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随着经济全球化,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发展,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日益复杂,价格稳定调控也更加困难。因此,分析总结国外农产品价格调控的经验,特别是与我国国情相似的日本的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体系对于我国当前建立和丰富自身的农产品市场价格调控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新态势:动因和趋势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探讨了引发近年世界农产品价格新态势的主要动因,分析了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短期因素和决定其长期趋势的动因.促成近年农产品价格暴涨的主要因素是用粮食生产能源创造了新的需求;而跨国公司控制市场、国际基金参与和投机农产品贸易放大了新需求的影响,并造成了价格前所未有的的急剧波动.虽然决定价格趋势的世界农业生产潜力并没有改变,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拉动生产成本攀升,如果继续扩张用粮食生产能源,世界农产品价格长期下降的趋势将逆转并继续在高住上运行.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夯实农业生产基础,防止城市无度扩张占用耕地,提倡节约粮食,尤其是在从收获到消费整个环节中减少浪费粮食,同时提高农业贸易的经济效率,是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趋高和急剧波动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3.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农产品市场与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加速蔓延,对世界经济、国际农产品市场与贸易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为世界经济增速大幅下降并陷入衰退;全球农产品供需将从供应相对充足转向供不应求;国际农产品价格将止跌回升,甚至出现大幅上涨;全球农产品贸易将因限制性措施严重受阻,贸易规模显著下降;中国也因全球疫情蔓延而遭受巨大冲击。因此,本文建议加大国内农业生产支持力度、确保国内主要农产品供应,加快大宗农产品进口步伐,积极应对贸易限制措施,有效开展农业对外援助、深化粮食安全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产品出口后劲不足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90年代之前,中国粮、棉等农产品国同价格水平均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近年来,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某些商品价格优势已不存在。一些专家对乌拉圭回合谈判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做了过于乐观的估计,认为在农业协议生效后,发达国家削减对国内生产和出口的补贴,由此可纠正被扭曲的世界市场价格,从而引起国际农产品贸易价格的普遍上涨,实际上,近8年来,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一直处于疲软状态。最近几年,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粮食收购价格节节攀升,大宗农产品出口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失去了以往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5.
王昕 《农业经济》2005,(6):39-40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农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强烈冲击。近十多年来,中国农业生产成本不继攀升,每年平均上升10%;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菜油、食粮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价格20%以上,失去了比较优势。在这种形势下,花卉作为辽宁人世后的一大优势产业脱颖而出,被省政府确定为七大主导产业之一,成为全省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WTO框架下,及时确定辽宁花卉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才能使这一新兴产业快速安全地融人经济全球化大潮,提升辽宁农业在国际农产品市场流通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当前,粮食购销企业购销方式比较多样,但又仅仅局限于农产品的现货市场进行操作,不免存在一般价格风险以及比较价格风险(机会成本),而且利润空间较小。有没有一种办法能让粮食购销企业转移价格风险后专心致力于经营,获取正常的经营利润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要结合现货和期货两个市场进行购销操作。一、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农产品贸易可以分为现货贸易和期货贸易两种。现货贸易是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又可分为即期贸易(钱货两清)和远期贸易(签定购销合同)两种。在现货贸易中企业习惯于等行情,生产经营者主要是依据现货市场上的商品价格…  相似文献   

7.
据《发展论坛》报道: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温铁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农业大国一般都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有较大的份额,但我国的主要农产品“地板价格(成本)”已经高于“天花板(国际市场价格)”,中国在粮食市场上的任何一个动作,都直接影响国际粮价抑扬。前些年我们大进口一次,国际小麦价格就提高了一倍。80年代以来,国际农产品价格一直持续下降,但目前我国的农产品价格,已经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因此,中国不是农业大国,而是小农国家。小农国家最主要的问题是农民人口众多,土地所承载的农民人口压力过大,土地的生产…  相似文献   

8.
坚持市场定价原则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今后我国将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原则,推进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目标价格制度。所谓目标价格补贴,指政府事先确定农产品的目标价格,当该农产品实际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政府按照两者之间的差价补贴农产品生产者,保证其基本收益;若该农产品实际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则不需启动目标价格补贴政策。那么,为什么要探索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认清当前中国小宗农产品国际贸易形势,探明国内市场价格暴涨暴跌现象对其出口的影响程度。[方法]首先,在梳理中国大蒜出口贸易现状的基础上,利用2001—2017年中国、阿根廷、西班牙、墨西哥等16个国家的大蒜产品进出口数据,分别对大蒜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以及出口价格比等指标作出估算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中国大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以及其在出口贸易中的作用;其次,利用VAR模型对2010年1月至2017年11月中国大蒜市场价格与出口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1)中国大蒜产品国际竞争整体水平较强,但比较优势和潜在贸易竞争水平较低,大蒜出口质量和附加值有待进一步提高;(2)大蒜国内市场价格对国际市场价格和出口量具有显著影响,即国内大蒜价格下降促使大蒜贸易活动向国际市场转移,并带来出口贸易总量的上升和国际市场价格的逐渐降低。[结论]应从加强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促进深加工技术推广、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平台及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等方面,提升小宗农产品出口对市场价格风险的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10.
论加入世贸农产品贸易风险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中国对所有的世贸成员开放市场,外国农产品凭借其价格和技术优势趁机进入中国市场,对我国农产品产销形成巨大压力,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从国内竞争转向国内国际双重竞争,农产品市场将进一步国际化,由此产生的农产品贸易风险日益增多。本文将从风险防范、风险转移、风险化解的角度考虑建立有效的农产品贸易风险机制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一)两种贸易形式和两种市场南斯拉夫的农产品流通,采取两种贸易形式,一种是由国家控制价格的贸易形式,另一种是自由定价的贸易形式。而主要农产品的流通采取的是前一种贸易形式。这两种贸易形式的划分根据农产品类别。如小麦、玉米、肉类、甜菜、烟草、向日葵和大部分奶类等主要农产品,因为关系到居民的食品供应,关系到工业原料的供应,所以都必须按国家规定的价  相似文献   

