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承担着国家层面的重要生态功能,生态系统脆弱、生态区位重要,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有利于探索绿色、和谐发展的新道路。为科学指导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十分必要。研究借鉴国内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国家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构建了以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生态文明意识与文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等5个方面为准则层、33项指标层组成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近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价。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014年荔波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已完成2020的目标值的77.02%,较2013年有明显提升,但在生态文化培育与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并依据评价结果,分别尝试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文明文化与机制体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荔波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其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农业生态补偿有两大基本原则,即污染者付费与受益者付费,我国以政府买单为主的实践方式不可持续,农业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构建有助于农业生态区域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方法]从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生态价值理论论证实施农业生态补偿的必要性,运用DPSIR模型阐述农业生态补偿产生的必然性。[结果]通过对苏州农业生态补偿实施情况的总结,发现苏州市在农田、水源地、湿地、公益林保护等农业生态补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政府主导的农业补偿模式存在补偿主体单一、补偿标准研究滞后、长效机制欠缺等问题。[结论]基于此,提出苏州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路:一是完善苏州农业生态补偿主体和方式的选取以及标准的制定,二是通过优化生态补偿资金支付方式与使用途径,将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纳入农业生态补偿的范畴,引导并推动其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三是从行政激励、法制建设、政策保障、氛围营造等方面完善苏州农业生态补偿保障体系,最终形成苏州农业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为了保护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维护生态系统,促进生态环境永续发展,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分析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及其成因要素为切入点,综合已有研究成果,认为决定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大,可以促使生态环境稳定与脆弱的转化,必须通过保护与补偿政策规范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行为。以转移支付为侧重点,综述国内学者提出的当前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补偿政策中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对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反思,提出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4.
生态补偿与缓解贫困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态补偿项目社会公平性考虑和项目实施的客观扶贫效果,有关贫困参与者的研究成为近年来国外生态补偿研究中普遍关注的议题。本研究从生态补偿对贫困的生态环境服务提供者、购买者和未参与者的影响等3个方面回顾并分析了国内外生态补偿与缓解贫困研究的阶段成果,由此提出了中国生态补偿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亟需改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湖北省乡村旅游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以期为湖北省乡村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方法]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湖北省六大乡村旅游发展热点片区的生态环境破坏情况、生态补偿主体、生态补偿的方式展开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研究构建湖北省乡村旅游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结果]恩施地区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的是生物环境,其他区域破坏较严重的均是当地的水环境。武汉、宜昌、恩施和鄂东乡村旅游区的生态补偿主体偏向于乡村旅游开发经营者,而鄂西北和江汉平原乡村旅游区的生态补偿主体偏向于游客,当地居民充当补偿主体的比例普遍偏低。武汉和江汉平原以政策补偿为主,宜昌和恩施地区以资金补偿为主,鄂东和鄂西北以物质补偿为主。[结论]湖北省六大乡村旅游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以乡村旅游开发经营者及游客为主的补偿主体和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补偿客体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该补偿机制在不同区域存在主客体和补偿方式选择的差异,这主要与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和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结合福建省湿地概况及其保护现状进行湿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构建,试图为构建完整的福建省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提供参照。[方法]采用归纳总结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借鉴、归纳总结,从法律机制建立原则、法律机制构建内容和湿地生态补偿法律保障措施等3个方面构建福建省湿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及分析其效用。[结果]发现当前福建省湿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立法理念不准确;(2)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撑;(3)湿地生态补偿法律保护不完整。[结论]福建省在湿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构建方面尚处于薄弱阶段,无法达到为福建省的湿地保护以及进行湿地生态补偿提供法律保障的程度。并对此提出3点建议:(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2)明晰权责;(3)明确补偿方式。  相似文献   

7.
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家近年施行了一系列类似生态补偿的保护环境的重大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即是其中之一.基于生态补偿项目社会公平性考虑和项目实施的客观扶贫效果,有关贫困农户的生计影响研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中普遍关注的议题.本文利用英国海外发展部(DFID)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A),初次构建了生态补偿对贫困农户生计能力影响的具体测度指标体系,并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为例,进行了定量计算分析,并讨论了贫困地区生态补偿政策制定中亟需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生态补偿已成为我国生态保护、恢复和建设的主要手段,流域水生态补偿是我国生态补偿的重要内容,它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区域利益冲突,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战略的全面实施,为水生态补偿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机遇。  相似文献   

9.
