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IPO发行制度规定企业的财务报表必须经过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而发审委中有审计师担任委员,所以审计师在IPO过程中可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IPO公司雇佣的中介机构,又是IPO资格的审核者.那么IPO公司会不会利用审计师的这种双重身份,通过购买审计师的服务来协助其对发审委委员寻租,最终顺利通过IPO审核呢?本文基于寻租动机,研究具有什么特征的公司更倾向于选择有审计师在发审委中担任委员的事务所.本文的贡献在于从寻租的视角来提供经验支持,丰富了IPO公司审计师选择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胡旭阳 《审计研究》2015,(2):89-96,105
审计师参与新股发行审核是核准制下我国IPO市场监管的重要特色,本文尝试分析审计师参与新股发行审核影响IPO审计市场竞争的机理。理论分析表明,往届委员在发行审核中积累的隐性知识对要上市企业了解监管部门的审核规则,进而指导上市准备工作具有重要价值,这种知识溢出效应使曾担任发审委委员的合伙人成为会计师事务所在IPO审计市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内部资源;而实证分析结果支持知识溢出效应:IPO审计市场份额与会计师事务所中曾担任往届发审委委员的人数显著正相关,而在控制往届委员人数的情况下是否有合伙人担任本届发审委委员对IPO审计市场份额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英 《上海会计》2001,(2):53-54
一、 目前上市公司盈利预测审核现状 盈利预测审核,顾名思义,是对上市公司盈利预测进行审查和复核,而不是对历史财务信息的审计。具体来说,是对拟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盈利预测所依据的基本假设,选用的会计政策,预测的编制基础进行审核,并得出审核结论,出具审核报告。尽管盈利预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衡量其审核工作的最终标准依然是审核意见是否正确。如果注册会计师的审核意见正确,审核报告真实合法,那么审核质量就是高的,反之则低。审核质量高,既能取信于民,又能推动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否则,不但会损害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形…  相似文献   

4.
IPO通过率断崖式下降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第十七届发审委的严格审查下,高利润不再是企业顺利过会的护身符。从财务角度究其原因,新的审核重点在于企业的可持续盈利能力和合规问题。本文结合医疗器械行业特点,对IPO失败案例——安健科技和同行业上市公司进行对比分析,探究新发审委对医疗器械企业的审核重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2009—2011年IPO失败的企业为研究样本,从持续盈利能力、独立性、募集资金运用、财务会计处理与信息披露、规范运作、主体资格等方面进行了分类研究,以期对拟上市企业通过IPO发行审核有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6.
审计师选择是审计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首次研究了国有股权在中国A股IPO市场对审计师选择的影响及其具体机制。我们发现,国有股比例越高,公司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的概率越低;当国有股权比例较低时,高质量的审计师能够降低IPO发行抑价,但是,国有股比例的提高会损害高质量审计师降低IPO抑价的作用,并且,国有股比例越高,IPO抑价越高。这说明国有股权对IPO中的审计师选择的影响既不是因为国有股比例的提高容易导致公司与低质量的审计师合谋,也不是因为国有股权可以代替高质量的审计师在降低IPO融资成本过程中的作用,而是因为国有股权会损害高质量审计师声誉机制的发挥,进而损害了其在降低IPO融资成本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对于丰富和深化我们关于中国A股市场审计师选择行为和审计师声誉机制作用发挥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IPO市场中审计师选择可以作为信号机制,降低发行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本文以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证券发行制度向市场化过渡为背景,考察我国审计师声誉和IPO企业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资产净利率、投资银行声誉、公司成立时间这五个反映公司风险的变量中,公司规模、投资银行声誉、公司成立时间与是否选择大事务所进行审计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大规模事务所审计的IPO企业的首日回报显著要低,这意味着大规模事务所的高声誉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审计师的信号传递功能在我国初步有效.  相似文献   

