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是被全球多个股票市场证实存在的金融异象,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通过构造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的方法对我国A股市场进行研究,得到了我国A股市场在短期内存在显著的反转效应,而在中长期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均能获得显著的超额累积收益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从我国A股市场制度,规模效应等多角度对实验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解释.  相似文献   

2.
借鉴Amihud(2002)的分析思路,以换手率作为流动性变量,直接从流动性的角度对我国股票市场的预期和未预期市场流动性对市场和个股超额收益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股票市场上,预期和未预期流动性对股票收益都存在正面影响;我国股市也存在流动性替代效应,但效应发生的结果是流动性越高,股票收益对预期和未预期流动性的敏感性越大。  相似文献   

3.
一般来说,公司内部人会比外部人更早、更容易地获得本公司信息。这样,内部人在有效市场中交易本公司股票时,会较外部人员具有优势,并能获得超额收益。以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交易为研究对象,利用实证方法对超额收益及累计超额收益进行研究,发现我国股票市场的确存在这种现象。并且发现,由于交易规模的不同,获得的超额收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股利政策市场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额收益法对深圳和上海股票市场的股利政策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探析了不同类型股利的市场效应及投资者行为。实证结果表明,投资者对现金股利的欢迎尤其是对连续现金股利偏好和对不分配股利的漠视效应。  相似文献   

5.
运用现代投资分析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对中国股票市场包括沪市和深市进行了有效性检验;对我国证券市场实行涨跌停板制度以来1997年初~2008年底的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的目收盘价进行了随机游走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的股票市场已经具有弱势有效性。广大股民以期利用历史资料来获取持续的超额收益的方法已经变得无效,而利用基于基本面分析的价值投资方法在目前股票市场上变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深市基金指数高频数据,采用Anderson和Bollerslev(1997)提出的弹性傅立叶回归(FlexibleFourierFormregression,即FFF回归)方法首次对深市基金市场进行了日内周期性的研究。通过对高频收益的定性分析,发现基金市场具有同股票市场相似的周期性,并对这一周期性进行了初步的理论解释。通过FFF方法,将该周期因子进行滤波处理以后,基金指数高频绝对收益不再具有明显周期性。FFF回归能较好地确定日内周期因子。  相似文献   

7.
IPO首日超额收益:基于抑价和溢价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一级市场抑价和二级市场溢价两个角度时IPO首日超额收益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为我国IPO首日超额收益提供了新的解释.基于信息不对称,一级市场抑价解释认为IPO首日超额收益是发行抑价的结果,是对投资者面临的风险或者提供私有信息的补偿;在对称信息下,抑价是股权选择的一种均衡机制,也是发行人和投资者行为偏差的影响结果;基于行为金融,二级市场溢价解释认为噪声交易者的存在使IPO上市首目交易价格偏离了内在价值,产生了二级市场溢价.  相似文献   

8.
ST股票的收益研究是投资者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选取1998年4月至2007年12月间被实施特别处理的股票样本,对其股价表现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研究发现,尽管总体上ST股票总体上能获得超额收益,但是不同子样本之间差别很大;分析发现资产重组是ST股票超额收益的最大动力,而ST公司的持续时间和上市地点也相当显著地影响公司的超额收益,此外,ST公司中存在显著的市值效应,但不存在显著的市净率乘数效应,而公司的财务基本面、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流通比例均不能有效地对ST公司超额收益的截面差异做出有效解释。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市场有效性假定的游程检验,DF检验以及方差比检验的方法和相关实证研究的结果,与以上基于股票市场收益的市场有效性检验相对应,对市场有效性假定的波动性检验方法以及实证结果进行了述评。市场有效性的收益检验大多支持市场有效性假定,而同时波动性检验却反对市场有效性假定。波动性检验和收益检验结果的矛盾表明市场有效性假定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上海股市收益与波动的周内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市周内效应一直是金融投资者关注的焦点问题,许多学者已做了大量研究,但多数文献将收益与波动的周内效应分开来进行研究和检验,忽视了波动与收益的共生性,其结果缺乏严密性和说服力。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平行数据GARCH模型并给出了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方法,进而对上海股市收益和波动的周内效应进行检验,既反映收益与风险存在共生关系,又避免了分别判断收益和波动的周内效应所致的缺点。  相似文献   

