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计划经济框架下的投资,是围绕项目而展开的。从宏观管理的角度来看,它有两大特点:(1)在项目管理上无限延伸,既包含项目咨询、项目评估、项目决策等投资业分内的事情,也囊括勘察、设计、建筑施工等本属建筑业范畴的业务。这就是所谓“大基建”体制。(2)尽管已经把“投资体制”扩展为“投融资体制”,但仍然是在项目层次  相似文献   

2.
2006年10月28~29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与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在海口市联合举办了“中国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中央与地方关系”国际研讨会。会议就“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保障与公共服务体制”、“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与中央、地方公共服务分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中央、地方关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来自中央相关部、委、办、科研院所及国内25个省(市、自治区)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联合国、欧盟、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的代表共3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谐社会的重要体制保障1·公共服务体制与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政府投资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政府基本建设项目主要实行财政拨款:改革开放后,曾推行“拨改贷”的改革尝试;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又组建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作为使用政府投资信用资金的具体职能部门。在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管理与调控取得很大改进的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政府的投资管理体制还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省级公共投资的区域效应:互利共赢还是以邻为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构建VAR模型考察了省级公共投资对就业和产出的动态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区域间公共投资的就业效应更多地表现为以邻为壑;而产出效应则主要体现为互利共赢。在就业效应方面,本地区公共投资对超过半数地区(16/26)的就业产生挤入效应;而区域外公共投资则对多数地区(18/26)的就业产生挤出效应。从公共投资总就业效应看,公共投资促进了以北京、上海、广东为中心的三大就业地带的形成。在产出效应方面,本地区公共投资对17/26的地区的产出产生挤入效应;而区域外公共投资仅对3/26的地区的产出产生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5.
能源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能源投融资体制存在的问题(一)投资主体多元化方面的问题。长期以来,能源投资一直是国家鼓励甚至优先发展的行业/部门。从国家投资政策法规层面上看,也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包括民营经济和外商参与能源投资,中央有关部门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还出台了“新电新价”和“还本付息电价”等政策鼓励民间和外商投资能源建设项目。①但在能源投资领域,投资主体多元化机制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很好解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民营投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有投资主体的排挤。长期以来,我国能源投资领域一直由国有企业占据垄断性、主导性的地位。2…  相似文献   

6.
投资结构变迁的体制转轨背景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改革以来我国投资结构变迁的总体特征是在投资产业结构上加工工业投资增长较快而基础部门投资增长相对落后,在投资区域结构上东部投资增长较快而中西部投资增长相对滞后。投资结构变迁中包含着深刻的体制转轨背景,是市场因素的扩大和非市场因素的扭曲性存在双重作用的结果。而遵循“深化市场改革、弥补市场失效”的原则有利于从根本上优化我国的投资结构。  相似文献   

