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大立 《江南论坛》2003,(12):25-26
金融犯罪通常指《刑法》分则第三章第四节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和第五节的金融诈骗罪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中的骗购外汇罪,共涉及34个罪名。由于金融犯罪专业性强,涉及范围广,我们在办案中也遇到了一些法律适用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刑法对于金融犯罪的规定于刑法分则第三章第四节和第五节中,金融诈骗罪与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并列,各自成一节.这种立法分类不论从立法发展过程、分类依据还是从逻辑的角度来看,都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和存款利率的浮动变化,通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方式非法集资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扰乱了国家的金融秩序,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刑法第176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一般理论认为本条规定了吸收公众存款罪,但也有认为本条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罪的选择性罪名.但目前基本上已认同为单一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相似文献   

4.
目前,严重的非法集资行为往往被定为集资诈骗罪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但是这样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设立非法集资罪。通过分析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存在的问题,提出设立非法集资罪的必要。同时,对非法集资罪的设立思路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公众性作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认定标准之一,对于其理解上学界大多依据非法集资解释第一条第一款规定,将其理解为不特定对象.由于该标准自身存在概念模糊、外延不清的问题,导致司法适用中该罪名的入罪范围过于宽泛."公众性"的理解,笔者认为对象不特定性及人数众多性不得偏废,只有不特定的多数人才可能现实上扰乱金融管理秩序,故公众性应意指不特定之多数人.  相似文献   

6.
姚志荣 《经济师》2006,(5):68-69
贷款诈骗罪是发生在金融领域中非常突出的一类犯罪,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了贷款诈骗罪,为依法惩治打击贷款诈骗犯罪提供了依据和保证。鉴于本罪在理解适用上存在着不少分歧,以致影响到其定罪量刑,文章着重就贷款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若干要件及应划清的一些界限问题作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林统 《经济研究导刊》2010,(26):191-19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金融活动越来越活跃,然而,受现有法律法规的限制,一些金融领域出现了"真空地带",金融犯罪日益严重。从某种程度上讲,贷款诈骗等金融犯罪已成为诱发区域性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阻碍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由于司法实践部门对贷款诈骗等金融犯罪的认定存在不同认识,为准确打击犯罪,通过对贷款诈骗罪立法演变的分析,对贷款诈骗罪在司法实践认定处理时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作些粗浅探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民间借贷时常引发犯罪行为,这是民间借贷利率管制和高利贷入罪的重要理由。本文采用中国裁判文书网刑事一审判决书的犯罪数据,基于民间借贷利率上限调整和高利贷入罪的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民间借贷法律规制对犯罪的影响。结果显示,民间借贷利率上限提高会增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诈骗罪、合同诈骗罪和赌博罪,而高利贷入罪不但没有遏制民间借贷相关犯罪,反而增加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诈骗罪、合同诈骗罪、强迫交易罪和敲诈勒索罪。进一步分析发现,小额贷款公司对民间借贷相关犯罪和高利贷入罪所引发的犯罪具有抑制作用。基于溯因推理,对于这三方面事实的最佳解释是,民间借贷引发犯罪的重要机制在于民间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防治民间借贷相关犯罪问题的主要政策措施应是缓解资金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9.
在现实生活中,对近亲属的财产犯罪屡见不鲜,但鉴于近亲属之间的亲权关系,立法对近亲属之间的财产犯罪往往不做犯罪处理或者酌情从宽处理.但司法实践中,夫妻一方伪造身份藏匿子女,向配偶索取钱财如何处理产生了较大的定性争议,此种行为是以无罪论还是以刑事犯罪论处、 以敲诈勒索定罪处罚还是诈骗,都存在较大争议.虽然刑法对两罪的行为方式规定不同,但在特定犯罪情境中,析解两罪以及"诈"的内涵意见不一,往往导致了敲诈勒索罪与诈骗罪的定性争议.  相似文献   

10.
单位是否可以成为贷款诈骗罪为主体,即单位是否可以实施具有严重危害性的贷款诈骗行为从而构成单位犯罪,我国刑法第193条和第200条作了否定规定.  相似文献   

