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进行调研时,农民朋友谈了他们对税费改革“八怕”的想法,既充满希望,又有些忧虑。一怕干部“贪污”政策。目前农民最希望全面、系统、详细地了解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具体内容。最怕的是乡村干部在实施中担心农民对照政策办事,增加工作难度而不将税费改革政策进行认真地宣传,或使中央政策变形、歪曲走样。二怕换汤不换药。有的农民担心乡村借机把原来的税费合并,把以前不合理负担合法化,使新的“税负”与原“费负”相差无几,得不到实惠。三怕计税常产和计税价格脱离实际。计税依据极易受行政干预,掺杂水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基层干部普遍反映农村工作越搞越难,最为突出的是"三重":一是承担的财税任务重;二是财政负债重;三是承担的报刊订阅任务重。在走访基层群众时,他们反映农民存有"三怕":一怕财税统筹层层加码、年年加码;二怕村社干部由上面圈定,只走上不管下,不为民办实事,奢侈浪费;三怕村务财务不公开,法律、政策不明  相似文献   

3.
农民从报纸和电视上初步了解到今年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消息,由于配套的措施尚未出台,也由于农民对有关政策尚未完全理解,他们对今年棉花生产不放心,总结起来有四怕:一怕卖不掉。棉花是一种特殊的农产品,它必须在当年全部出售,且只能售给使用棉花的工业企业,居民直接消费的棉花极少。因此,如果没有可靠的收购合同,农民自己去找市场就可能卖不掉,至少目前是这样。二怕卖不了。由于棉花敞开收购,就怕到时收购价情变化,造成已生产的棉花卖不了。比如,开初收了棉花,过了一段又不收;收了好花,品级低的不收,农民没法利用,所长的棉花不能全部卖"了"。三怕价格低。1998年,国家规定每担标准皮棉下降50元,各地可以再下浮5%。实际上1998年农民每担籽棉比上年少卖50元也不止。今年棉花不定价,变为指导性价格。农民认为,指令性价格尚且严重压级压价,指导性价格就更没有作用了。四怕服务差。农民担心今年卖棉花,又会一担棉花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在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针对农民“三怕”思想,建立了“失误赔偿制度”,受到农民的欢迎。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民有“三怕”:一怕领导瞎指挥、指导失误;二怕新技术风险大,难以把握;三怕服务不到位,增产不增收。针对“三怕”思想,青岩镇政府推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失误赔偿制》。该制度明确规定,由政府承担指挥失误、服务失误的风险,发生失误时由镇政府、提供服务的镇农业综合服务所、农业综合服务公司赔偿经济损失。从而从机制上约束了瞎指挥和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调动了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一忧国家政策变。他们担心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力度减弱,在已承包到户的土地上,实行的"谁治理,谁造林,谁所有,谁受益"政策改变。二忧补偿低。目前,生态环境建设的补偿问题,上面还没有出台政策。农民担心补偿过低,影响以后的生活就医、入学等各方面的切身利益。三忧在实施过程中,政府作表面文章。过去,在农田基建、植树造林中,有些当地政府作表面文章,不切实际,不注重实效,一哄而上,干  相似文献   

6.
《南方农村》2005,(2):37-37
当今农民最害怕的四件事是:一怕人情债。二怕封建迷信。一些地方修建祠堂、神宫、寺庙成风,费用摊到各家各户。三怕子女上学缴学费。农民子女多,小学、初中勉强过,高中、大学最难熬,农民形象比喻“过去一把锄头养活七口人.现在七把锄头养不活一个大学生”。四怕生大病。  相似文献   

7.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这一点恐怕所有党员、干部都很清楚。可是在如何履行党的宗旨上,党员与党员之间、干部与干部之间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大部分党员、干部为民办实事,为群众谋利益;也有少数党员、干部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幌子,干的是沽名钓誉的私货。在一次座谈会上,有人反映,现在有些地方的农民怕种路边田。原因是公路边的田常要搞现场参观,时间紧,规格高。不说别的,单要实施那“三光”(埂草除光、渠道修光、草皮铲光)政策就够呛的。有的农民埋怨说,“干部要名气,我们活受罪”。又如,有些地方的干部,一提…  相似文献   

8.
笔者最近下村调查时了解到,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有"四怕":一怕干部乱指挥;二怕买来假种苗;三怕种养技术不过关;四怕"垃圾信息"蒙了眼。农民是结构调整的主体,他们心有顾虑,调整就必然难以到位。事实上,农民的"怕"是有道理的。前些年,我们有些地方干部或是出于"政绩"需要,或是真心盼群众尽快致富,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信息"一股脑儿倒给群众,但由于这些信息前瞻性差,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往往屡屡受挫。至于受假种苗坑害几乎绝收,因技术跟不上亏本负债,听信无效甚至错误的需求信息造成大量积压的事,更不少见。农民是最讲实效的,一年的血汗、多年的血本转眼付之东  相似文献   

9.
目前四川的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以种植业为主.土地作为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仍然是农民的命根子,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农民常说的怕政策变,主要就是怕承包地变.稳定完善家庭联产责任制,基本的、核心的就是稳定完善社员的承包地.这也是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最为关注的大问题.承包地需要进一步稳定完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川农村在省委的领导下,普遍推行了各种形式的联产承  相似文献   

10.
报载,某乡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时,派出乡干部外出找门路,回来后向农民传达,并强行安排农民种植。一次,乡政府安排种植了2000亩芹菜,收获时芹菜卖不出去,菜农就把芹菜运到乡政府。这件事后,乡政府改变了工作方法,根据农民的不同要求,组织农民外出了解市场行情和种养技术,让农民自己决定种什么、养什么。思路一变,效果迥异。从“逼着干”到“带着看”,其实就是农村各级干部转变职能的过程,农村各级干部还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比如,农民的生产技能跟不上,政府部门就应抓各种技能、文化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担心产…  相似文献   