7.
宏观经济研究2《】M.11调整资金投人结构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张汉亚加大支持西部地区高校发展的力度/王昨民推进农业投资体制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农业投人/朱杰等当前我国能源形势回顾及趋势分析/周大地开发人力资本构建社会资本/谭崇台“十一五”规划期间GDP增长趋势预测/顾海兵等“十一五”规划框架结构研究/杨继康等 宏观经济管理2(X科.n2004年农业、农村形势及20()5年展望/王为民等我国资源、环境、生态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思路与对策 /陈宣庆等推动非正规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王宗凡宏观调控应注重结构调整/刘慧勇“卜一五”物价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8.
<正> 王信东同志对拙文“投资收益率与追加投资收益率之关系及其应用”(见《技术经济》杂志1985年第1期)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见解(载《技术经济》杂志1985年第4期,“也谈投资收益率与追加投资收益率之关系及其应用”),其主要论点是:(1)投资收益率与追加投资收益率之关系定理(拙文定理1,定理2,定理3)只有当“基准方案i和被比较方案j两者每年的净收益、分别各自相等,即成等额序列”时才能成立。(2)“在对若干个绝对投资额不等,且年净收益也不相等的方案比较中,由于这时E_n=E_j/i,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最主要的因素,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知识社会的来临,一方面,科技自身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规律;另一方面,科技与教育、科技与经济、科技与社会等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与时俱进,对科技宏观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与创新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规律。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国家科技宏观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与创新,针对各自的国情,在其各类科技政策、规划(计划)中明确提出科技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方向、目标、任务和措施,把推进科技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作为实现科技大发展的战略性举措,作为具体落实科技政策、规划(计划)的组织保障和支撑条件。例如,日本成立科技最高决策与咨询机构一-内阁“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合并文部省与科学省,成立文部科学省,并对科技宏观管理部门进行明确的职责定位。德国对新联邦州(原东德地区)科技体制进行全面、彻底的市场化改革,对国家大型科研中心进行战略性调整和重组。韩国成立7由总统任委员长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推进科技体系由“强势政府”主导向“全面市场化”为主导的方向转变。俄罗斯也加紧对其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科技体制进行改革与创新,明确国家主要科技活动主体的功能和职责。针对中国国情,我们认为在《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科技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应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改革与创新的总体目标、思想和思路应体现于“两个加强、三个转变,四个结合”。“两个加强”是指:(1)通过改革与创新有效地加强政府对科技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2)通过改革与创新迅速加强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三个转变”是指;(1)实现由注重对科技微观活动主体的体制改革向重视对科技宏观管理体制顶层设计的转变;(2)实现由注重直接的科技项目管理向重视间接的宏观科技政策和科技计划管理的转变;(5)实现由注重局部改革、部门改革的单项体制突破向重视综合改革、整体改革的全面推进体制创新的转变。“四个结合”是指:(1)促进“军民结合”,实现军民科技体制的有机融合;(2)推进“科技与教育结合”,通过建设研究大学和教育型科技基地,实现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之问的双向互动和一体化;(3)强化  相似文献   

10.
(2(X) 5 .4一2005.5) 经济学动态2005.5 有效市场理论的思考-一~兼论传统金融学与 行为金融学的分歧/丁志国等 体制转型加速阶段我国金融安全的基本现状与 对策思路/宋立 从三重视角观察当前中国利率政策/钟伟等 我国民有银行的市场准人问题研究/赵华 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理论综述/龚明华等 宏观经济管理2005.4 我国经济走势预测/郁建 对我国发展规划的宏观思考丫侯荣华 土地管理一一宏观调控的政策选择/黄云鹏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资问题的思考/王冬欣 稳健财政政策下的税收调整建议/宋立 增强消费的持久动力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欧阳进 我…  相似文献   

11.
我国市场中的造假现状及政府管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市场秩序混乱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主客观原因主要有 :市场经济所需的法律和道德诚信还没有完全建立、经济发展中“资本原始积累”造成的“阵痛”、经济转型中的体制摩擦、政府管制的职能部门交叉重叠造成相互推诿等。更重要的主观原因在于我国政府管制职能的错位与缺失。改革政府管制体制的三点政策建议是 :(1)组建相对集中的产品质量管制的权威性机构 ;(2 )提高产品质量管制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3)使产品质量管制制度化和程序化。  相似文献   

12.
促需求、去库存是2016年全国房地产改革的总基调.201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可能出现负增长,经济“稳投资、稳增长”的难度加大.当前我国住房“去库存”呈现商品房“去库存”压力大、三四线城市成为“去库存”的重点区域、商业营业用房和办公楼“去库存”难等特点.为了有效落实房地产“去库存”的任务,化解房地产“去库存”的压力,建议在住房供给过剩的区域,严格控制房地产用地供给量,依法合理调整未开发房地产用地的用途:鼓励地方政府购买商品房用作保障性安居住房,大幅提高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货币化安置比例;出台并切实落实鼓励农业转移人口购买城镇商品住房的政策;加快REITs等住房资产证券化(ABS)试点,盘活存量商业营业用房和办公楼.  相似文献   

13.
税费改革与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税费改革极大地影响着义务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收入规模及其投资规模和结构,使义务教育投资更依赖于县(市)级财政预算内资金投入,而当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县级财政收入非常有限,县级财政无法承担义务教育投资与财政收支、经济同步增长的重大责任。因此,伴随着税费改革和农村经济政策改革措施的实施与落实,保障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的措施应该是改革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将义务教育发展责任上移,实行建立以中央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新机制。  相似文献   

