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 ,东连阿坝藏族自治州和雅安地区 ;南与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毗邻 ;西隔金沙江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相望 ;北邻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孜州总面积 15 37平方公里 ,占四川省面积的 31 5 % ,是四川省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州现辖 18个县 ,32 5个乡 (镇 ) ,总人口 88万。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78 4 % ,农牧民人口占 85 % ,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民族自治州。一、甘孜州畜牧业发展与草场资源现状甘孜州是全国五大畜牧区———川西北牧区的主要组成部分 ,畜牧业是甘孜州的传统产业… 相似文献
2.
新疆城镇化水平与全国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县域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选取最能代表城镇化水平的指标,对新疆87个市县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新疆城镇化发展,缩小新疆各个县市城镇化水平差距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适应限制开发区域保护性开发的发展要求,拓展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内涵。[方法]文章综合构建了区域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模型,并运用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以及熵权法等对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研究期内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但增长幅度较为缓慢;(2)研究期内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水平地区差异从"大差距低水平"特征逐渐向"小差距高水平"特征转变。(3)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水平分布总体上呈现出中部低、东西两翼较高的"凹"字型空间格局特征。(4)工业废水中COD去除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人均GDP、城镇化率是阻碍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水平依然处于规模化、粗放式发展阶段,今后仍需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维护社会系统稳定,减少废弃物排放,消除环境污染作为该区域实现绿色转型、绿色崛起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明晰时空格局变化、剖析主控因子,可为三江源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文章从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3个层面构建了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与综合指数评价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了2008—2017年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揭示了影响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的主控因子,并对主控因子与综合发展水平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最后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发展对策与建议。结果 (1)2008—2017年整体上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增幅为42.55%,但发展实力依然偏弱,主要以低质量发展水平为主,面积占比总计达42.72%,总体呈现黄河源区综合发展水平高于长江源区和澜沧江源区,三江源区东部综合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的分布格局。(2)在地区层面,称多、若尔盖、阿坝等县发展水平显著提高,而达日、甘德、玛沁等县发展缓慢,雪灾害频发是其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3)人均GDP、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交通运输能力、社会保障能力、信息通达指数、积雪持续日数、积雪深度是影响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的主控因子。结论 三江源区在未来发展中,不仅要考虑区域内生态环境的保护,还要促进源区內经济、社会、生态保护等相关制度的完善,不断促进三江源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6.
以江苏省邳州市为例,构建乡镇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00、2005和2008年邳州市乡镇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用动态度模型测度2000年至2008年各乡镇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时空变化情况。研究发现邳州市乡镇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现状空间格局总体呈现反"L"形,空间结构呈现"点-轴"结构,发展等级呈现典型的"橄榄球"型;其时空演化的趋势是邳州市乡镇"橄榄球型"的经济结构模式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7.
杜志国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6):122-127
[目的]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历程,测度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把握城镇化健康程度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从人口、社会、经济、生态、空间等5个层面选取12项指标构建综合指标评价体系,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就城镇化进程中存在问题提出适应性建议。[结果]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太原市综合得分大幅领先于其他市。阳泉、朔州、运城等市城镇化综合得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空间上来看,山西省城镇化水平具有鲜明的空间特色,呈现出由中心城市太原向四周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逐渐降低的形势。[结论]山西省目前仍处于中心城市太原市城镇化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其他城市城镇化水平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全省城镇化发展严重不均阶段,未来应充分发挥太原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全省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更好地促进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更加深入细致研究,其驱动因素分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结合县域经济驱动研究现状及六盘山片区区情,确定了自然、产业、投入等8个方面的驱动因素,基于ESDA与GWR模型的原理及实践经验,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1)产业因素、投入因素及自然因素存在时空分异,各年的空间分异特点不同;其他因素存在空间分异。(2)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将快速反应在县域经济总量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对于二产的依赖性强于其他发达区域;(3)投入要素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时效性;(4)县域经济驱动因素的多样化、动态性决定了自然要素只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或贡献因素而非决定性因素;(5)交通区位条件亦是限制因素或贡献因素,随着县域经济发展进阶,将拓宽到综合交通地理区位条件;人口因素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门槛效应或阈值要求,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县域影响存在差异。各县域发展政策、发展历史及基础、技术、外资及社会资本、全球化与市场化水平等方面亦存在空间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程度。[结论]GWR模型的演进可拓宽部分驱动因素的量化研究;其他因素如人力资本、技术等是今后研究需突破的重点,同时需深入分析或模拟各驱动因素的驱动机制及作用过程,突出动态化、系统性研究的深度及广度。总体上,县域经济是复杂系统,研究难度大,但该研究为县域经济研究提供了一些视角,为其他学者的未来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探究农业生态发展现状,有利于制定针对性的农业发展规划,也将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法]基于2000—2016年的统计数据,采用DEA SBM模型、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从农业生态效率、经济条件、资源条件、环境条件4个方面分析河南省农业生态综合发展水平,探究农业生态效率与经济条件、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之间的耦合发展关系。