12.
《经济研究》杂志许经勇著文认为: 一、我国农产品价格改革的第一步:是改革其形成机制,实现从行政定价体制到市场价格体制的转换,以恢复价格本来应有的资源配置与交换职能,使产品市场得以充分发育。这个过程从1979年起到现在,已经进行了十几年。 二、我国农产品价格改革的第二步,是实现生产要素商品化、市场化,这是产业或产品结构迅速地按照市场需求进行调整的基本保证。从经济发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 农业部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产品生产流通特点,科学布局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产地市场、区域性产地市场和农村“田头市场”。为此,农业部将同绕主产区构建三个层次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一是建设一批国家级专业产地市场,定位于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航空母舰”,使其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价格形成中心、产业信息中心、物流集散中心、科技交流中心和会展贸易中心。  相似文献   

14.
国际竞争力实质上是对国际市场份额的争夺能力。一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关系到该国在世界经济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目前尚未找到一个简单易行而又全面准确的评价指标,国际上使用的一些指标只能从某一角度反映一国某项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不能反映该国整体的竞争力。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对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一)显性比较优势。显性比较优势侧重于对商品出口实绩的计测,以此反映该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比较优势。研究表明,中国农业近些年来的比较优势在不断下降。1990—1997年间,中国主要农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下降较快。优势弱化的结果可表现为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这与近两年粮食进出口贸易的统计结果相吻合。(二)农产品价格。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农产品价格的差异与变化也许最能直观地说明中国农业的竞争力水平。近年来,由于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特别是粮食生产成本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而世界范围的农产品价格却在不断地下降,由此导致大量农产品出口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失去了以往的竞争优势。当然,水果、蔬菜、花卉、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还具有比较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三)质量的竞争。当今世界农...  相似文献   

15.
随着贸易全球化和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日益显著。那么,国际价格变化对不同农产品国内价格影响幅度有多大?长期和短期价格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区别?导致不同农产品国内外价格传导机制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国如何在开放的贸易体系下有效地调控国内物价?如此等等,这些问题成为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李扬 《农业经济》2005,(6):34-36
市场竞争实质上是一场以质量和成本为核心的对整个市场份额的争夺与较量。在此,“物美价廉”不仅是消费者而且也是生产经营者不懈追求的目标。国际农产品市场也不例外。为了实现上述市场目标,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降低其成本与价格、全面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全力开拓国际市场,不少国家都把农产品绿色无公害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生产结合起来,开创了一条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经营的新路子。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只有面对现实,主动适应这一新的历史潮流,坚定不移地推进绿色农产品标准化进程,才能从根本上突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确保整个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面对日益严峻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理清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演变的特征及趋势,对于及时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风险、提高国际循环利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利用1996—2021年世界农产品贸易数据,文章从总体—行业—加工程度3个维度分别构建了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定量分析了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的格局演化及重要节点特征。结果 (1)各国间农产品贸易关联日益加深,处于核心地位的国家数量显著增加,以美国为代表的单中心主导地位被削弱,但由少数国家主导全球农产品贸易的情形并未改变。(2)中国在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中地位显著提升,点度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均位于前列,但中介中心度处于较低水平,说明中国对全球农业资源和市场的掌控能力依然不足。(3)各国在不同细分行业中的地位呈现明显的异质性,大多数国家的进口集中于少数贸易伙伴的少数产品,加工贸易逐渐成为全球农产品贸易的主流,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贸易成为各国农业贸易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结论 为此,应持续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拓展与亚洲、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贸易,不断提升农业全球价值链地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国营贸易中价格联营(Price-Pooling)的典型做法,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说明了国营贸易企业中的隐性出口补贴的存在,以及通过价裆联营可以实现补贴本国农产品生产者、稳定国内市场和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目的.对我国来说,扩大农产品出口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可行做法,我国政府应该重视农产品的出口,采取相应措施扩大农产品的出口.  相似文献   

19.
农业补贴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取的旨在保护和发展农业的重要政策。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农业补贴不仅扭曲了世界农产品贸易的价格机制,而且事实上也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为建立一个公正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国际农产品贸易体系,各国在关贸总协定框架下开始了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和减少农业补贴的多边谈判,并在乌拉圭回合上达成了《农业协议》,将农产品贸易纳入多边贸易体制框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于1984年10月14~19日在湖南省湘潭市召开了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会议就农产品价格形成与农产品成本、农产品市场与销售效果以及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等三个问题作了专题讨论。现将讨论情况作一扼要介绍:一、农产品价格形成与产品成本会议提出,农产品价格有多种形式,如自由价格、计划价格、浮动价格、滑动价格、协议价格、保证价格、最低价格、价格补贴等等。其中每一种形式,都有调节某种特定经济与社会关系的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