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目的]农户是农业土地利用最主要的决策单元,对耕地重金属累积起主导作用。通过对陕西省米脂县高渠乡典型村落耕地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探讨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类型农户耕地污染影响差异。[方法]选择性采集58个样品,通过单因子指数及内梅罗综合指数进行耕地重金属污染评价,运用普通克里金插值实现综合污染值空间可视化。采用多层次模型进行耕地重金属污染差异的机理研究。[结果](1)典型村落耕地单因子污染指数的平均值大小顺序为:PbZnAsCrCuNi;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介于1.44~1.99,皆处于轻度污染;自给自足型、兼业型和种植型农户综合污染平均值分别为1.66、1.71和1.73;(2)从空间分异来看,自给自足型农户耕地污染空间分布无规律,兼业型污染高值集中于中部地区,种植型污染从东北向西南递减;(3)多层次模型结果显示,自给自足型耕地重金属污染与农户年龄、劳动力数量和地块距离显著相关;兼业型与种植面积、农业收入及地块所处高程和距道路距离显著相关;种植型与保护意识、劳动力数量和农产品价格显著相关。[结论]基于农户视角探讨耕地重金属污染能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发展绿色农业,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是促进区域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行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农户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利用湖南茶陵县247户农户调查数据,分析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中农户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为完善休耕制度和提升制度绩效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基于顾客满意度指数(CSI)模型理论,构建耕地休耕农户满意度指数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超过75%农户对参与休耕总体评价为满意,但农户对政府形象和政策功能的认识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2)农户参与休耕满意度主要受到政府形象、农户期望、政策认知和感知价值的影响,除农户期望对农户满意度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外,其余潜变量均对农户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农户期望与感知价值对农户满意度的影响较大,具体分析表明直接的经济利益以及农户对休耕后耕地直接经济价值和非市场价值提升的感知是影响农户休耕满意度的最主要因素。研究结论:政府需要完善休耕实施过程,树立良好政府形象;加大休耕宣传力度,提升农户政策认知;建立长期休耕试点规划,稳定农户休耕预期;确保农户收入不降低,权益不受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耕地细碎化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探讨耕地细碎化与农户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关系,为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以湖北省江夏区等4区县为研究区域,基于农户调查数据首先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判断农户劳动生产率在地理空间上是否存在空间集聚,而后运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从乡镇层面上计量分析耕地细碎化对农户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1)农户劳动生产率在地理空间上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2)耕地细碎化与农户劳动生产率呈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关系;(3)农户特征及耕地生产环境特征对农户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和非农收入比重均与农户劳动生产率呈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关系,而农机服务率、耕地规模及耕地质量均与农户劳动生产率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结论]应因地分类治理耕地细碎化,加强农户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建设,促进耕地资源向有长期稳定务农意愿的种植大户流转,加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而提高农户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考察不同规模农户对生态补偿多元政策的偏好及政策间的相互作用,以期为增强耕地重金属污染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和构建污染治理长效补偿机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Mixed Logit模型。研究结果:(1)农户对各类生态补偿政策的偏好程度受经营规模影响显著,规模户偏好技术指导、产量保险和分级收购政策,目前试点的现金补贴政策对其激励不足;(2)技术补偿与资金补偿政策呈显著互补性,当技术补偿缺失时,市场化的分级收购补偿政策激励效果将被弱化。研究结论: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生态补偿需要探索针对性治理技术指导、产量保险、分级收购等新政策,同时对补偿政策进行合理组合。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湖南湘潭试点区的调查,对三种主要的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技术采用情况开展分析。基于试点区和非试点区样本农户的描述性统计,本文首先分析了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技术采用的差异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农户采用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技术的因素。