障等措施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粮食主产区的内涵,分析了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生产出的大量粮食,对解决温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重大历史性贡献。同时,以吉林省粮食主产区的生产实践,论述了依靠科技进步、组装模式化栽培体系、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等提高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土地整治对中国粮食产出稳定性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整治对粮食产出稳定性的贡献,为制定合理高效的土地整治政策,促进粮食增产稳产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H-P滤波法实证分析中国粮食产量的波动性及增长趋势,然后基于C-D生产函数,分别建立趋势产量和波动强度面板回归模型,分析土地整治对粮食产出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施用量均对粮食长期趋势产生不同程度促进作用;农业劳动力对主产区粮食长期趋势影响显著为负,对非主产区却有正向影响。(2)土地整治面积和单位面积投资额均降低了全国及主产区粮食产量的波动程度,土地整治规模在全国和主产区的影响系数分别为-1.4162和-2.2215;单位土地整治面积投资额在全国和主产区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7589和-1.3509。(3)土地整治新增耕地面积对全国和主产区的粮食产量波动强度影响为正,影响系数分别为0.8018和1.3931。可能是通过土地整治新增的耕地质量较低,产出不高,导致了粮食产量波动。土地整治投入在非主产区均表现为不显著。研究结论:应继续推进尤其是主产区的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加大土地整治投资强度,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合理使用整治资金,注重提高新增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将土地整治投入和管理机制与农业生产系统运行机制、自然因素等有效结合,并制定差别化区域政策,以保障粮食增产稳产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依据1998~2012年山东省及全国平均粮食种植成本收益、劳动生产率及商品率数据,运用粮食种植效益综合评价指数及熵权法对山东省粮食种植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8~2012年山东省粮食种植效益相对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优势显著;玉米种植效益呈直线下降趋势,小麦种植效益在波动中上升;1998~2012年平均玉米种植效益综合评价指数为110.08%,比小麦种植效益综合评价指数117.01%低6.93个百分点,表明玉米平均种植效益水平略低于小麦的种植效益水平。山东省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粮食种植效益:(1)大幅提高粮食总产量,减少粮食种植劳动力的数量,提高活劳动生产率;(2)提升生产资料的投入产出效率,提高物化劳动生产率;(3)加大资金、技术及劳动力投入,实行土地集约经营,提升粮食土地生产率;(4)提高粮食生产资金的利用效率;(5)扩大粮食出售数量,提高商品率。  相似文献   

6.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2011年“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确保稳住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所谓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当时的资源状况和经济、技术条件所决定的,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实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主要包括资源保障、物质装备、科技支撑、抗御风险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1 统筹规划,优化布局.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1 重点扶持粮食主产区,建立稳固的粮食生产基地继续抓好邵阳、株洲、益阳等在建基地,开工建设常德、岳阳、永州、娄底、长沙等新基地.继续实施42个县(场)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提高粮食生产优质化、规模化、机械化和产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粮食主产区贡献了全国约3/4的粮食总产量,其粮食生产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粮食产能,对推动全国粮食生产起到重要引擎作用。本文结合全国粮食生产水平,从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三个方面入手,深入剖析了主产区粮食生产现状,并得出相关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我国粮食总产中,稻谷、小麦、玉米产量所占的比重合计超过80%,甚至高居85%。这三大粮食品种的生产,对于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对策定位根据研究,2020年前,我国对稻谷和小麦的消费需求都将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而对玉米的消费需求则持续增长。预测结果,到2020年,我国的粮食消费需求量将会比2004年的粮食产量增加27.7%,稻谷、小麦和玉米的消费需求量将会分别比2004年的产量减少6.3%、增加4.3%和增加84.1%。(一)稻谷:稳定数量、重视质量,高度警惕生产能力下降在全国粮食的品种平衡中,短缺程度相…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粮食作物新品种的区试产量变化和耕地面积变化,研究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策略。[方法]文章以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以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量化对比分析2004年和2016年各农业生态小区的粮食单产,核算2004年和2016年全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结果](1)相比2004年,2016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能力平均提高4. 96%。(2) 2004年和2016年全国平均耕地粮食单产能力实现率分别为49. 18%和52. 31%。(3) 2004年和2016年的全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为10. 70亿t和9. 59亿t,呈下降趋势。(4) 2004—2016年,耕地面积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大于粮食单产能力变化。[结论]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粮食单产,但粮食单产提升不足以弥补耕地面积减少对粮食总产的影响。因此,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能单纯依靠单产提升,必须同步推进藏粮于技和藏粮于地战略。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不同区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该文采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指数,从静态和动态角度,综合比较了三类产销区、八大自然区域和31个省区市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小,测度了以上各地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长情况。为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国家涉粮部门每3~5年定期评估各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适时调整粮食产销区中各省区和主产县市的名单,进一步完善各地区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区域分类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及保护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于保证重庆粮食生产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从耕地保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农民积极性、农业减灾等方面分析了重庆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现状,对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措施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建立和完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将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小麦(包括春小麦与冬小麦)、玉米、大豆、水稻4种粮食作物的相关数据,并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确定了8个指标分析了粮食虚拟水流动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各方面的影响。