[结果]2000—2016年河南省农业生态综合评价分值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该阶段农业生态化水平发展态势良好。这个阶段内农业生态效率指数均高于全国农业生态效率指数,对全国农业的生态化发展贡献较大。经济条件评价分值在逐年提高,对农业生态化发展的贡献在不断提升。2000—2016年农业生态效率与经济条件、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均整体呈递增趋势,耦合发展关系表现良好。[结论]尽管河南省农业生态化水平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仍需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生态效率与经济、资源和环境条件向更高耦合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补短板、强弱项,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构建畜牧业全产业链。方法 文章基于产业链的视角系统阐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构建了上游(良种繁育、饲料生产)、中游(医疗服务、养殖体系)、下游(物流运输、畜禽产品加工)、资源化利用(氮养分贡献率、磷养分贡献率、钾养分贡献率)4个维度26个指标的畜牧业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10—2019年湖北省各市(州、区)数据分析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同时测度了产业链视角下两两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 湖北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演化特征,各产业间耦合度较高但协调度较低,“中游—下游”系统间协调度最低,基本处于中度失调状态;各市(州、区)畜牧业产业链各环节耦合度较高,但协调度基本处于中度失调状态。结论 应重点建全湖北省畜牧业产业链,以畜禽养殖为中心,向上游的育种、饲料延伸,向下游的加工后延,同时结合种养环节,构建生产、加工、环保一体化的全产业链。 相似文献
11.
[目的]乡村聚落景观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聚落景观的规划设计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乃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175个典型乡村聚落景观研究样本,借助Google Earth与ArcGIS10.2,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等5种地理研究模型,分析湘西州典型乡村聚落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聚落景观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等4个层面,构建包括18个指标在内的乡村聚落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对湘西州175个典型乡村聚落景观质量展开评价。[结果]湘西州175个乡村聚落景观总体呈集聚分布,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农村常住人口和总产值与乡村聚落景观个数之间的地理联系率分别为81.6和80.5,乡村聚落景观的分布与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存在较紧密关联。质量评价发现,聚落质量评价分值为7.01,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通过对乡村聚落景观驱动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聚落景观的分布与人口、经济、交通密切相关。[结论]湘西州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分异呈现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高、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低,以及中西部集聚的特点,应稳固现有乡村聚落景观建设成效,并注重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现代农业经济。 相似文献
12.
针对发展县域农村经济问题,从农民素质,社会服务,产业规模,产品加工,产品成本及价格等方面出发,分析了障碍因素,并结合玉田且,出县域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我国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剖析当前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探讨该研究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以期丰富我国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文章采用文献回顾及归纳分析法,从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思路与方法、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模式与策略等三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与讨论。[结果]当前我国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但由于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是一个涉及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县域层面相关研究还不成体系;不同地貌类型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对比研究不足,对"三块地"改革、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模式与策略研究仍有欠缺,研究结果之间也相对独立,缺乏整合集成。[结论]今后应加强不同区域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的对比分析,探索不同发展阶段和背景下的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模式与策略,开展跨学科、多元化的综合性研究是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评价广东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综合水平,以期为科学制定农产品物流业的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方法]文章从广东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入手,运用因子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对广东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综合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广东省的21个市中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湛江市的农产品物流发展处于较高水平;茂名市、清远市、惠州市、东莞市、肇庆市和江门市的农产品物流发展处于一般水平;韶关市、中山市、梅州市、阳江市和揭阳市的农产品物流发展处于较低水平;珠海市、汕头市、河源市、云浮市、汕尾市及潮州市的农产品物流发展处于低水平。[结论]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主要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道路交通设施息息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道路交通设施完善的区域,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也就会越高,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会越高,也将带来较高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福建省具有丰富的农业多样性特征和特色“农情”,为了寻找发展因素的关联和耦合、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稳步推进福建省区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方法]文章从地理学和经济学视角,构建了BPDS概念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省及9地市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从指标因素和空间布局等方面解析福建现代农业发展的分异和聚类情况,为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提供决策参考。[结果](1)从发展指数看,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在起步阶段和入初步发展阶段临界点上。9地市水平指数在0.487~0.561,其中6个地市处于初步发展阶段,3个地市还处于起步阶段。4个准则要素指标方面存在较大的指数分异,其中投入水平要素与其他3个要素水平差距较大;(2)从区域空间看,主要呈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特征,龙岩、泉州和莆田3个地区最低。不同空间区域环境使不同地区各有优势,在分指标间存在较大分异;(3)从水平类型看,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按聚类情况可分实力高值区、过渡中值区和潜力低值区为3个类型。依据区位与资源特点,在实力高值区以生产加创汇的特征性农业,过渡中值区以发展服务型农业为主,潜力低值区以生态农业生产为主。[结论]经济水平和人才等实力因素和资源禀赋等潜力因素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产生地区分异的重要因素。同时,生产条件优势和服务体系优势在现代农业的集群形成等具有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16.