研究表明:农户采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技术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政府,耕地修复技术的政府推广效果最显著;种植业收入比重和耕地质量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的采用具有显著影响;户主特征、家庭特征及试点区对农户低镉水稻种植的采用没有显著影响,低镉水稻的推广需要探索生产体系以外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农户土地流转对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治理流域的面源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高效利用洱海流域土地资源,急需探究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基于云南省大理州395个农户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对农户参与洱海流域土地转出意愿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1)49.87%的农户愿意参与洱海流域上游的土地转出,高出全国17.8%的土地转出比例,且越年轻或越年长的农户越愿意流转土地;(2)户主的年龄、对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的危害认知和对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态度3个因素对农户的土地转出意愿影响非常显著(P0.01)且呈正相关。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农户对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态度农户对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的危害认知户主的年龄;(3)性别、户主学历、家庭年收入、非农业收入、务农劳动力、耕地规模和有机肥使用情况等变量对农户的土地流转。[结论]最终提出有利于洱海流域上游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的农业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气候变化适应是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的重要内涵,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方法]文章通过构建农户"气候变化认知—适应性行为"决策分析框架,并利用湖北省"十县百组千户"的调查数据与结构方程模型,以探究农户气候变化认知(自然环境认知、经济需求认知、自我效能认知)对其(主动型、被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的影响。[结果](1)农户气候变化认知水平提高能促进其采取适应性耕作行为;其中,气候变化认知水平提高促进其采取主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的作用更大。(2)从影响路径来看,自然环境认知、自我效能认知通过影响情感态度、问题应对策略,经济需求认知通过影响情感态度,以促进农户采取适应性耕作行为。(3)多群组分析还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农业收入占比越大、种植规模越大的农户,其气候变化认知水平越高,则越倾向于采取主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结论]政府应及时发布气候变化的新闻资讯、加大气候变化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加强适应性耕作技术的相关培训、完善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以强化农户自然环境认知、提高经济需求认知和自我效能认知,进而引导其采取适应性耕作行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追求适度规模经营仍然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确定农户适度耕地规模标准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现实层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方法]文章构建基于农户利润最大化的最优耕地经营规模模型,推导单位劳动力最优耕地经营规模公式,单位劳动力最小必要耕地规模公式、单位劳动力最大限度耕地规模公式,分析各公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最后应用调研数据以粮食生产为例进行实证检验,确定农户的各种适度耕地规模标准。[结果](1)单位劳动力利润最大化情况下的耕地规模与农户非农就业工资水平成正比,与农户耕地地租水平成反比;(2)单位劳动力最佳劳动力投入的最小必要耕地规模与农户非农就业工资水平成正比,与农产品价格、生产技术水平以及人均资本占有量等因素成反比;(3)单位劳动力最佳土地投入的最大限度耕地规模与耕地地租水平成反比,与农产品价格、生产技术水平以及人均资本占有量等因素成正比。[结论]在研究区域内,现有技术水平下,每个从事粮食种植的有效劳动力应获得不低于2.4hm2的最小必要耕地规模,最优规模水平5.933hm2属于长期经营目标,最大规模水平11.667hm2属于单位劳动力经营不能逾越的红线。  相似文献   

9.
技术认知、获得程度与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农户技术认知与获得程度对推动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工作开展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新疆为例,基于农户调查数据,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技术认知、获得程度与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为关系。[结果](1)影响农户采用行为的关键因素主要来自农户对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补贴额的满意程度、现行技术满足程度、重要性认知水平、效果感受评价情况方面。(2)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的补贴形式对农户采用相关技术的行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结果的显著性不明显。(3)异质性结果表明: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补贴额的满意程度对南疆、东疆农户采用农膜残留回收技术、无害施肥施药技术和盐渍化治理技术的行为影响较大;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的重要性认知对北疆农户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害施肥施药技术和高效节水滴灌技术的行为影响较强;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的效果评价对南疆、东疆农户采用盐渍化治理技术的行为影响很强。[结论]当前新疆农户有强烈的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技术需求和采用愿望,要加强政策宣传与普及力度,引导农户积极开展技术交流,提高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技术采用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之际,探明黄河流域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的现状、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政策参考价值。