11.
广东人有"三怕",其中"一怕"就是怕吃辣椒,然而,恩平市大槐、那吉、横陂等镇的农民,却非常喜欢朝天椒,他们虽然吃辣椒的本领不强,但种辣椒的本领却远近闻名,近年来,当地的许多农民通过种植朝天椒,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安徽农业和农村这一块来讲,现在我最担心的是干部的工作不适应,农民的素质不适应。我本人就有一种危机感,深感对市场经济的知识知之甚少,经验更是缺乏。尽管有些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很强,改革以来确实涌现了一大批企业家型和科学技术型农民,但相当多的农民,  相似文献   

13.
蓬溪县在贯彻中发[1983]1号文件工作中,把稳定社员承包地的工作作为一个中心环节来抓,收到了良好效果.稳定人心、挖掘生产潜力的一条重要施措.蓬溪县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农村各项政策,使农业连年获得大丰收.实行联产承包制三年,粮食增产4.2亿斤,1982年粮食总产达102,110万斤,比1978年增长52.7%,全县农副业总收入达32,751万元,比1978年翻一番多,农副产品商品率占42.9%.1982年人平分配口粮704斤,人平收入224元(其中家庭副业纯收入83.23元),社员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精神面貌大大改变.政策兑了现,农业增了产,社员对承包地还是不放心.一怕政策变,以户经营长不了;二怕包产地块变,建设土地不划算;三怕提留年年增,劳动成果别人占.  相似文献   

14.
一盼政策能兑现。中央有好政策 ,农民高兴 ,但往往在一些山区农村 ,好政策不能落到实处。比如说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 ,至今很多地方不能落实 ,原因是怕税收政策难落实 ,该从实征收的却按户或人或田均分。例如某地有一个村 ,田地被国家建设占光了 ,农民却每年要上交16445元的农业税 ,有个村全村很少养猪 ,全村900人 ,每年却要摊生猪屠宰税8530元。二盼规划能长远。制订规划完成目标本应是严肃的事情 ,它要求围绕一个目标 ,一抓到底 ,一任接着一任干。可是有些领导却怕吃人家剩饭 ,急功近利 ,凭着自己爱好抓发展 ,不仅影响了群众…  相似文献   

15.
荣县正江公社胡家大队,养鱼的条件不错,有10口塘(40亩水面)和600亩水田.但是,群众一怕政策变,二怕别人偷,干部怎么动员也没有人养.今年三月,吴耀明等三个大队干部和邻近的犍为县农民水产技术员帅培成,合伙成立了一个养鱼组,带头承包了17.5亩水面养鱼,一包三年不变.其中三口山平塘共13.5亩,石坑一亩,每年向集体交包金1,790元;向社员转包稻田3亩,每年赔偿金额535元.经营资金除自筹外,共贷款5,000  相似文献   

16.
宣传合作经济组织的本来面貌。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农村合作制史》序言中说:所谓“恐合”症,就是一部分干部怕谈合作社,相当部分农民怕搞合作社。究其原因他们并非真正“恐合”。试问农民怎会怕为他们谋利益,引导他们致富奔小康的合作社?农民怕的是违反合作制原则,不尊重农民意愿,搞假合作,怕影响自己的既得利益;更多的则是不知什么是合作经济,怎么搞法,是“合盲”症。实际上,自世界上第一个规范的合作社——英国曼彻斯特郡罗虚戴尔镇公  相似文献   

17.
现行粮食预购定金由粮食部门向银行贷款,然后投放给农民的办法弊多利少:一是投放环节多,手续繁杂,贻误农时。二是不仅增加了粮食部门的投放回收工作量,而且每年沉淀难以收回的预购定金数量大。农户担负粮食定购任务,常年沉淀预购金收不回来的部份使粮食部门成为终身贷款户,超过一年收不回来的,由粮食部门承担拖欠利息,使粮食企业亏损不断增大,且占压资金影响粮食收  相似文献   

18.
农产品买方市场不期而至,农民对调整农业结构的要求比任何时候都迫切,但苦于不知道怎么调?调什么?这反映了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困惑。结构调整怎么调?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普遍认识是一致的:什么赚钱种什么,什么好卖养什么。那么,什么赚钱?什么好卖?农民不知道,基层干部说不准,也不敢说,怕到时农产品滞销,农民找上门来,自己"吃不了兜着走"。当前,农业结构调整正在全省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些地方颇具成效的实践,或许会对困惑中的部分基层干部和农民有所启发吧。  相似文献   

19.
日前,巴中市巴州区农业局为消除乡下干群之间的隔阂,扩大政务公开透明度,给乡下3位"老上访"每人发了一份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宣传资料,让政策与群众见面,给群众一个明白,上访者自觉息访。在农村,因农民负担过重等原因引起的群众上访,可谓时有发生,既增加了有关部门的工作量,也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形象。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巴州区农业局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从调查研究入手,从群众的反映中得到启示。有农民说:"不是上面政策不好,就怕半路上变了卦"。此言虽有欠妥之处,但如换位思考,也在情理之中。红头文件发下来,也是在干部手里转来转去,群众不能见面,只能"雾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简称《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轨道。法律颁布后,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十分重视,明确指出《农村土地承包法》是在新形势下维护与保障农民权益的一项重要法律,各级政府必须按照依法治市与依法行政的要求,切实认真贯彻执行。针对有的干部认为上海是经济发达地区,怕贯彻实施后,会影响经济发展;有的担心由于法律颁布前的一些做法和规定不符合法律规定,法律贯彻下去后,会引起农村社会的波动,对法律的宣传贯彻不主动、不积极、不敢把法律交给农民的种种情况,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