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借鉴成功经验 进一步推进我国银行业并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银行并购是目前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业已入世的中国银行业必须思考、面对的问题。国际银行业的并购浪潮汹涌而束,势必对中国银行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并购,以其复杂性、风险性向中国银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银行并购形成了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一个重要特点.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和全融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银行业也应通过并购国外银行,不但可以突破国内市场的限制,而且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克分利用国外的有利条件,获得可观收益.但是,与世界老牌银行相比,对营销能力、认知度、信赖度等多方面竞争力不足的中国银行业来说,应该为海外扩张做好彻底的准备.因此,文章为中国银行业的海外扩张以服务营销7P-Mix战略为中心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英国“金融时报》6月5日】工商银行入主印尼哈林银行、建设银行收购美国银行(亚洲)有限公司并将其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今年一季度以来,中国银行业发生的这些并购,标志着中国银行业的海外扩张已经悄然起步。  相似文献   

4.
对市场份额、市场集中率和指数等定量指标的动态分析表明,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逐渐从极高寡占型演变为中度集中寡占型,并有向垄断竞争结构演变的趋势。在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银行业并购导致国际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优化应吻合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国际演变趋势,基于竞争效率与风险控制的双重考虑,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选择应定位于寡头垄断结构;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动态管理。  相似文献   

5.
财经速览     
《首都经济》2008,(11):11-13
亚欧峰会就应对金融危机达成共识,我国有抵御世界金融危机影响的基础、空间和能力,银监会:全球金融动荡对中国银行业影响有限,林毅夫:三大因素助中国应对金融危机,专家:中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正当其时,我国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9%。  相似文献   

6.
金融看台     
《西部论丛》2007,(11):9-9
股指期货推出在即期货市场迎来发展机遇;建行将发行200亿元次级债;银监会叫停商业银行担保企业债;当前中国银行业存量风险较严重;中资银行海外并购驶上快车道;银行中间业务再添资产证券化“生力军”;招商银行获批筹建金融租赁公司;[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林华 《沪港经济》2006,(3):16-17
普华永道最新报告指出,未来两至三年内,海外投资者将斥资150亿美元,购买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而投资中国银行业中的不良房地产项目,则一直是众多海外基金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8.
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对中国银行业的直接影响相时较小,但"前车之覆,后车可鉴",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的程度日益提高,中国银行业必须通过认真反思寻求自己的未来发展道路.另一个摆在中国银行业面前更为现实的问题是--实体经济进一步下滑的风险,如何立足于实体经济,平安度过此次金融危机,是我国银行业迅速走出困境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自清朝末年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前,中国银行业在相对宽松的条件下成长起来。以政府控制下"官护"性质银行的兴办为起点,中国银行业在30年间相继出现官办银行、官商合办、商办官护、私人民营、民营股份制等组织形式,在南京国民政府垄断银行业之前,较为丰富的现代银行体系雏形初步建立。在这一进程中,中国银行业呈现出"单一——分散——集中"的结构性变迁特征,由最初单一化的"官护"银行为主发展为数量庞大、较为分散的行业结构,最终在银行间联合发展作用下实现中国银行部门的集中。同时,中国银行业在资本实力和业务经营等方面实现突破性发展。尽管这一时期仍处于发展的幼稚阶段,但这一关键的起步对之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这一时期中国银行业通过集中、联合发展实现与外国在华银行和旧式钱庄的抗衡,以史为鉴,这对当下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而言,具有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银行体系对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至关紧要的影响力,近期世界不少有影响的金融研究机构、评级机构不约而同地发表了对于中国银行体系的一系列研究报告,这些报告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和总结了中国银行业近年来的主要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在种种报告中,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下简称穆迪)相对更为中立,分析也更为全面。这份2002年10月发布的研究报告中,穆迪宣布在综合考虑了在政府主导下的银行业改革措施、市场开放带来的压力、整个银行业正在面临的挑战等因素之后,将中国银行业的评级确定为稳定。因此,穆迪对于2002年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研究报告不少方面对中国银行业提出了值得重视的意见和分析结论,对于中国银行业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挑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位华 《特区经济》2009,(11):79-81
席卷全球的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原本远离风暴中心的中国银行业也开始受到影响。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及挑战,并提出了中国银行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金毅 《特区经济》2011,(5):83-85
本文基于1996~2006年间中国银行业的相关数据,从生产率的视角研究商业化改革以来,中国银行体系效率的发展变化。本文检验了中国银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表明:中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银行业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特别是资本投入来推动增长,表现出与中国宏观经济相类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陈刚 《辽宁经济》2005,(1):52-52
2006年,中国银行业将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中国银行业要想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就必须尽快在风险管理上与国际接轨.目前,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水平的差距还相当大,尤其是风险的定量管理还很落后.  相似文献   

14.
张公权:中国银行业现代化建设的奠基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公权,中国近代以来最著名的金融家,有"金融巨子"之美誉。早年负笈东渡,系统地接受现代银行货币学专业训练,开阔了视野,为他后来主持中国银行并领导中国银行业逐步实行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13年进入中国银行,至1935年中国银行经第二次改组后被迫离开,他在中国银行工作23年,先后担任过上海分行副经理、总行副总裁、总经理等职。在这23年中,中国的银行业在中国银行的领导下,借鉴国际同行的成功经验,根据中国实际情况,通过全面改革和制度建设,在内挣脱政府控制、在外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终于赢得了中国银行业经营的较理想的生态环境,从而不断发展、壮大,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影响中国政治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这23年成为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黄金时代。而这一黄金时代的缔造是与张公权对中国银行业现代化建设的倡导、领导及推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将张公权称之为中国银行业现代化建设的奠基者、中国"银行之父",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以可再生能源和新型网络为驱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已成为学术界和经济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文章简要阐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银行业的潜在影响,并着重从业务创新、组织创新、风险创新以及运营创新四方面提出中国银行业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文章着重介绍了并购贷款,硷业如何从商业银行赢得并购贷款,以及并购贷款给企业带来的利弊.  相似文献   

17.
郝秉晖 《中国经贸》2012,(20):64-65
摘要:本文在对中国银行业的营销水平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银行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了中国银行业在营销上的主要问题是服务至上理念尚未未确立、业务结构单一、风险管理水平较低,人员素质不高等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王喆 《中国经贸》2011,(6):26-28
本文围绕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有效性,分别对中国银行业的产业格局演进及现状、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的有效性进行了全面的、多角度的实证分析,进而剖析了银行业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对经济的影响,并在此分析上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初步探讨了发展民营银行是优化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祝建华 《沪港经济》2005,(12):28-31
2005年中国银行业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非“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莫属,可以说,今年是中国银行业大笔、大批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年,到目前为止,共有1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 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约165亿美元, 占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的15%。纵观中国银行业,四大国有银行(尚未启动股改的农行除外)、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中的佼佼者,都已基本被外资“瓜分”完毕。人们也许会问,中国银行业真的需要这么多外资吗?未来中国银行业格局又将怎样?  相似文献   

20.
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规模经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中国四大商业银行1985~2002年的数据为对象,引入Cournot垄断模型对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经营绩效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为寡头垄断型,并且存在较为微弱的规模经济效应。因此,单纯的扩大经营规模是不可取的。但是,中国银行业的低效率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的不对称,以及银行业本身的改革与发展愿望和有益的改革尝试,使得中国银行业目前的“规模经济”还存在发展空间。所以,在不妨碍市场竞争机制的前提下,中国银行业合理的兼并与重组将有益于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