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危机冲击对出口质量变动存在着双重效应:口红效应和倒逼提升效应,在口红效应下出口质量会降低,在倒逼效应下出口质量得到提升。文章运用需求残差法基于2000-2011年的中国海关数据测算了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发现金融危机后中国整体出口产品质量呈轻微S型下降,其中国有、合资企业呈显著S型下降,而民营企业呈显著U型上升,且在样本末期民企出口质量首次超过国企。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四个因素(内部升级、外部重构、进入驱动、退出驱动)来分解和刻画出口质量的变动,研究表明口红效应引致的外部结构重配是国企出口质量下降的核心因素,倒逼效应引致的进入驱动是民企出口质量上升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2.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花卉出口也受到严重冲击。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花卉出口订单数量下降了30%~50%,价格也在下跌。一些企业表示,出口基本无利可图,所以干脆放弃出口。业内人士分析,我同花卉出口数量下降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影响。美国是我国苗木进出口的主要国家。美国在爆发金融危机以后,出口数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CEPII-BACI数据库多维度优势测算出口质量,据此构造出口来源地、出口目的地、区间变化三个视角下的出口质量阶梯,以全面揭示中国出口质量的空间分布与阶梯动态典型事实。研究结果表明:入世以来中国出口贸易在全球的质量地位有所下降,但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质量水平及其排名均在提升,出口技术结构的优化可以逐渐纠正整体出口质量的劣化;中国出口质量的产品异质性先减弱后增强,目的地异质性明显减弱,对美国的出口质量已领先亚洲新兴市场;结构分解结果表明持续贸易关系出口质量的降低和高质量贸易关系的退出是造成入世后中国整体出口质量下滑的主要原因,前者的改善和后者的进入更是金融危机前后和2012—2014年中国出口质量水平提升的关键结构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1998~2011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从融资约束的视角来探讨企业财务状况对出口退出的影响,并对比企业财务指标在金融危机期间和非金融危机期间对其影响的显著性。研究发现。企业出口持续时间段大多数处于2—6年之间;金融危机期间,企业退出出口市场的风险始终高于非危机期间:流动性强的企业出口退出风险要低.但杠杆率对出口市场退出风险有负效应,与我们的研究预期不一致。文章并进一步考虑了金融危机的调节作用,金融危机期间相对于非金融危机期间.流动性对企业出口退出风险的影响反转为正效应.杠杆率对企业出口退出风险的影响在减弱,高借贷比的企业相对于低借贷比企业有更强的出口优势,出口退出的风险相对要小。  相似文献   

5.
我国蔬菜出口的增长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对我国蔬菜出口贸易变动进行阶段分析,以寻找蔬菜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实证结果发现,进口国的需求扩大是我国蔬菜出口持续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商品结构效应对出口的阻碍作用逐渐减小;竞争力效应对1992-1997年期间的蔬菜出口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但对其它时期蔬菜出口增长效果不明显。对竞争力效应的近一步分解发现,新鲜蔬菜等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效应下降,而加工蔬菜等产品竞争力效应增长。根据分析,最后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1992~2011年的出口数据,分别运用出口的二元边际分解方法和修正的CMS模型分解和判别中国纸和纸板出口波动的影响因素,并比较分析金融危机前后中国纸和纸板出口波动影响因素的差异。研究表明:在后危机时代,中国纸和纸板出口波动的影响因素、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与金融危机前相似;集约边际和需求规模效应是影响出口波动的主导因素;出口竞争力效应具有较强的正效应;出口结构效应抑制了中国纸和纸板出口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产品内种类分工视角利用Fontagnéet al.(2008)的方法将2001~2010年期间中国对日本(HS9位码)制成品出口数据进行了分解,发现入世后中国制成品的出口质量结构变迁模式是从低质量为主到以中质量为主的渐进升级过程,金融危机期间这一变迁进程有所加速。另外,利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发现中国制成品出口质量结构在金融危机前变迁的主要动因是低质量产品分布不合理的产品结构;金融危机期间加速变迁的主要动因是中质量产品分布合理的产品结构。基于上述发现,本文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杨灿 《财贸研究》2023,(2):41-53