8.
邵军鹏 《财会学习》2018,(23):229-231,235
在目前IPO审核加速和趋严的形势下,不少拟IPO企业由于存在种种内部控制缺陷而折戟上市之路.从2017年上发审会被否企业所涉及的问题来看,IPO审核关注的企业内部控制缺陷主要集中在资金活动、销售业务、采购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外包、财务报告、社会责任等领域.企业应当重视控制环境,财务报告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建设并举,同时借鉴同行业上市公司做法,在实施过程中注意"留痕",才能满足IPO审核对内部控制规范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会计师》2015,(10)
IPO是高新技术企业非常重要的融资渠道,税务问题是导致IPO被否的重要原因。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不规范纳税等现象。随着国家税收立法的不断完善、证券和税务监管体系不断加强,税务问题将成为了很多高新技术企业IPO的实质性障碍。高新技术企业有三个方面的税务原因会导致IPO失败:高新技术企业合规性问题、税务瑕疵和严重依赖税收优惠。"伪高新"企业的造假动机,是为了享受更多的税务优惠和政府扶持,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合规性问题是导致IPO失败的重要原因;"税务瑕疵"主要表现为高新技术企业欠税和纳税不规范,是中国证监会和各大新闻媒体,对高新技术企业IPO被否的税务原因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字眼;"严重依赖税收优惠"关系到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后的持续盈利能力的问题,同时也是中国证监会对高新技术企业IPO审核的重点,本文整理归纳了"严重依赖税收优惠"客观的认定标准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证监会于2009年3月31日印发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创业板首发办法》),于2009年7月26日起依照法定要求和程序受理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以下简称创业板IPO)的申请。《创业板首发办法》规定了在创业板IPO的条件,涵盖了发行人规模、盈利能力、产权清晰及资产完整、公司治理、募集资金使用等多个方面。那么,是否达到这些规定条件的企业都能通过中国证监会审核并顺利上市呢?答案是不一定。对于有着较强融资需求并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在达到《创业板首发办法》所规定条件的同时,还必需在创新能力、成长性、盈利能力等方面拥有优势,否则可能会通不过中国证监会的审核。本文就企业在创业板申请IPO应当注意的十个主要问题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1.
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由有限责任制变为特殊普通合伙制,增加了审计师的法律责任,提高了审计的鉴证价值和保险价值,有利于审计师在 IPO 审计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信息中介作用。以保荐制下 IPO公司为样本,实证考察事务所组织形式对 IPO 盈余管理和 IPO 折价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有限责任制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制事务所审计的发行公司的正向盈余管理水平更低,IPO 折价率也更低。研究结论表明事务所转制后,审计师加强了对发行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约束,提高了 IPO 定价效率,监管部门推动的事务所转制对 IPO 市场具有积极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2.
《时代金融》2019,(5):49-51
近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对于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分散投资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IPO作为融资的渠道之一,早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争相选择。但不能否认的是,拟IPO企业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铩羽而归,甚至从此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之内。目前企业IPO失败的原因被广泛研究,从财务角度,大量企业因为持续盈利能力不足等原因而未能成功上市。本文将选取医药行业有关案例,从财务角度进一步探究监管层审核的重点指标,希望能对医药企业的上市之路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审计师声誉影响股票定价吗——来自IPO定价市场化的证据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以IPO定价市场化为背景,研究实施询价后的审计师声誉对IPO定价的影响。文章以"四大"和国内排名前十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来衡量审计师声誉,采用多元回归和两阶段回归方法对假设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审计师声誉与公司询价水平正相关,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在对抑价率的检验中,我们发现审计师声誉显著降低股票抑价率。进一步地,我们发现在民营上市公司中,上述关系更为稳健。总体来看,审计师声誉已经初步影响了股票定价。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内外审计研究倍加重视在审计师个人层面展开研究,而这在我国关系型社会的背景下尤显重要.审计师与金融中介机构存在诸多利益联结,但已有研究鲜有涉及这一经济利益关系如何影响注册会计师行为.我们研究IPO过程中投资银行与审计师由重复合作形成的业务关联并发现,投资银行-审计师在签字注册会计师个人层面的业务关联提高了IPO正向盈余管理水平,而投资银行-审计师在会计师事务所层面的关联则不会提高甚至降低了IPO正向盈余管理水平;上述结果在投资银行风险控制评级较低、审计师规模较小、审计任期较短以及客户业务较为复杂时更为明显.同时,投资银行与会计师的业务关联既能够提高投资银行的收费,也能够提高审计收费,表明为了获得更多的收费可能是注册会计师与投资银行进行合谋而配合IPO盈余管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大资本市场的建设力度,力求通过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来缓解企业资金紧张情况,特别是随着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得到了上市融资的机会。农业企业由于行业自身的特殊性,在IPO (首次公开募股)上市阶段的审核工作中,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和困难,特别是内部控制、财务核算与合法合规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导致农业企业IPO审核通过率相对偏低。本文着重探讨农业企业在IPO阶段需要注意的规范性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规范对策,以期提升农业企业IPO过程的审核效率,助力其顺利登陆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证监会对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及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均作出规定,需要编制并披露盈利预测。如何编制盈利预测,证监会也印发了《新股发行公司盈利预测报告编制指南》(以下简称编制指南)。在日常审计实务中,被审计企业有关人员由于不能正确理解盈利预测的编制,担心盈利预测数据与利润的实现数差异过大等情况,往往请注册会计师代编盈利预测。笔者拟以生产性企业为例,分析如何代编盈利预测及相关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7.
移动互联网行业近年发展迅速,但是大多数企业选择境外上市,重要原因之一是它们境内上市在发行审核方面存在特殊障碍。其中,非财务审核的障碍包括独立性、实际控制人认定、非同一控制下合并、VIE架构、主营业务变化、在审企业引入PE和股权激励、募投项目设计等七方面;财务审核的障碍包括战略性亏损、收入核实与财务核查困难、会计估计与专业判断困难等三方面;其他方面障碍包括信息披露风险、IPO审核速度慢、双重股权架构等。为推动移动互联网企业境内上市,本文建议:在创业板内设未盈利板,调整发行审核理念,提高信息披露有效性,分类分步解决VIE架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自从创业板开板以来,已有一百多家企业通过了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的审核,但也有不少企业的IPO申请被否决。本文结合被否案例,就企业申请在创业板IPO需要关注的若干财务会计问题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制度存在缺乏清晰的工作步骤和程序,缺失内部控制评价工具的相关准则,信息披露的责任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适合我国的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框架体系应包括: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外部审计师审核鉴证、内部控制报告披露等三部分内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外部审计师审核鉴证应具有相互独立的工作步骤和业务流程。自我评价报告与鉴证报告共同构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报告。  相似文献   

20.
吴菲 《会计师》2019,(22):53-54
IPO是企业改善财政状况、增强股权流通性、完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有效方式。近年来,在企业IPO的过程中,因为出资问题而未通过审核的情况屡屡发生。本文从延迟出资、资产评估、形式不规范、出资资产所有权、抽逃出资五个方面探讨IPO企业出资审计的重点,降低和防控审计风险,促进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