[方法]文章基于黄河中上游1 393份农户样本与1 779份"作物种植类型"样本,分别从家庭层面和作物种植类型层面,聚焦于经营规模、耕地块数和经营种类3个维度,分析农业生产经营特征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的影响。[结果](1)在家庭层面和作物种植类型层面,经营规模与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间存在稳健的倒"U"型关系,耕地块数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存在稳健的抑制作用;(2)经营种类促进了农户家庭层面的有机肥施用行为,但在作物种植类型层面,抑制了农户的有机肥施用行为;(3)从作物种植类型层面看,当农户种植1种或2种类型作物时,经营种类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当农户种植3种类型作物时,经营种类发挥负向调节作用。[结论]注意经营规模的适度性,引导和推动农户通过土地流转等手段,集中土地连片经营,有效减低土地细碎化程度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的抑制作用,促进和建立更高效的农产品流通及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旨在依据区域农业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和功能定位,按照"生态红线"和"底线约束"的要求,明确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强化农业产业准入门槛,加强区域资源管护和生态治理。[方法]以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为研究对象,在综合考虑农业资源承载力、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基础上,剖析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背景、意义及其内涵,基于"减规模、转方式、控规模、退出生产"要求探讨负面清单编制原则以及禁止类、限制类农业产业目录与管控条件的编制方法,重点分析农业资源超载、生态环境退化典型区域的农业产业发展管控对策。[结果](1)在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区,实施节水保水型耕作方式,限制冬小麦种植面积;(2)在中—重度重金属污染区实施3~5年休耕,在轻微—轻度重金属污染区域,实施清洁去污型休耕模式,优先种植生物量高、吸收积累作用强的富集型植物;(3)在长江中下游传统双季稻主产区,适度调减双季稻田,实施"双改单",控制水网密集区生猪、奶牛养殖规模;(4)在生态严重退化区,实行生态修复型休耕,种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保护耕作层的植物;(5)在东北黑土区,适度调减水稻种植面积,增加食用大豆生产,推进种养结合;(6)在生态保护发展区,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和舍饲半舍饲。[结论]采取开展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编制试点、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制度建设等措施保障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在农业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现实背景下,提高农户农业污染认知水平,引导农户采取合理的耕地投入行为,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首先基于认知行为理论从理论上分析农户农业污染认知对耕地投入行为的影响机理,然后利用粮食主产县湘阴县农户调查数据,运用Tobit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 (1)农户农业污染现状认知、成因认知和政策认知均是影响化学投入品施用量的重要因素,其中,农业污染严重程度、农产品和耕地质量下降状况、农药危害程度、政策了解程度和政府政策满意度均有助于减少化学投入品施用量;(2)受教育程度、非农收入占比、人均承包地面积和承包地质量均对化学投入品施用量产生负向影响。结论 因此,政府应加强农业污染治理的宣传引导,提高农户环保意识,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同时通过完善农业污染治理的相关环境规制来调整农户的耕地投入行为,最终达到防控农业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微观层面研究农户行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是近期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优化农户行为,可为促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提供模式。[方法]课题组于2018年7月在重庆四面山区域采取实地调研的方法走访了90个农户家庭,收到有关化肥污染量的有效调查问卷51份,问卷记录了该地区农户的农业生产行为和化肥施用量(换算为污染量)。基于问卷数据建立农业面源污染与农户生产行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农户的基本信息、资源利用、种植选择、生产投入、技术采纳、环保意识和兼业均对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政治面貌、职务、受教育水平、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方式、土地灌溉方式和处置作物秸秆方式对农业面源污染影响较大,尤其是受教育水平对农业面源污染影响最大,农户受教育水平越高则农业面源污染越小。[结论]农业面源污染与农户行为具有密切关系,建议积极推进"三农"建设,发展四面山特色绿色农业,在提高农户环保意识的同时利用先进科技促进该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乌鲁木齐县294位农户调研数据,分析其响应耕地休耕的影响因素,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耕地休耕制度的顺利推进提供依据。[方法]文章基于调研数据的整理,从农户个体特征、农户家庭特征、耕地基本情况和农户对休耕政策的认知4个方面,利用二分类Logistic模型,对乌鲁木齐县农户响应耕地休耕政策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1)研究区内受访农户积极响应休耕的人数占总数的63.61%,农户休耕积极响应程度有待提高。(2)耕地自然生产条件是影响耕地休耕的重要原因,耕地的资源禀赋直接影响农户参与休耕响应的程度。(3)补偿标准是否合理对耕地休耕政策响应程度影响显著,合理地制定休耕补偿标准,农户休耕响应热情将大幅度增加。[结论]应从耕地休耕补偿机制的建立,补偿模式的选择等方面来制定合理的休耕补偿标准,同时增强农户对耕地休耕政策的认知、提高休耕地管护重要性的认识等方面来提高农户休耕的响应程度。  相似文献   

15.