利用WID数据将国民财富积累分解为数量效应(储蓄)和价格效应(资本损益),从而将储蓄和资本相对价格与财富积累联系起来。研究发现,当跨越的时间越长时,初始财富对国民财富积累的影响越小,而储蓄和资本相对价格对国民财富积累的影响越大。此外,还考察了分项财富积累的分解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989—2015年中国住房财富积累的价格效应远大于非房财富积累,1993—2015年中国私有财富积累的价格效应与国民财富积累的价格效应变化趋势一致。最后,还比较了中国与9个发达国家财富积累的分解差异,1978—2015年中国财富积累的数量效应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价格效应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出现了下降趋势,出口结构的优化调整将成为未来提高市场份额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恒定市场份额分析(CMSA)模型,基于技术含量的分类方法,分析了2001~2012年间中国出口结构对其世界出口市场份额增长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出口市场份额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效应,但有下降趋势,而结构效应总体呈现为中性,并表现出先负后正的变化趋势,其中产品结构表现为负面影响,市场结构则表现为正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为中国出口结构在产品类型和地理方向上的优化调整提供了相应的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2007~2009年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HS六分位上的月度数据,运用倍差法(difference in difference)实证检验了2008年8月开始实施的我国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上调对出口美国的纺织品价格变动的影响。研究发现:(1)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纺织品出口价格总体上并未下跌,而是呈上涨趋势;(2)出口退税率上调显著降低了中国对美纺织品的出口价格,从而减缓了出口价格的涨势,提高了在美市场的出口竞争力;(3)对某些大类商品政策倾斜度加大,其出口价格下降幅度显著大于那些仅提高了部分细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大类商品,这体现了政策倾斜度不同带来的差异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金砖四国2004-2009年货物出口贸易额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将货物出口贸易额变化情况分解为需求效应、产品效应、市场效应和竞争效应。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需求效应是此次金融危机中对四国货物出口最主要的负向影响因素;竞争效应是影响中国、巴西、俄罗斯货物出口的最主要正向因素。除此之外,竞争效应、市场效应又分别是影响印度、俄罗斯货物出口的主要负向因素。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引起的世界经济衰退,贸易保护主义出现抬头趋势。文章以机电产品对美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例,通过协整分析、脉冲响应、方差分解等方法对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对我国出口的短期冲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危机下经济的不景气反而促进了中国的出口,但有可能恶化出口商品结构,而贸易保护和总需求下降是严重抑制中国出口的主要因素,引入金融危机冲击这一虚拟变量后,贸易保护的影响加剧。因此,扩大国内外需求和冲破贸易壁垒限制是解决出口下行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WIOD数据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和环境账户研究中国出口引致的8种污染气体排放量问题。结果表明,1995-2011年,中国出口引致的污染气体排放总量增长2.23倍,且这一增长主要发生于2002-2007年期间。2011年中国单位出口排放量相比1995年下降43.72%。从2002年开始,中国对美国单位出口排放量小于中国整体出口单位排放量。SDA分解表明,排放技术的改善是促成中国单位出口排放量下降的最重要因素,而投入技术效应却是阻碍因素,出口结构效应对中国单位出口排放量的影响有限。其政策含义是,未来在继续通过改进排放技术改善中国贸易质量的同时,应该注重改善投入技术,并且着力通过改善贸易结构来降低单位出口排放量。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水产品出口波动的实证分析:1992~201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分析中国水产品出口规模变化、产品结构和市场分布的基础上,运用修正后的CMS模型,从市场、结构和竞争力三方面,四个时期分析了1992~2011年中国水产品出口的波动及各分解因素的强度及变化趋势。