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协议收购是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最为主要的形式。文章以2000年~2003年期间发生协议收购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收集样本公司2000年.2006年的财务数据进行了统计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协议收购的效率较低,并且,协议收购的低效在股权转让比例较低的交易中表现的更为明显,这是一个监管者应当予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上市公司协议收购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德才 《企业经济》2004,(10):172-173
我国有关法律确立了上市公司协议收购制度,,但是,随着中国证券市场上协议收购事件的大量发生,我国上市公司协议收购制度的不足之处日益出现,因而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3.
严彬 《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29(5):129-129,131
公司资本自由流动,是市场经济存在并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之一。既然如此,公司的收购与兼并就必然成为一种经常性的现象。我国公司并购起步较晚,且公司并购的法律规定也不完善,存在范围界定模糊不清、概念混淆的问题,而且过于抽象,具体操作性差。文中将探讨上市公司收购的概念,界定其本质特征,并分析了目前上市公司协议收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目前上市公司协议收购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4.
最近几年,我国资本市场上并购活动频繁,上市公司收购作为产业战略和业务重组的重要方式,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收购人可以通过协议收购、要约收购或者证券交易所的集中竞价交易方式进行上市公司收购,获得对一个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非流通股(国有股和法人股)和流通股的二元化特征明显,这表明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里,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了从1997年到2000年在上海证券市场上发生股权收购的58个上市公司为分析样本,系统地探讨了被收购公司的业绩特征,发现中国公司股权收购活动明显指向那些业绩很差的公司,表明中国证券市场上的收购活动是约束性收购.与其他研究结果不同,文章发现目标公司被收购后的业绩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上市公司》2001,(2):23-24
关于协议收购的法律界定 《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收购除了要约收购以外,还可以采取协议收购方式。协议收购是收购在证券交易所之外以协商的方式与被收购公司的股东签订收购其股份的协议,从而达到控制该上市公司的目的。收购人可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同被收购公司的股东以协议方式进行股权转让。  相似文献   

7.
公司并购是资本市场上一种主要的资产重组方式。协议收购和要约收购是我国证券市场上两种主要的公司并购方式。公司并购绩效主要受到并购方式、产权性质、期末总资产、资产负债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并购规划有效性等因素的影响。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借助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本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协议收购的效率高于要约收购的效率,同时发现民营上市公司的协议收购绩效最高,国有上市公司的协议收购绩效次之,民营上市公司的要约收购绩效再次之,国有上市公司的要约收购效率最低。检验结果为证监会、公司股东、经理层、监事会、投资者及相关利益者的行为决策提供了现实性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崔华林  刘晖 《财会月刊》2012,(32):17-20
本文以我国2001~2007年32家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实证分析管理层收购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长期影响。研究发现,实施管理层收购后上市公司的总体绩效有所提升,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上市公司的规模显著扩大,但上市公司规模扩张的同时并没有取得预期的规模效益,总体上看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反而在降低。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2001,(2):16-19
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活动应在发展中求规范,在规范中求发展。监管部门表示今后将一律不豁免企业全面要约收购,大力支持能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实质性资产重组,推进资产重组从协议收购向要约收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上市公司收购境内企业外资股权的财务绩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我国上市公司收购海外资本持有内地企业股权的案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并购的财务绩效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样本总体来看,上市公司收购海外资本所持内地企业的股权后财务绩效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企业性质、规模和行业类别不同的上市公司样本并购后的财务绩效表现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11.
刘芳 《财会通讯》2009,(6):17-18
管理层收购(MBO)作为一种企业重组的工具,自引进我国以来受到了众多争议,其中又以定价问题为焦点。从法规上看,我国在2002年12月实施的首部《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对协议收购价格的确定并无明确规定,而对要约收购中的价格要求较为严格——收购非流通股的价格不得低于每股净资产。2005年4月,  相似文献   

12.
程果 《会计之友》2008,(33):98-101
笔者以1996—2004年之间实施MBO的我国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结合SPSS统计软件和相关性分析、会计指标分析技术,对MBO实施过程的绩效表现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样本公司实施MBO前后的经营绩效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出现下滑迹象。因此本文认为:短期内管理层收购没有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以1996—2004年之间实施MBO的我国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结合SPSS统计软件和相关性分析、会计指标分析技术,对MBO实施过程的绩效表现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样本公司实施MBO前后的经营绩效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出现下滑迹象。因此本文认为:短期内管理层收购没有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  相似文献   

14.
王艳 《财会通讯》2008,(1):53-54
要约收购是指收购者以公开方式向被收购公司的所有股东发出购买其所持股票的要约,以实现收购目的的上市公司收购方式。要约收购是上市公司收购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1999年施行的《证券法》对要约收购作了专门规定。2002年,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进一步对要约收购予以了规范。2006年修订后的《证券法》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针对变化的形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沪深2001~2006年已实施管理层收购且至少有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2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分别从收购主体、收购客体、收购定价、融资渠道和实施MBO的绩效几个方面探讨了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中的主体和客体所具有的特殊性,得出如下结论:我国企业MBO的政策主导性很强;以壳公司为收购主体;管理层控股份额一般在30%以内;主要收购非流通股;收购定价与每股净资产高度正相关;实施MBO前后企业绩效的提高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并购方式的采用是企业并购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不同的并购方式会对收购企业的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分别表现在税务因素、信息不对称因素以及信号因素上。长期的股权分置格局,导致我国的并购市场中支付方式十分单一,主要以现金支付为主。2005年中国资本市场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为以股权为主的支付方式推广扫清了障碍,非现金的支付方式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文章以329家2004~2007年发生并购的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和单因素分组检验考察不同支付方式对收购公司短期并购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采用现金支付还是非现金支付,收购公司在短期内均获得显著为正的累积超常收益,但采用非现金支付的收购公司短期并购绩效要明显好于采用现金支付方式的收购公司。  相似文献   

17.
姚丹 《黑龙江财会》1999,(11):28-29
我国上市公司收购是在企业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产生的。80年代,我国企业兼并主要以非公司制的企业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进行拍卖、招标,或通过双方协商的方式进行。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企业兼并的证券化日趋加强,1993年9月-10月间的“宝延风波”揭开了我国公司通过国内证券市场收购上市公司的序幕,它标志着我国股市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标志着国内企业兼并活动走向更高级的形式──上市公司收购。一、上市公司收购简介上市公司收购是指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一家公司(收购公司)通过证券市场购买另一…  相似文献   

18.
管理层收购(MBO)作为一种企业重组的工具,自引进我国以来受到了众多争议,其中又以定价问题为焦点。从法规上看,我国在2002年12月实施的首部《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对协议收购价格的确定并无明确规定,而对要约收购中的价格要求较为严格———收购非流通股的价格不得低于每股净资产。2005年4月,国资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明确指出,符合条件地区的中小国企可探索国有产权向管理层  相似文献   

19.
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选取发生兼并收购的30家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以经营现金流量、总资产收益率来衡量和检验上市公司并购后的绩效,对整合后的绩效进行了定量的研究,分析表明上市公司整合绩效参差不齐,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出台,标志着资本市场在完善上市公司收购制度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又迈出重要一步,并增添了一些新的制度规定。其中第五十一条可以认为是我国管理层收购制度的法条依据,本文拟对该法条所确立的管理层收购制度进行基础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