11.
按照股票规模大小构建中国A股市场的沪深300股票组合,研究股票组合的平均相关系数和平均方差对市场总风险和市场超额收益率的解释和预测能力。实证结果表明,股票组合的平均方差比平均相关系数能够更好地代理市场总风险,并且股票组合的平均方差对市场超额收益率有显著的正向解释和预测能力。实证结果与“罗尔批评”相悖,从一个新的角度印证了资产定价模型能够有效地分析中国A股市场的风险和超额收益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沪深股市可预测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典的有效市场理论认为股票市场的有效性意味着股票价格和收益的不可预测性。大量的文献对该结论进行了实证性检验,研究结果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股票市场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本文运用股市预期收益率模型从理论上阐述了股票市场具有某种程度的可预测性;同时,运用GARCH-M模型对中国沪深股票市场是否具有可预测性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沪深股票市场具有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13.
证券市场中股票价格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增公告,特别是大幅业绩预增公告的反应可解释为超额收益的存在。本文对上市公司业绩大幅预增公告对股价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业绩大幅预增公告的发布影响了股价,产生了一定的但不显著的超额收益,并且超额收益的产生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利用Var方法界定出股票市场的异常时期后,可对股票市场异常下跌时期的日历效应进行分析。实证表明我国股票市场在异常下跌时期具有明显的“五月份效应”、“周初效应”和“周末效应”。“五月份效应”的产生与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时间以及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公布时间有关,而“周初效应”和“周末效应”与大多数学者已证实的股票市场正常时期的周内效应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股票市场规模效应是指以股票市值为衡量标准的公司规模的大小和该股票的市场收益率之间呈相反的关系。文章研究的目的就是验证我国股票市场是否也和欧美股票市场一样存在规模效应。从上海股票市场随机抽取50家规模各异的上市公司,对其2001年~2003年3年来的实际收益率、正常收益率、异常收益率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上海股票市场存在规模效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投资组合要获得超额收益,传统的的策略是基于惯性收益和反转收益。本文根据采用Jegadeesh和Tit man(1993)的检验方法,采取重叠排序方式,采用1998年—2010年的月度数据,构建市场赢家组合与输家组合,研究中国股市上是否存在惯性效应与反转效应。  相似文献   

17.
采用我国开放式基金的相关数据,本文将基金投资者区分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基于不同投资者类别的申购和赎回行为,考察了我国开放式基金市场中的智钱效应与投资行为。我们的检验结果显示,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在我国开放式基金市场中都不存在智钱效应;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投资开放式基金的行为显著不同,机构投资者根据股票市场波动采用反向交易策略,其净现金流入与当期股票市场收益和当期基金收益无关,而个人投资者根据股票市场波动采用动量交易策略,其净现金流入与当期股票市场收益和当期基金收益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重启之后的中国证券市场,是否能有效地消除各种弊端,抑制首日超额收益过高等异常现象?文章选取我国IPO重启以后发行的新股作为样本,从信息的不对称、承销商的声誉、我国特殊的新股发行制度以及我国投资者的情绪四个角度对我国IPO重启首日超额收益现象进行实证分析,并力图从一级市场发行价格确定和二级市场交易价格形成两个环节来解释我国的IPO首日超额收益,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促进我国的上市公司对IPO进行合理定价,优化资本市场资源的配置。  相似文献   

19.
现金周转期(Cash Conversion Cycle,CCC)是一个广泛使用的衡量公司管理效率及其外部融资需求的指标.来自美国股票市场的经验证据显示,公司现金周转期与其股票收益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买入公司现金周转期较低的股票、卖出公司现金周转期较高的股票的套利组合具有显著的正异常收益率,即存在现金周转期异象.本文采用组合价差法和Fama-MacBeth回归考察了中国A股市场中现金周转期异象的存在性及其成因解释.研究结果显示:中国A股市场存在与美国股市不同的现金周转期异象,公司现金周转期指标与其股票收益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买入公司现金周转期最高的10%股票并卖出公司现金周转期最低的10%股票的市值加权组合,每月可获得1.035%的超额收益和0.307%的异常收益;中国A股市场中现金周转期异象可以用公司的融资风险和股票错误定价两个方面来解释.  相似文献   

20.
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认为,证券市场投资者对信息理解和反应上会出现非理性偏差,从而产生对信息权衡过重,行为过激的现象,即过度反应。本文通过对深圳A股股票1995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的交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股票市场是否存在过度反应效应。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组合形成后八个月开始到一年的检验期内,原先的输家组合的平均累计收益率高于原先的赢家组合,最高差值为1.81%。此研究结果表明。深圳A股股票市场在短期内不存在过度反应效应,而在中长期内存在过度反应效应。因此可以在中长期内通过反转策略来获取超额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