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适应——农户秸秆还田驱动力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秸秆还田好处良多,但秸秆焚烧却屡禁不止。文章主要研究农户秸秆还田行为的长效性问题,考察农户的秸秆还田行为是主动适应还是被动选择。[方法]该文利用山东、湖北调研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秸秆还田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一行为的长效性。[结果](1)目前农户的秸秆还田行为还处于被动适应状态,农户对政府高压更为敏感;(2)提高农户对秸秆还田好处的认知将极大促进农户采纳秸秆还田技术;(3)政府高压和秸秆还田认知能显著提高男性农户的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4)提高女性农户对秸秆还田优点的认知能显著提高其对秸秆还田技术的采纳行为。[结论]政府在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过程中,应"疏堵结合",通过强化技术支撑,实现秸秆还田技术配套措施的纵向一体化和秸秆还田方式的横向整合。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和注重群体导向等方式,实现农户认知水平和政策精度的提高,更好实现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探索种植规模对小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以及耕地细碎化如何调节种植规模对小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以期在“大国小农”的现实语境下为中国耕地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与经验参考。研究方法:贝叶斯似不相关回归模型、基于遗传算法的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和斜率分析。研究结果:(1)种植规模扩大促进了小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2)耕地细碎化程度的提高不利于小农户保护耕地质量;(3)种植规模扩大对小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促进作用,因耕地细碎化的存在而弱化。研究结论:合理推进农村土地互换、有序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降低耕地细碎化程度,在实现小农户进城与返乡“进可攻、退可守”的同时,促进其耕地质量保护行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农业非点源污染尤其是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已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探讨农户参与畜禽养殖污染防控的支付意愿及支付强度,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具有指导性意义。[方法]基于大理州276个奶牛养殖户的调查数据,运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农户参与洱海流域奶牛废弃物循环利用支付意愿及支付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1)62.68%的奶牛养殖户对参与奶牛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具有支付意愿;(2)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奶牛养殖头数、耕地数量及牛粪还田方式等因素对奶农支付意愿的影响较为显著。其中,户主受教育程度、奶牛养殖头数、耕地规模及牛粪是否还田对奶农支付意愿的影响呈正相关,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呈负相关;而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牛粪是否还田户主受教育程度奶牛养殖头数耕地规模;(3)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和牛粪是否还田等因素对奶农的支付强度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户主年龄对奶农支付意愿强度的影响呈负相关,而后两者表现为正相关。[结论]最后,提出了促进洱海流域奶牛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种植户的施用粪肥意愿对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保护农村环境意义重大。[方法]利用CVM方法和Tobit模型分析北京市种植户的粪肥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结果]98.07%的种植户愿意接受粪肥还田,对粪肥的平均支付意愿为82.99元/m~3。种植户不施用粪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获取渠道与施用粪肥过程繁琐。种植户决策人性别为男性、加入专业合作社、年收入高、接受有机肥补贴、参加过施用粪肥培训、认可粪肥肥效长于化肥、认识到施用粪肥能提高农产品产量对种植户的粪肥支付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种植规模大、农田肥力好、认为施用粪肥有助于农产品价格提高对种植户的粪肥支付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结论]可以从以下3方面提高种植户的粪肥支付意愿:(1)帮助建立、巩固粪肥交易关系;(2)强化政府职能,提高对施用粪肥的帮扶力度;(3)加强对种植户的粪肥功能认知及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9.
优化土地种植结构,进而整合农业生产资源,逐渐成为各地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江西省2018年"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智库数据平台建设项目"的入户调查数据,分析了种植结构、区位因素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1)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比会显著促进农户家庭收入及农业收入的提高,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比越大,其对农户家庭收入及农业收入的贡献越大;(2)不利的地形对农户的农业收入具有显著负效应,即丘陵山地会显著抑制农业收入的增加;(3)家庭实际经营的耕地面积越大,农户家庭收入及农业收入越高,但其工资性收入会明显降低;(4)家庭总人口数对农户家庭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户主年龄会显著抑制农户家庭收入、农业收入及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基于以上分析,提出调控农村耕地资源,促进种植结构优化调整;发挥区位条件优势,因地制宜引导生产经营;增强农户人力资本,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农户作为生态农业技术最直接的采纳者,其对生态农业技术有着独立的选择权,农户是否采纳生态农业技术直接影响到该技术的推广效率。稻虾共养技术实现了水稻种植和小龙虾养殖相协调,该技术符合生态农业技术的要求。因此,文章以稻虾共养技术为例,通过分析江苏省和湖北省稻虾共养技术推广情况,以期提高农户对稻虾共养技术的采纳行为,并重点从政府培训、农户技术认知、农户个体特征、家庭经营特征和社会网络等五方面研究其对农户采纳稻虾共养技术的影响。[方法]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和Bootstrap方法,基于江苏省和湖北省共612份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政府培训、技术认知对农户稻虾共养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结果](1)政府培训次数和政府培训有效性对农户稻虾共养技术采纳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培训及时性对农户稻虾共养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效果不显著;(2)其内在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政府培训有效性可以提高农户技术认知水平,降低其技术应用风险,最终促使农户产生技术采纳行为;(3)户主是否村干部、是否加入合作社等对农户采纳稻虾共养技术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户主年龄和耕地块数对其技术采纳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结论]政府培训能够提高农户对生态农业技术的采纳行为,并且政府通过技术培训,可以提高农户对生态农业技术的认知,进而对农户技术采纳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