王蕾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3):161-165
[目的]以河南省中牟县为研究对象,通过评价中牟县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试图探索适合中牟县低碳农业的发展道路,并为当地低碳农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文章采用统计数据分析法、调查统计分析法以及层次分析法。搜集分析2005~2015年中牟县低碳农业相关数据,构建低碳农业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得出中牟县低碳农业历年综合得分。[结果]中牟县低碳农业发展呈逐年上升趋势,2005~2015年年均增长率14.50%。其中,农业社会因素、农业经济因素发展得分高于低碳农业综合得分,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3.90%、25.20%,但农业资源和环境方面发展缓慢,年增长率分别为2.30%、-1.40%。[结论]中牟县低碳农业呈现稳固上升发展态势。2005~2015年中牟县低碳农业数据分析表明,农业社会和经济系统的发展是中牟县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农业资源的投入、农业环境问题已成为中牟县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阻碍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7.
易纯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8):67-75
[目的]城乡一体化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探究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及效率,有助于对今后发展策略及规划的提出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城乡空间一体化、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和生态一体化4个方面系统构建评价体系,对2007—2017年湖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展开评价,进一步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中的CCR模型和BCC模型测算了该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效率。[结果](1)2007—2017年湖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分值整体上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由2007年的0.148提高到2017年的0.821。其中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分值也呈递增趋势,城乡空间一体化和生态一体化发展水平存在一定波动,但整体发展势头良好。(2)2007—2017年湖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纯技术效率均为1.000,综合效率的变化趋势与规模效率表现高度的一致性。(3)2009年和2011—2013年湖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小于1.000,存在投入过剩和产出不足的现象,规模效益递减。2014—2017年投入和产出达到了最优状态。[结论]湖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发展效率处于良好的状态。进一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空间、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基于县域尺度的湖南省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全球各行业碳排放中,农业碳排放占比很大,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研究农业碳排放对实现农业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通过分析从农地利用过程碳排放、水稻种植过程甲烷排放、农地氧化亚氮排放和禽畜养殖过程碳排放四个方面碳源构建了农业碳排放测算清单,采用碳转化系数法测算出湖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并分析了2007—2017年湖南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特征。结果 2007—2017年湖南省农业碳排放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74.59%的县域单元的农业碳排放总量为负增长,94.26%的县域单元碳排放强度呈下降态势。湖南省各县(市、区)农业碳排放在空间布局上存在显著同质性,11年各县(市、区)空间均质性呈增强之势,空间异质性呈减弱之势。结论 对湖南省县域尺度农业碳排放不同维度时序特征的分析,有利于依此总结湖南省碳排放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农业碳排放走向,对县域农业碳排放空间布局研究有助于各地因地制宜,推行有差别的农业碳减排举措。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科学测度黄河流域特定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方法]文章以黄河下游河南、山东两省及其17个地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省级和市级数据,依据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内涵、思想与要求,从农业生产高效益、农业产品高质量、农村居民高收入、资源利用高效率、环境质量高水平5个准则层出发构建黄河下游沿黄地市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得出测度值,对下游省、市两级发展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再结合聚类分析法把相对优、劣势相同的地市分类,明确各类地市未来发展重心;最后通过各地市空间分布状况直观地观测各地市间的差异。[结果](1)黄河下游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山东省略高于河南省。(2)下游沿黄17个地市中济南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新乡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最低。(3)根据相对优、劣势把17个地市划分为6类。[结论]沿黄地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各有其短板和优势,市级间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提升重点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着力补齐发展短板,以实现黄河下游地市农业高质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