研究发现:中国水产品出口增长最主要的动因是竞争力效应,市场规模效应次之,出口结构效应最弱;更进一步的分解表明,市场结构效应是影响出口结构效应的主要因素,产品竞争力效应较市场竞争力效应对出口竞争力的贡献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利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可以将中国1992—1997年以及1997—2002年间出口贸易中的隐含能变化分解为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又进一步分解为能源利用技术效应和中间投入技术效应。结果显示:出口规模的扩大是导致隐含能出口上升的主要原因,而技术效应应是减少隐含能出口的关键因素,但并非绝对,1992—1997年,技术效应增加了隐含能的出口,而在1997—2002年间,技术效应对减少隐含能出口有很大作用。在技术效应中,中间投入技术效应的影响在各部门间的变化不大,能源利用技术效应在部门间有较大的差异,对于各部门技术效应的影响方向具有主导作用,特别是在1997—2002年其作用更加明显。而出口结构效应虽然对隐含能出口变化的影响不大,但是也经历了从增加隐含能出口到降低隐含能出口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对2002年~2015年中国活性炭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与竞争力演进实证分析表明:中国活性炭贸易以出口为主,出口活性炭价格远低于进口活性炭价格;出口活性炭主要集中于380210类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日本、欧盟、美国与韩国,出口市场集中率较高,但出口市场结构风险呈下降态势;中国活性炭产品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仅次于美国,但发展态势优于美国;中国出口活性炭产品质量竞争力太低,远低于欧美等国际主要竞争对手.为此,提出主动实施活性炭深加工战略、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控制出口数量、“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工业出口强度与行业内部工资不平等的非单调关系.研究表明,出口强度与不平等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不平等首先随着出口强度的增加而上升,到达顶峰之后逐步回落,实证结果在多项扩展研究中表现稳健.本文进一步利用DFL方法将不平等分解为价格效应和结构效应,研究发现价格效应是不平等变化的主要因素,所以出口主要通过改变劳动力技能回报影响不平等.本文认为,中国深化改革离不开扩大开放,工业发展需要瞄准精加工、提升产品质量这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从而达到提升出口强度、获取出口工资溢价、提高行业整体收入水平的目的;同时,也能够降低行业内的收入分化,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促进整体经济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汇率变动对产品价格的影响关系着企业产品出口竞争力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分析汇率对出口产品价格的不完全传递以及对全球最终产品价格的影响:(1)证明汇率变动对出口产品价格不完全传递具有必然性。当不存在传递阻滞等因素时,汇率对出口价格的传递率等于出口产品国内附加值率;(2)结合贸易增加值分解方法,推导出汇率变动导致的最终产品价格变动率;(3)结合模型和世界投入产出表分析汇率升值对全球各国各行业价格的影响,发现人民币升值使中国国内价格水平下跌,且总体来看对中国价格整体水平影响有限;美元升值有助于美国抑制国内通货膨胀,对美国石油产品、汽车、基本金属等行业具有较明显的价格抑制作用,但美元升值将向与其存在密切联系的国家输出通货膨胀,对墨西哥、印度、加拿大等国通货膨胀率具有较明显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1995-2019年中日双边纺织品贸易数据,对中日纺织品贸易进行分解,并分析三元边际对双边贸易增长的影响和贡献。结果表明:该期间中国对日本纺织品出口种类全面,出口数量增速快,价格却有待进一步提升。日本对中国出口从数量增长快转为价格提升,价格明显高于中国平均进口价格水平。从贡献率来看,中国对日本纺织品的出口增长主要源于种类数量的深化,而日本对我国出口波动在不同阶段的推动力不同。随着RCEP的实施,将深化中日双边纺织品贸易合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微观产品的视角研究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出口企业的产品创新的影响,进一步从不同所有制、贸易方式和进入退出等异质性企业的角度进行了考察,并且检验了不同时间和不同出口目的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入世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降低显著提高了中国出口企业的产品创新,在贸易自由化的基础上,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促进创新的影响效果将更加明显,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和进入企业的影响较大,同时,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具有时滞性,中国出口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入世后不断增强,最后,中国需要重视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