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审计文汇》2004,(9):42-45
为推进辽西北地区经济与让会全面进步,促进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现就支持辽西北地区(锦州市、阜新市、铁岭市、朝阳市、葫芦岛市及沈阳市所辖的康平县、法库县)经济与社会发展提出以下政策意见。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2015~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动态多维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产业发展可显著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且这一作用在考虑内生性和稳健性后依旧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会因地区和市场化程度不同表现出异质性,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数字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更为突出。机制检验发现:技术创新水平和劳动力结构优化是数字产业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路径,即数字产业发展可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和促进劳动力结构优化而间接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据此,应以推动以数字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强化技术创新研发为抓手,以优化劳动力结构为重点,以强化区域协同互动为支撑,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广西的基本区情,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拟以广西“两区一带”(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桂西资源富集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三大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比较研究,揭示其区域经济差异,提出促进“两区一带”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科技与企业》2008,(5):84-85
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共同目标。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需要根据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高水平的经济协调发展。良好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润滑剂”和“加速器”。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政府这一“有形的手”通过宏观调控加以有效解决。政府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鲁东亮 《活力》2004,(11):158-158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实现这一决策,必须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温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是当前我国对区域经济协凋发展所作出的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6.
承接产业转移 实现传统农区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转移是指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现象和过程.目前,国家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引导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有序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这为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传统农区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7.
连片特困地区是当前扶贫攻坚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主战场,湘西地区是这一区域的典型。基于系统科学的视角分析,区域系统开放是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子系统的竞争与协同是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超循环是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内部实现途径。推进湘西地区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构建区域市场协调发展模式——区域一体化市场体系,构建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模式——区域特色产业体系,构建区域基础设施协调建设模式——基础设施区域网络体系,构建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模式——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相似文献   

8.
我国改革开放 2 0多年来 ,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而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却极不平衡。针对东西部地区差距日益扩大的情况 ,早在 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和 2 0 0 1年远景目标建设》就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 ,并在 1999年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以加强东西部经济联合协调发展 ,缩小地区间差距。时至今日 ,经济高速增长的东部地区的“扩散效应”、“涓滴效应”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带动影响甚小 ;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也…  相似文献   

9.
刘峰 《大众标准化》2002,(3):34-35,39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三大战略任务:一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二是积极防范不合理重复建设,推动跨地区产业重组,实现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三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向新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开发应选择什么样的战略模式,已被提上日程,这就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定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上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人民的福利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但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是不同步的,地区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在此对我国地区差距的现状、成因进行了分析,阐明了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推动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这让我们看到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希望。”连日来,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让参加全国两会的我省代表、委员备感振奋,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2014年开始走向经济增长速度逐步趋缓、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逐步优化的新常态。这个过程也是中国全面步入工业化后期的阶段,然而,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西部地区尤其是中小城市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以四川省广安市为例,就存在着经济基础薄弱与产能过剩并存、区域行政分割限制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促进资源就地转化,兼顾产业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依靠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等策略可以共同助推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方法,对2001到2010年我国的四大区域的和31个省市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研究,总结各个区域和省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的变化趋势和特征。研究结果很明显,我国各个区域内的积极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现在的协调水平已经很高。大体上看来,我国我国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略低,东北地区以及东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则有上升趋势,只有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在我国的各个省市中,大部分的省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现上升趋势,只有少数省市呈现出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平邑县是山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是省改革开放试点县。平邑县不照搬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建设模式,立足贫困县实际,摸索出了一条“靠政府牵头,多家参与,多方融资,各尽其能,建管分开,统一领导,共同为发展经济服务”的市场建设新路子。平邑县的实践说明:欠发达地区的市场建设必须注重以下十条要素:目标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场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以发展区域经济来带动支柱产业,配套发展相关产业,引导国有、集体、乡镇企业进入市场,引导农民脱贫、发家致宜。做到建一处市场、带一批产业、活一片经济、它一方群众,促进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汪鸣 《中外物流》2008,(3):45-48
“十七大”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总体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强调了“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以及“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既确立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格局,又明确了未来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区域物流作为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重要支撑环境与条件,  相似文献   

16.
刘红  章伟国 《企业世界》2006,(3):28-29,33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外通大洋、内联腹地”的战略枢纽点,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提出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三省市所属地区,在淡化行政边界和单边动作、强化经济联系和加快一体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进展。随着上海对周边地区产生的深层次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江浙两省及所属如南京、常州、苏州、泰州、杭州、湖州、宁波等地区充分利用上海的信息、金融、市场、管理、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在产业整合、经济骨架、合作机制、综合服务、资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等方面做出全面接轨上海的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来,长三角经济总体发展迅速,经济实现了腾飞,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长三角经济”,并成为本世纪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挺起了中国经济的脊梁,领跑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征程。苏、浙、沪城市间、地区间、企业间相互来往空前频繁,金融互动效应已经显现,新一轮长三角金融合作热潮正在兴起。国家战略和经济金融互动,已经成为长三角金融合作研究的现实背景。如何拓展思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加强两省一市间的金融合作与互动,对于加快长三角整体金融发展,形成长江三角洲的区域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标:探究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空间不平衡特征及其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方法: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高度化两个层面,测度2000~2019年中国产业结构变迁,采用Theil指数测度其空间差异,借助二次指派程序(QAP)探究产业结构变迁的空间不平衡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产业结构的变迁呈现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其中,产业结构合理化表现出“阶梯式”的分布格局,而产业结构高度化呈现“核心—边缘”特征。全样本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对地区经济差距均产生显著的影响。分时期考察结果则显示,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强度逐步提升并超过了产业结构高度化。分地区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强度不同,东部地区应注重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协调发展,中部地区则应该两者并重,西部地区应在产业结构合理化上发力。研究创新:从关系数据视角,应用二次指派程序揭示产业结构变迁的空间不平衡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价值:从产业结构变迁视角为理解地区经济差距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分析框架,为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政府调节机制是破解区域产业发展问题,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区域产业调节的功能发挥最为关键的是规范区域产业调节权的配置与运行。区域产业调节权应遵循权力法治原则、效率原则、权力制衡原则和决策权集中原则进行配置,在综合性区域调节机构、区域协调组织与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区域产业调节决策权、执行权、绩效评价权与监督权等的合理配置,以保障区域产业调节权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20.
侃坦 《企业活力》2003,(12):1-1
<正>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要“统筹区域发展”,“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等。这对于我们中部地区经济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明确方向。事实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加快中部地区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注重探索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