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于丹又读错字了!这一次,她是在央视综艺频道看上去一个很有文化的频道“丹韵词音”上读错了字.她在朗读王昌龄的诗《从军行·五》时,把其中写到的古鲜卑族的一支“吐谷浑”中的“谷”的读音yù读成了gǔ,在朗读李白的《客中行》时,又把“琥珀”的“珀”读成了bò(正确的读音应该是Pò).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古诗词是最具魅力的,短短数字,简短而精悍,却浓缩了作者的无限情感。中国的古诗词也是最能体现汉字之美与古人智慧的。读古诗,会感觉古人的思想跃然纸上,诗中的情景如在眼前。 而爱情是古往今来最真挚的感情。关于爱情的古诗词,有太多太多。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到处都有爱情的影子。  相似文献   

3.
文化     
《今日重庆》2010,(12):13-13
《读点经典》又推三本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读点经典》编委会又推出了《中外朗读经典诗文选》、《古今中外箴言1000则》、《读点经典精选本(1—20辑)》等三本《读点经典》系列丛书。  相似文献   

4.
郑丽嫔 《魅力中国》2013,(32):248-248
“读”是培养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重要途径。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感悟,又通过感悟来促进朗读。  相似文献   

5.
马丽 《魅力中国》2011,(20):284-284
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红楼梦》,一部博大精深的《红楼梦》,像一个无穷尽的宝藏,每次陶醉其中都会有新的收获。谈及《红楼梦》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其人物命运、人物性格分析、艺术手法,推测人物的最终命运,她就如那断臂的维纳斯一样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为其着迷。然而,《红楼梦》对当今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却是—个很少被人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文革”中期的1970年,王岳川上初一,第一次读到《红楼梦》,即被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深深吸引,后来又读了《青春之歌》,被书中人物的精神气质所折服。这两本书从此开始影响着他的生死观、价值观和爱恋观,也把这个四川县城走出来的孩子和上北京大学这样宏伟的人文理想联系起来,他的精神世界也从此开始游走于古典与现代、西学与国学之间,对国家的文化兴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羊”字是个象形字,上面的一点一撇好似羊角,下面的三横像羊身上长长的羊毛,中间的那一竖像极了羊尾巴。在商代甲骨文卜辞中,羊通“祥”,吉羊即吉祥。在《说文解字》中“羊,祥也。”“祥”是后造的字。十二生肖中,羊是温绵顺和的代表,既自古便与人类伴随左右,亲密又驯服,内蒙古民歌《牧歌》中唱到“蓝蓝的天空哎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撒在草原上那么爱煞人。”且羊喜清洁,饥食青草,渴饮清泉,产出奶、肉、毛、皮,为人类奉献颇多,故不仅成为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而且羊的形象还成为美好吉祥的代言。在原始文化遗存中,商代有“四羊方樽”、“三羊铜?”,汉代有“羊型铜灯”、唐代有“三彩陶羊”??羊的形象随处可见,见证了羊在人类生活中的密切性、重要性。汉字中的“美”字由“羊”和“大”两字组合而成。羊大为美,同样体现了古人对羊的喜爱和实用主义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8.
李金贵 《开放潮》2008,(4):21-21
教室飞来“不速客” 这天,我上《鸟的天堂》,同学们正深情地朗读: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的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忽然,一只老鸹像一架失去航线的飞机一样从窗外撞了进来,大家都在专心读课文,没有人理会它。我心想:它很快会飞走的,不必理睬。谁知,这老鸹不但没有飞走,还飞上讲台踱起步来,喉咙里不时发出“咕咕咕”的声音,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语文知识能力的培养中包含着听、说、读、写等重要的方面,而教师在教学中,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书声琅琅”历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道出了朗读的重要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朗读训练有一定的限度,为了最大化的提高、锻炼学生的朗读,教师应该从低年级起在学生的语文早自习上多下功夫。采用多种方法既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能力,又可以有效的进行新课的预习和复习。  相似文献   

10.
你看诗词大会了吗,你会背几首诗呀,你有多久没朗读了?最近,随着《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大批原创传统文化节目的热播,这些话题成为刷爆朋友圈、微博圈甚至很多人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随着这股传统文化风掀起的热潮,国学经典迅速走进学生的课堂,背古诗,读经典,深受孩子们喜欢,被老师、家长们重视.  相似文献   

11.
也许,感受的最大动情点,是“读者”与“作品”的那一点距离,那一点既能被体验,又有着很大的想象自由的距离,青年画家周杰卫的近作《闺秀》就是这样。  相似文献   

12.
著名的清代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被世人称为“漠南神笔”。读蒙古族女作家萨仁图娅著的《尹湛纳希》,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尹湛纳希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博大的思想魅力。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那使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重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  相似文献   

14.
胡星燕 《魅力中国》2011,(9):184-185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最重要的语言文字训练内容。低年级学生经验少,语感差,本文阐述了实现“正确、流利”的基本目标、范读领读、多形式感悟练读及多角度评价对实现“有感情朗读”的作用,有效地帮助低年级学生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相似文献   

15.
王国宁 《东北之窗》2011,(2):101-101
新一期内容不错,有很多独家的稿子,特别是毛颖那篇《给萎昆书法挑错字》既砭时弊,又讲知识.读了之后受益匪浅。但美中不足的是此文说姜昆书法中的“依有”应为“犹有”,而同一个版面上引用的陆游《咏梅》原诗却是“只有”。  相似文献   

16.
于丹又读错字了!这一次,她是在央视综艺频道看上去一个很有文化的频道"丹韵词音"上读错了字。她在朗读王昌龄的诗《从军行.五》时,把其中写到的古鲜卑族的一支"吐谷浑"中的"谷"的读音yù读成了gǔ,在朗读李白的《客中行》时,又把"琥珀"的"珀"读成了bò(正  相似文献   

17.
高娃 《魅力中国》2014,(23):139-139
新课改中,课堂朗读已出现失衡。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课堂朗读,在倡导课堂朗读的同时,必须关注读什么、何时读、怎么读、为何读等问题。课改初期的失衡是正常的,坚持在常识的基础上思考,坚守“汉语文”阵地,走向新的平衡是应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幸福?恐怕这如同千人读《哈姆雷特》就会有千个哈姆雷特一样,难有统一答案。我最佩服冯观他妈那话了——“医院里没咱家的病人,监狱里没咱家的犯人.这就是幸福。”  相似文献   

19.
李申会 《魅力中国》2013,(11):106-106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凄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本身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朗读过程中要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情感。一、要读得好,有感情地读,首先要会读,读得正确,读得流利。  相似文献   

20.
彭敏 《魅力中国》2010,(13):65-66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中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不少教师忽视“朗读”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