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佳琪 《经济论坛》2009,(18):48-50
再融资方式一直是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因为不同再融资方式的选择既关系到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又关系到公司的未来发展。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的再融资预案公告对股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债务再融资或股权再融资,市场没有对其中的任何一方表现出明显的偏好。在股权再融资的三种方式之中,市场有明显的倾向性,定向增发成为市场的最爱。  相似文献   

2.
2008年初的中国平安巨额再融资计划暴露出了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所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在再融资方面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融资投向具有盲目性和不确定性,融资效率低下,忽视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股权融资的实际资金成本较低,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大股东通过再融资获取控制权私人利益等,因此,政府应完善融资制度,规范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中国证监会一直试图通过再融资规则的改变来调控上市公司行为,实现市场的有序发展。配股、增发以及可转换债券等途径的创设及其准入门槛的“宽紧”调整成为中国再融资监管的核心。以额度分配为核心的证券发行制度决定了1999年之前的再融资监管规则的整体架构,而当核准制实施后,市场化规则的引入尽管强化了外部约束,但股权分置制度的存在一度使再融资监管陷入困境。当股权分置改革初步完成后,危机驱动的信贷扩张迫使监管当局重新设计再融资监管架构,在净资产收益率要求基础上引入了现金股利分配要求。中国现行再融资规则带有明显的过渡性,应在未来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4.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行为选择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文鹏 《现代财经》2002,22(2):31-34
当前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明显,与发达资本市场国家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有很大不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在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再融资行为偏好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成因进行了剖析,文章最后对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的理性化回归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股市在今年首季遭遇"再融资恐慌"。先是中国平安、浦发银行的巨额再融资计划引发金融股暴跌,紧接着,中国联通、中国石化等又因再融资传言导致股价放量下跌。上证指数从1月18日收盘的5180点,迅速跌至3月25日的3629点。投资者更是损失惨重。去年再融资还是利好消息,而今年投资者已闻之色变。大规模的上市公司再融资,业已成为近期最热门的话题,许多市场人士纷纷将股市近期的大跌归罪于再融资,将平安、浦发的再融资计划称之为"恶意圈钱";而对此观点持反对态度的人则不断为再融资开脱,认为再融资是上市金融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新老股东也能从中长期受益。一时间,关于再融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6.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效率研究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分置条件下,中国一些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或业绩造假,以达到股权再融资目的,股权再融资效率低下。政策变化所带来的股权再融资“阵热”现象,使这一证券市场基本功能,在中国证券市场发生严重扭曲。作为衡量中国证券市场有效性和检验相关政策是否有效的基础,本文为研究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效率问题,提供一个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7.
连日来,中国股市脆弱的表现已经向决策层发出一个不容忽略的信号:春节后新一轮的股市大跌进一步动摇了投资者对于今年出现“春季行情“的预期。自从中国平安公布再融资方案导致股市大跌之后,市场就患上了“融资恐惧症”,只要有再融资的消息传出,个股没有不跌的,大盘也难逃下跌的命运,投资者闻风而逃,  相似文献   

8.
<正>2008年刚刚开始,中国股市就深陷"重婚门"。中国平安、浦发银行的巨额再融资计划引发金融股暴跌,深发展、中国联通、中国石化等又因再融资传言而导致股价放量下跌,从而沸沸扬扬、真真假假的再融资传闻,搞得资本市场鸡犬不宁。将增发、配股等"再融资"行为比喻为"重婚",是著名企业家尹明善先生在"股市婚姻论"中的精彩比喻,他还把IPO上市比喻为"结婚",并分为"早婚"和"晚婚"。其实,将上市和再融资作为企业家圈  相似文献   