11.
朱永才  朱晓东 《经济论坛》2006,(14):117-118
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媒体报道了大量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案例,笔者发现这一罪名的扩大化已经是极普遍的现象。一些地方的司法实践把一些民间借贷行为都放进这个罪里。许多个案根本不考虑企业或个人吸收资金是以非法从事资本、货币经营为目的还是为解决企业或个人自身发展需求;不考虑是否存取自由、是否造成损害后果。这一扩大化的倾向与入世后打破金融垄断,鼓励金融市场竞争,民间金融逐步合法化的趋势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如果放任这一扩大化的倾向继续发展,必将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阻碍。从本质上说,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罪名的扩大化…  相似文献   

12.
王瑾 《经济研究导刊》2014,(25):311-312
有价证券诈骗罪是一种常见的金融诈骗犯罪,针对本罪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对于本罪的犯罪构成要件进行一一分析,以求为司法实践提供有用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行为人借用他人信用卡恶意透支,经发卡银行催收后拒不归还的行为,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比之普通的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要严重。但是在罪刑法定原则之下,借卡恶透的行为并不符合刑法第196条信用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少数情况可能会构成刑法第177条之一第1款第2项的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但是处罚的力度明显偏轻。立法和司法解释应关注这种处罚漏洞,现阶段则应通过加强金融监管控制借卡恶透行为的泛滥。  相似文献   

14.
修定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用两节33条专门对破坏金融秩序罪和金融诈骗罪作了规定。虽然新《刑法》对各类金融犯罪分别有不同的规定,但作为同一类犯罪,它们仍具有以下共同的犯罪构成特征。一、犯罪主体。新《刑法》规定了法人和自然人两种金融犯罪主体。法人主...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公众手中闲散资金激增,人们都想寻找渠道将自己的资金投入运转以增值。但目前我国个人投资特别是金融领域投资的门槛高、种类单一、回报有限且存在风险,导致各地地下资金市场的萌发。各类涉案人员广、金额巨大的集资诈骗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所以对集资诈骗罪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在集资诈骗罪中,根据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行为人的客观方面不仅具有自身独立的意义,且能够反映并证明主观方面,因此,正确认定集资诈骗罪的客观方面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活跃,致使在我国非法集资类事件剧增,导致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出现巨大问题.我国刑法在严惩非法集资行为的同时凸显了我国在惩治非法集资犯罪中存在的入罪门槛较低、定性不够准确以及法定刑畸重等诸多问题.因此,应从明确界定非法集资的罪与非罪、废除对非法集资类犯罪死刑的适用、增设非法集资罪等几个方面进行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17.
众筹金融是金融创新的产物,作为新兴金融业态,它具有普惠性、脱媒化及新公共性等特点,在监管上受到诸多诟病.刑法上的擅自发行股票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使股权众筹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在金融风险上存在信用风险、系统性风险以及技术风险,在保护金融消费者方面又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我国应通过建立准入豁免和退出机制、信息披露制度、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和消费者分类制度保护和天花板规则等来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游走于网络与融资中间,监管缺位,导致资金链断裂、老板跑路的事件频频上演。据互联网金融垂直门户零壹财经监测,今年10月,共有38家P2P平台出现问题,超过了去年11月的34家,创下了自P2P平台在中国出现以来的最高纪录。其中亦有不少P2P平台涉及"非法集资",但因诸多因素,都无法立案。而近日,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法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对  相似文献   

19.
一般的司法机关和金融机构在处理金融诈骗案件时,多倾向于作为经济纠纷处理。由于经济制裁手段的滞后性及缓和性,结果往往是赢了官司却无法挽回损失。但如果从刑法的角度来防范金融诈骗案件,就可能会收获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但金融诈骗罪的成立必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作为其主观要件,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认定应该根据客观情况以综合考量。  相似文献   

20.
信用卡诈骗罪在如今发生率越来越高,同时,其手段和方式的多样化,给其犯罪行为的司法认定带来了困难。本文对信用卡诈骗犯罪进行定义,并分析其特点,促进司法部门对相关行为的认定,进而降低这类行为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