14.
1.做好“两项改革”,提高城镇管理水平。(1)要改革城乡隔离、农工脱节的“二元管理”体制。(2)改革“一城两制”管理体制。目前在城镇居住的非农人口由居委会管理,农业人口则由村民小组管理,这种模式不利于城镇的规划和发展,影响社区的形成与管理。 2.完善“五项制度”。(1)户籍管理制度。应逐步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15.
(2006·7~2006·8)宏观经济管理2006·7“十一五”农民收入增长机制问题研究/胡恒洋等整合我国创新体系的几点建议/李振京进一步推进规则体制改革的建议/胡宇杰完善我国税制改革的思考/李志红浅析我国消费税的改革/陈晓文实施投资代建制的几点思考/张伟等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与建议/蒋珊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7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地方视角/肖文东城镇弱势群体救助体系与政府财政制度安排问题研究/温来成存款保险制度的财政成本问题研究/张剑宇政府财政行为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因子分析/李恒等中国财政2006·7我国财政结构性赤字及…  相似文献   

16.
(2005·12~2006·1)宏观经济研究2005·12积极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刘世锦中国应对高油价的战略选择/李朴民等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刘树成等“十一五”时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王一鸣等“十一五”时期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杨朝光等改革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强大动力/朱晓明等缓解基层财政困难的措施与设想/周建元宏观经济管理2005·12如何理解我国“十一五”时期若干重大战略任务/马凯2005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06年展望/张立群构建医疗卫生服务监管体制/张安农业投入不足的成因与对策/袁建歧逐步完善我国农…  相似文献   

17.
经济学动态2003.8我国银行业改革的路径选择 —兼析“银行派”和“学院派”观点之争/杨绍政企业融资的激励与控制理论评介/姚位文等积极型资产组合管理理论评介/贾超锋等巨灾风险的保险研究与应对策略综述/来存存 宏观经济管理2003 .7我国利用外资的两条战线/史东明我国创业投资体制创新的理论探讨/刘健钓论我国的财政风险及防范/金玮等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总体构想/徐清安 经济经纬2003.4(双月刊)实行消费启动化解经济风险/‘闻潜通货紧缩再次加重的原因及影响/朱红恒论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周树立浅析中国当前失业的成因与对策分…  相似文献   

18.
王晖 《经济问题》2006,(11):25-26
一、国外直接投资(FD I)与我国专利格局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起步阶段(1980~1991)。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政策还不是非常稳定,改革目标还不是很明确,因此,在这一阶段跨国公司进入的数量较少,投资项目不多。(2)大举进入阶段(1992~1996)。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整改完成,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跨国公司在此时纷纷进入。在此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在1992年作为整个国家经济法制的一部分也进行了修订,这包括将化学、制药纳入专利保护的体系等方面。(3)调整阶段(1997~2000)。在此期间,投资增长速度放慢,跨国公司进入一个战…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到今天,已明朗了旧体制许多的弊端和改革的重点。就投资体制改革而言,人们已经清楚了原有投资体制的一些弊端,但是,如何展开改革,其“透明度”还不高,人们在摸索中提出的一些重要改革设想,如明确不同主体的投资范围,改革投资银行的体制等,还有待深入地研究论证和实践检验。这里我们分析几个投资体制改革及其相关的问题。一、关于划分投资范围的问题鉴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不同层次、不同经济组织都拥有了一定的投资资金来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目前在改革理论和政策研讨中颇为流行的“循序渐进”概念并不能确切地说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因为各种体制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不可能改好了一个再改下一个 ,否则会出现体制“不协调成本”。文章提出了“平行推进”的概念 ,作为改革政策制定的基本思路 ,它可以说明为什么在体制转轨过程中 ,某些体制的改革“超前”和“滞后”(瓶颈 ) ,都是无效率的。在所有领域 (包括政治体制和社会政策 )都同时积极推进改革 ,同时考虑各种体制之间在转轨过程当中 (也就是在没有彻底完成改革之前 )的相互协调 ,应是体制改革的基本政策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