方法 文章运用社会公平法与彭曼公式得出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虚拟水净流出量,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效益指标,量化粮食虚拟水流动带来的各方面效益,并使用熵权法以及TOPSIS评价法综合评价三方面的综合效益,以更加全面的视角分析了粮食虚拟水流动对各方面的影响。结果 (1)2018年我国粮食虚拟水输出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华北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输入区则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其中粮食虚拟水净流出量最高的是黑龙江,达到了5 072m3;(2)三方面评价指标中生态效益在所占权重达到了0.47,经济效益次之,权重为0.31;(3)2018年我国粮食虚拟水净流入地区的流动综合效益均值为0.60,明显高于粮食虚拟水净流出地区的0.49。结论 总体来看,2018年我国粮食主产区间粮食虚拟水流动整体呈现出由北向南的逆向流动格局,其中生态效益是影响粮食虚拟水流动综合效益中最关键的因素。虽然我国粮食主产区整体粮食虚拟水流动综合效益总体情况中等,但净流入区与净流出区差距明显,针对以上结论提出解决我国粮食虚拟水流动负面效应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从现实粮食生产能力和潜在粮食生产能力两个方面分析阐述了尤溪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特点,并依据制约尤溪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问题,提出了稳定粮食面积、控制人口增长、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投入等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对河北省农业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其次对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了现状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影响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3类因素10个指标,同时选取2004~2014年上述10个指标的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农药使用量与粮食总产量高度相关,对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大;其它影响因素按照关联度由大到小排列为: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农业从业人员、农村用电量、人均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它们都与粮食产量中度相关,对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较大。最后提出充分利用农业经济资源是促进粮食稳产增产的首要途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是促进粮食稳产高产的重要途径、保护耕地资源是基础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广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调查了40个县6350户农户粮食生产情况,综合评价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结果显示:广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受耕地、自然灾害、生产条件、种植结构、科技进步、农民文化素质、政策及市场等8种因素影响。耕地减少和自然灾害是主要因素,为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广西粮食生产只要对策措施得力,近期还是安全的 ,提出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我国粮食安全与粮食流通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流通是世界性的重大问题。粮食流通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各国政府和专家非常重视研究粮食流通问题来确保粮食安全。该文通过对国内外粮食流通体制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建立和健全我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运转灵活、高效安全的粮食流通体系及确保粮食长久安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粮食作物是浙江省主要的大宗作物,文章在分析了浙江省粮食生产现状的基础上,对粮食区域发展进行探讨,将浙江省粮食生产划分为5个区,论述了各区的粮食生产条件和发展重点,并提出发展粮食生产的4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系统影响的研究前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背景下,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主要农区(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光温水热等气候资源条件时空分布格局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农田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以及土壤肥力也相应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气候变化也导致我国粮食主产区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促进农业生物灾害与农业气象灾害形成与发展,进而对我国粮食生产方式、栽培管理、经营方式、种植制度、结构布局产生较大影响。该文分析研究了气候变化与我国粮食生产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揭示其内在的影响机理和适应机制,定量模拟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程度和适应能力,研究提出我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措施。从国家需求和学术发展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气候变化与我国粮食生产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提出了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研究领域的许多有待解决的前沿性重大科学问题,阐明了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已经成为我国气候变化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17市粮食总产和单产从2002~2012年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德州粮食产量和增产幅度最大,菏泽总产位居第二,而单产较低。菏泽、临沂、潍坊、聊城等产粮大市粮食单产仍有很大提升潜力。采用改进的多要素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山东省17个地市2002~2012年粮食总产量及影响其粮食生产三大投入要素(粮食种植面积、化肥施用总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的面板数据进行的计量分析表明,粮食种植面积、化肥施用总量、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山东粮食总产量均呈正向相关关系,且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总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每增加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分别增长1.097个百分点、0.258个百分点和0.082个百分点,在山东省粮食生产要素投入贡献份额上,技术进步贡献率达52.9%。种植面积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率达34.27%,化肥施用总量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率为10.26%,而农机总动力的贡献率为2.57%。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促进山东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建议,即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科学运筹施肥、研发推广适用型农业机械、增加粮食生产中的农业科技投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