生态补偿政策作为生态扶贫的重要手段,对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巩固脱贫成果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从生态补偿政策与贫困之间的关系入手,对生态补偿政策与减贫的国内外经典文献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归纳了生态补偿政策与减贫的分析框架和生态补偿政策的减贫路径,认为不仅要关注生态补偿政策对减贫的影响过程,还要注重以政策为联结,生态系统与生计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认为,未来应基于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多源、多时空尺度数据深入开展生态扶贫政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明晰生态扶贫战略实施的关键条件和机制,本文为有效发挥生态补偿政策的减贫作用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及其禁限政策的实施使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基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行与维持等角度,必须对受影响主体——农村居民因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实施而做出的贡献和受到的牺牲进行补偿。本文基于两个水源涵养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624个农村居民调研数据,运用Tobit模型和D-H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居民受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受访者的平均受偿意愿为978.76元,职业、家庭人口数、家庭年平均收入、对当地生态环境满意度、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急迫性对是否参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受偿有显著影响,年龄、受教育程度、对当地生态环境满意度、生态环境破坏对自身影响、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带来的损失对受偿金额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川西北沙化地区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环境恶化,尤其是土壤沙化,已经严重制约了川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川西北沙化地区的生态补偿进行量化,有助于了解当地资源环境现状,对今后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方法]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全面统计该地区主要消费品人均消费量,计算人均生态足迹。依据各生产性土地的面积数据,通过产量因子和均衡因子参数测算该地区的人均生态容量。在此基础上,依据生态服务价值理论,对川西北沙化地区2011~2015年的生态补偿进行了量化。[结果]该地区2011~2013年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2013~2015年呈下降趋势。2011~2015年人均生态容量明显降低。总体来看,该地区尚处于生态盈余状态,生态状况良好,但生态盈余额逐年减少。[结论]该地区今后需要从降低人均生态足迹和缓解生态容量降低的趋势入手,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当地居民的节约意识,努力开发可再生资源,以维持川西北沙化地区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森林生态问题的日趋严重,建立科学合理以及清晰充分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急切 和必要的。构建合理的补偿机制除了需要确立明晰的产权外,解决公共物品面临的外部性难题也极为重 要。通过制定规定符合各方期待和利益的补偿制度,政府可以将外部问题内部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 问题。但是我国现行的补偿制度存在补偿标准过于单一和绝对,补偿内容模糊、补偿项目混杂不清等一系 列问题。民法上有关无因管理的规定能够为森林生态补偿的制度设计提供积极的借鉴和参考,无因管理制 度可以在管理产生的费用、所负债务和所受损害等几个方面的费用要求被管理人返还,这些项目可以构成 生态补偿金的具体费用项目。文章通过对两个制度进行详细对比并通过对地方数据资料综合分析的方法, 进行实证的分析,并结合价值和规范分析的方法,发现民法上无因管理制度的相关法律规定也可以成为森 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规则制定的参考和依据,通过引入这一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行的补偿制度存 在的补偿数额确定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为政策和法规的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生态安全视角,通过建立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与地方土地财政的定量关系,解决耕地生态保护资金来源问题,建立地方政府耕地生态保护行为激励模式。方法 文章利用耕地投入—产出的能值理论,从“压力—状态—响应”方面选取17个指标建立耕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评价2017年湖北省103个县(市、区)的耕地生态状况,构建计量模型揭示耕地生态安全与地区土地财政之间的关系,划分生态补偿区域并建立耕地生态转移支付模型。结果 湖北省耕地利用能值结构偏不合理,农业机械、农药和化肥等投入量较大,耕地的产出—投入比偏低;湖北省耕地生态安全状况水平偏低,大部分粮棉油基地多属于耕地安全临界区及安全敏感区,且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差异显著,生态安全值最低地区为江汉区(0.301 1),最高为利川市(0.663 4);通过新增建设用地建立两者之间的关系可得,耕地生态综合评分值每增长1个单位,新增建设用地对应减少2.809 hm2,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减少283.203万元。计算得耕地生态支付区达46个,其中江汉区支付额最高(15 859.368万元),受偿区共22个,其中恩施市受偿额最高(7 645.695万元),各县(市、区)的财政转移支付额度占其当年财政总收入的比例在0.120%~3.861%,具有可操作性。结论 为实现耕地高效持续利用、建立地区政府耕地生态保护激励机制、创新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长江经济带耕地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的示范区,区域内耕地所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不可忽视。