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加入WTO后,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国对华直接投资急剧增长.促进了东亚贸易发展与中国产业结构的提升,现在,中国已经成为日本最大的进口伙伴和第二大出口伙伴。同时,中日贸易构成中,高加工度产品的进出口都有大量增加,说明中日贸易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垂直贸易,正日益成为多层次国际分工的一环。日本进一步开辟新的领域.能够使中日两国间的合作互补关系继续得到维持,双方也能从相互的贸易中同时获得更大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逐步市场化与国际化,目前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形势的要求,我国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在对我国金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日本经济"失去的二十年"是由其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与模式等深层次问题累积而成的,虽然"安倍经济学"试图通过前所未有的超级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等措施予以清算,但日本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诸多问题如劳动人口的巨大变化等结构性因素倘若得不到解决,仅以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应对,是于事无补的。因此,日本经济发展前景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在一定意义上讲,今后的日本经济无论如何调整,都已经不再是寻找新起点的过程,而是寻找新的均衡点的过程。现阶段日本经济的调整,从短期来看会对中国的对日贸易、FDI流入、金融环境稳定及总体经济增长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但长期而言也会为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启示与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4.
盛红 《辽宁经济》2005,(3):108-109
环境会计是在传统会计存在诸多局限的情况下,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环境会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而产生的区别于传统会计的一种新型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国和日本在环境会计的研究与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各自不俗的成绩。下面对中日环境会计的研究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日经济关系的转折点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中日经济关系实际上经历了两个阶段,已经由昔日中国对日本的单向依赖,转变为中国与日本的相互依存。中日经济关系稳步、健康发展的关键,不在中国,而在日本,在于日本能否战胜自卑情结,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中国,把中国看成是一个平等的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这一点不但对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东亚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合作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6.
《海外经济评论》2005,(15):31-32
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过多次“抵制日货”运动,但并没有掀翻时快时慢但仍然在轨道上运行的中日经贸合作的“货车”。目前的状况是,中日两国经济日益融为一体,便宜的中国货使日本消费者心满意足,而中国的工厂中充斥着精密的日本设备。虽然日中两国在政治层面存在一些问题,但两国在经济领域的紧密合作则已变得不可或缺。更为有趣的是,许多高喊“抵制日货”口号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合作背景下的中日双边经济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受客观条件限制,尽管目前区域经济合作的主流方式为建设各种规模的自由贸易区,但是中日之间的双边经济合作将会采取既不同于FTA、又有别于EPA的灵活方式。即双方的合作是一种对"规范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既有所"变异",又兼顾双方需求的模式。与"规范的"合作模式相比,中日经济合作将具有更多的"不规范"和"全方位"特征。合作领域也将涵盖贸易、金融、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次区域合作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通货紧缩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伴随社会对于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学压力日趋增大,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需要大量的经济管理人才,缓解社会对于高素质、高水平的经济管理应用人才的需求,成为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综合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在经济管理专业的创新进行探究,分析从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结构设置、教学模式应用、制度建设以及校园文化创新等多方面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为促进综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选择中日企业海外发展初期进行比较研究是可比性较大、也是较有价值的。二战后,日本企业在海外发展初期的动力非常强,其所面对的国际市场空隙很大,因此有足够时间以渐进和低风险方式从容发展,并取得较高的成功率。与日本当年相比较,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初期的动力较小,面对的国际市场空隙很小,准备不足但发展速度很快。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影响甚大,迫使它们迅速向海外发展,并很快向跨国并购方式升级。  相似文献   

11.
日本石油储备模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为保障本国的石油供应安全,在两次能源危机后,日本建立了庞大的石油储备。1999年底,石油储备量为9007万千升,仅次于美国,即可以保证国内16l天的供应量。因此,在近年国际市场油价变化莫测、不断攀升期间,日本国内市场石油价格变动不大。石油储备对调节日本国内供需、平抑油价、保障经济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日本在石油储备建设中的有益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2.
日本经济衰退的新古典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持续经济衰退与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都表现出零利率加通货紧缩的特征。用新古典经济学方法分析日本经济的衰退,寻求相应的政策治理途径,从短期看,仍需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上采取双扩张政策,其中财政政策更具比较优势;从长远看,改革的重点仍在于结构性调整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3.
企业主的诞生与成长对一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较中国私营企业主与日本企业主,虽然在年龄分布、性别与文化构成等方面两国的私营企业主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在创业时必须面对资金来源有限、市场拓展难、人才缺乏等方面的困难上又具有共同性。表明中小企业融资难不是我国独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杨力 《改革与战略》2014,(4):127-131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中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经济转型要求现代服务业人才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高水平的实践技能、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文章认为,要解决好现实中现代服务业人才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不强等问题,重点是构建一体化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机制,完善现代服务业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中推进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5.
银行不良债权问题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已成为威胁众多国家金融体系安全的主要疾惠。特别在亚洲,不良债权拥有量竞占全球不良债权总量的85%以上,而其中日本和中国的不良债权金额又居世界前两位。为此,两国政府近年来一直在积极加快银行系统不良债权的处理,并取得了显著进步。尽管中日两国处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在经济制度、银行体制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目前所面临的不良债权问题却非常相似。因此,对两国银行不良债权处置对策进行比较分析,将为我们在加快不良债权处理中选择合理对策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6.
论日本的区域经济政策及其特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战后,日本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施了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地区振兴与开发政策、区域产业布局政策、缩小地区差距政策及促进落后地区发展政策。日本在实施区域经济政策中,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进行统一规划协调指导,给予财政金融支持,加强基础设施推动和法律法规保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日本区域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7.
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开发落后地区的法律实践,我国西部大开发也应走依法开发的道路.要以宪法为基础立法,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立法,严格按市场经济规律立法,对西部区域范围、西部开发财政制度、税改制度、土地制度、劳动力资源制度、环保制度、科技开发等作出明确规定,以促进西部地区振兴.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国与印度1970-2009年的实证数据,运用VAR模型,Johansen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首次对两国的石油价格、经济增长、人口等因素与石油消费的长期关系及短期动态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长期中,石油价格与石油消费的弹性关系,印度表现为负,而在中国为正;经济增长对石油消费的影响,中国大于印度;人口对石油消费的影响,印度大于中国。短期中,印度的经济增长和人口对石油消费的影响更显著,石油价格对两国石油消费的影响程度相似。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的低迷、衰退,其根源在于其社会经济制度即日本政治制度、市场机制和日本式经营的弊端.虽然近10年来日本固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出现了一些松动,日本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复苏,但是这些松动并没有触及日本社会经济制度的本质,而日本在社会经济制度的调整中所表现出来的滞后性、零散性和政府主导性,则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日本要想走出经济的衰退,必须进行彻底的制度变革,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市场机制和经营制度.  相似文献   

20.
战后,日本曾创造了经济的奇迹,又在短时期内摆脱了“公害大国”的形象,并长期使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这其中。环境政策和制度的改革产生了广泛和本质的影响。日本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在治理环境中面临新的问题时。做到了适应经济发展而不断采取新的环境战略,对发展中国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