9.
<正>连日来,中国股市脆弱的表现已经向决策层发出一个不容忽略的信号:春节后新一轮的股市大跌进一步动摇了投资者对于今年出现"春季行情"的预期。自从中国平安公布再融资方案导致股市大跌之后,市场就患上了"融资恐惧症",只要有再融资的消息传出,个股没有不跌的,大盘也难逃下跌的命运,投资者闻风而逃,再融资俨然成为股市的杀手。从这个角度来说,再融资无疑在中国股市立起一面"恶"的镜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恰当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资金投向变更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再融资资金投向发生变更的上市公司长期经营业绩显著低于再融资资金投向未发生变更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长期经营业绩随着公司规模和股东权益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的提高而显著增加;在牛市中进行再融资的公司在其后三年内的经营业绩显著低于其他时候进行再融资的公司。  相似文献   

11.
陈春蓉 《时代经贸》2009,(3):120-121
再融资对上市公司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我国证券市场的再融资功能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本文回顾了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发展现状,预测了其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恶意再融资是近年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焦点议题,现有相关研究主要囿于监管者视角,鲜见基于投资者视角所做的研究。本文针对上市公司恶意再融资表现形式及其相对重要性,对中部四省投资者做了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以此为基础,本文归纳出了上市公司再融资恶意的12种主要表现形式,发现上市公司在再融资计划推出前1年给高管发放巨额薪酬等6种行为是典型恶意行为。进一步地,本文研究认为,上市公司恶意再融资是在多层委托代理关系导致企业内外治理机制不完善的背景下,相关利益主体寻租活动的理性选择;现有的再融资审核监管程序对抑制上市公司恶意再融资行为作用有限;虽然恶意再融资行为对公司业绩具有负面影响,但在再融资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受短期利益诱惑,上市公司仍热衷于恶意再融资。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上市公司一直热衷于再融资,但再融资资金使用效率普遍较低,大量资金闲置浪费。核心能力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而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需要以充足的资金作保障。笔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应将再融资资金运用于核心能力的培育。  相似文献   

14.
《经济师》2017,(5)
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方案制定上要综合考虑成本收益、风险等因素,最终的融资方案需同时符合原股东、新投资人的风险收益要求。文章基于Ross信号传递理论,论证管理层融资偏好代理行为的存在,并构建基于成本收益、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在内的多目标再融资博弈模型,有助于完善上市公司再融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5.
在公司股权结构集中的情况下,控股股东实施盈余管理并进行股权再融资后会引起公司利润回调,并可能对公司长期经营能力造成影响。本文以沪深两市实施股权再融资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盈余管理导致公司股权再融资后业绩下降。进一步地,在热发市场中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幅度更大,引起股票错误定价的程度更高,导致股权再融资后会计业绩和市场业绩下滑的作用更为明显。此外,在发生控股股东股权稀释的公司中,盈余管理引起公司股权再融资后业绩下降的程度更为严重,这表明控股股东利用股价高估的“机会窗口”侵占外部投资者利益的动机非常强烈。  相似文献   

16.
动态资讯     
《资本市场》2008,(3):14-14
<正>马明哲释疑平安再融资用途据有关报道,包括董事长马明哲在内的中国平安高层团队兵分京沪两路,集中拜访当地各大基金公司,意在向后者初步解释备受市场质疑的"天量"再融资用途等问题。中国平安在与基金公司沟通时表  相似文献   

17.
刘英 《技术经济》2004,23(7):46-47
一、上市公司管理舞弊的动机1.为了再融资。企业上市之后要想从证券市场再融资,就必须保持一定的赢利水平来达到增发股票、可转换公司债券、配股等再融资的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8.
祝满 《时代经贸》2014,(6):64-66
中国的资本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股权融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在债券市场上,特别是公司债券市场上发展进度却比较缓慢。大量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应该尽可能避免采用股权再融资的方式筹集资金,以减少对公司价值产生的负面影响,而是积极采用内部或债权再融资方武进行融资,以增加企业价值。本文通过对债券再融资市场的发展现状的分析,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10公司债券为例,得出了发行公司债券将是未来再融资主要方武的结论,并提出了发展债券市场的建议,旨在推动资本市场良睦发展,为上市公司管理层再融资策略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权再融资效应低下的现象。本文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分析再融资效应低下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演进发展,煤炭企业的再融资问题得到了理论界与实践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基于对煤炭企业再融资意义的探讨,综合分析了煤炭企业再融资现状,并提出了一系列再融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