对区域内耕地生态补偿进行量化测算,以期为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协同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方法]文章在综合考虑区域内各省市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内11个省市的耕地生态服务价值、耕地生态足迹等进行量化测算,通过引入耕地生态超载指数,最终建立耕地生态补偿量测算模型得出区域内各省市耕地生态补偿量。[结果]长江经济带区域内总体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尚有盈余,全区域共可获得200.05亿元耕地生态补偿费;长江经济带下游、中游、上游3个片区所提供的耕地生态服务价值量之比约为3∶3∶4,而产生的耕地生态足迹之比约为4∶3∶3;长江经济带区域内主要的补偿省份是浙江,需补偿247.25亿元,主要的受偿省份是云南,可受偿167.13亿元。[结论]长江经济带区域内耕地生态服务与生态消费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异位"现象,应建立该区域内省际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经济发达的生态输入区应优先对生态输出区进行补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构建以补偿标准为核心的长效耕地生态补偿机制,使耕地生态补偿真正进入可操作阶段。方法 文章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界定耕地生态补偿及其补偿机制的内涵,分析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原则、补偿主体和对象的确定、补偿标准的核算方法、补偿方式、补偿资金管理及来源、补偿机制的运作及保障措施。结果 (1)创新性地构建了省际和省内两个层次相结合的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特别是探讨了省内农民耕地生态补偿标准弹性区间的确定方法:补偿理论值、补偿现实值。(2)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身的财政支付能力,在该区间范围内调整补偿标准,使得补偿更为灵活,既能体现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又能反映农民的意愿。结论 省际和省内相结合的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能够实现全方位的耕地生态补偿,有助于促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助推农业生态文明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正>在复杂的林业系统工程中,种苗是最基础、最关键的奠基石。离开种苗的基础,林业工程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年来,随着林业建设的迅猛推进,重庆林木种苗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尤其是2010年11月全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辽宁省耕地生态补偿额度估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省域尺度的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经济状况和支付意愿差异,通过分析耕地生态盈余与赤字情况,科学量化耕地生态补偿额度,为耕地资源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提供可行路径。[方法]文章基于碳足迹和产量因子修正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利用系数修正法测算各市耕地生态补偿额度。[结果](1) 2019年辽宁省锦州市、阜新市和盘锦市3市为耕地生态补偿区,补偿额度为0.53亿元;沈阳市、大连市等其他11市为耕地生态受偿区,受偿额度为16.70亿元。(2) 2019年全省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总体是向外输出状态,应得补偿费为16.18亿元;生态消费区与生态服务区不存在“空间异位”现象,生态赤字区主要集中在辽宁西部区域。(3)全省各市化肥施用强度均超过800kg/hm2,导致沈阳市、大连市、阜新市、铁岭市和朝阳市的耕地碳足迹均较高。[结论]耕地生态补偿有助于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研究成果对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具有指导作用,可为区域耕地生态补偿额度测定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河南生态旅游现状并在农村生态旅游法律保护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河南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通过文献查阅法对农村生态旅游相关概念进行总结和梳理,分析河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由此立足法律保护提出建议。[结果]发现河南省许多农村生态旅游景区存在生态旅游开发规划尚缺乏科学性、管理水平低下、农村生态旅游意识较为薄弱等问题,从法律保护角度提出着力推进农村生态旅游法律体系建设、强化当地居民及游客生态保护法制观念、建立生态旅游法律保护的监督机制等建议。[结论]着力推进农村生态旅游法律保护体系建设,是河南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自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后,为了深入了解草原生态补偿相关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客观反映相关机构、文献、作者的科研动向和影响力,通过分析得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建议。方法 文章通过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搜索到关于草原生态补偿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1)研究领域内发文量总体呈现先增长后下降趋势,2016年达到发文量峰值。(2)作者靳乐山、胡振通、孔德帅发文量较多,杨光梅、陈佐忠、李玉新等作者发表的文献对该领域学者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草原总站,但作者、机构之间中心性较低,还需加强合作。(3)综合分析热点和前沿,主题词较少,研究范围较局限。(4)应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实践,加强理论研究,完善区域的草原生态补偿治理办法、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与制度体系等方面的研究。结论 拓展研究范围和深度,各地政府根据地区差异性对当地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相关进行探索完善,创新研究方法,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我国特色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