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亚杰 《活力》2004,(3):93-93
记者向被采访者提问,是新闻采访全过程的中心环节。我国著名记者邵飘萍总结他的采访经验时说:“欲达多得事实之目的,必能先发有效之质问。”(《实际应用新闻学》)  相似文献   

2.
米娜  米强 《活力》2012,(2):127-127
新闻采访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曾经说过:没有不会回答问题的采访对象。只有不会提问的记者。从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就是作为记者,要学会与人交流,要学会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记者只有熟练地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够灵活应用,才能搜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和素材,挖掘出好的新闻点,创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3.
杨忆 《活力》2013,(4):138-138
俗话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说的就是采访的重要性。早在多年前美国ABC前新闻部主任普文·弗兰克就说过:“采访是我们这一行的基本手段,没有它我们就无法生存”。不善肓谈之人依然可以成为优秀的作家,而不善采访之人却不会成为优秀的记者。  相似文献   

4.
马志 《活力》2012,(12):145-145
记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功有很多,其中观察力是不可或缺的。观察力是一种重要的新闻采访手段.也是一种应有的采访作风。记者只有深入现场目睹真实的第一手材料。才能写出具有真实感的新闻.从而增强新闻稿件说服力、可读性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5.
周清石 《活力》2012,(8):171-171
身为一名记者,采访已经成为我们每天必做的功课。虽说一篇成功的采访稿件和采访对象密不可分,但是不得不允认,作为提问者,记者掌握着主动权。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有句名言:“没有不会回答问题的采访对象.只有不会提问的记者。”可见,采访不是简单的任意提问,而是要讲究方法、讲究技巧的。  相似文献   

6.
新闻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出于新闻报道的目的,通过访问、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认识事物、发掘报道素材的活动,即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交流活动。作为记者,除了通过现场观察、阅读文献等方式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外,向被采访者提问被视为最有效的一种途径。可以说,记者的提问巧妙与否,决定了采访是否成功。因此,学习和掌握好提问的艺术,是新闻记者的当务之急,也是每一位新闻记者应有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7.
张国英 《活力》2013,(10):98-98
采写新闻报道,既要弄清事实真相,更要揭示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记者在新闻实践活动中,必须依赖辩证逻辑思维的方法,同时要求深悉心理学以应对被采访者,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本文作者试对采访心理进行全面的阐述,旨在探油阻理学在新闻实践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陈伟  王峰 《活力》2010,(8):351-351
随着公民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提高.新闻记者遭遇拒绝采访的频率有所增多.本文试图再次从分析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入手,针对官员、明星、法官、社会组织和普通百姓拒绝采访的不同情形,做出不同的处理.以帮助新闻记者找出应付拒绝采访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刘菲  范忠孝 《活力》2014,(16):54-54
作为记者,首先要学会采访。新闻采访作为新闻活动全过程第一阶段.是记者通过交流沟通获取受访者提供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并进行翻译加工保存的一个过程。在实际采访中.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通常会贯穿整个新闻采访活动,也影响着采访的成败。可以说,记者的业务素质包含两大基本功:过硬的文字功底和高超的采访技巧。人们常说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需要“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许多优秀的新闻节目无一不体现着采访的重要性。因为采访对象的千差万别,也因为采访事件的复杂多样,要想挖掘出好的新闻来。关键在记者的采访技巧。那么记者在采访时需要做到哪些才能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交流呢?笔者认为下面几点比较关键。  相似文献   

10.
包丽 《活力》2010,(21):139-139
我国在制定的法律条款时对新闻媒体报道规定的禁区有:国家机密、未成年人犯罪、个人隐私以及商业秘密等。这对于各种新闻媒体新闻报道方式(包括隐性采访)都是适用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规定:“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誉和正当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理解为不提倡记者隐性新闻采访,  相似文献   

11.
在采访北京“淘金谷”再度流拍事件的过程中,许多被采访者都提到了那份仅仅提前3天公布在网上的经营权交易合同,而它的制定者北京农村产权交易所也因此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淘金谷”原承包人张玉旺告诉记者,农交所是拍卖前两个月才介入进来的,他也不明白这个机构的作用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肖景辉  张昭 《活力》2004,(8):122-122
采访是门学问,更是门艺术。各类采访中,批评报道的采访难度较大。这类采访中,被批评对象基本对记者都持排斥的态度,不会像成就报道那样配合记者。  相似文献   

13.
窜“酒”风云 要写好泸州老窖这家老牌国企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是因为它没有过人之处.而是因为它过于低调。记者在泸州采访三天.老窖的受访者.从董事长、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到策划部部长等无一不向记者强调:写老窖企业可以,但不要提到个人。  相似文献   

14.
在经历“难产”之后的创业板会不会顺利“分娩”,成为纳斯达克之二呢?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08版牛市宣言”第一人的“股市战略家”吴国平—  相似文献   

15.
高健 《活力》2011,(7):148-148
在新闻采访中。人物专访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面对面地交流,增强了了解人物的贴近性。因此,相对于事件性采访,人物专访更加具有张扬个性的独特韵味。  相似文献   

16.
郑毅  索莹星 《活力》2010,(10):209-209
何谓“记者型主持人”?在这个词语中,“主持人”是主语、中心词.而“记者”是定语,相比之下,前者较后者分量要重一些。总体来说。记者型主持人就是融人高度节目报道意识,以采访、主持见长,采编播合一的主持人。既具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一般特征,容貌好.形象佳.语言标准,行为大方,能说会道,又具记者能采能拍,能写能编的个性特点。由于身兼记者与主持人的双重职责。因而.就素质而言,也许比单纯的主持人还要高出一筹。  相似文献   

17.
暗访报道是电视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有力武器,进行良好的身份定位,通过着装、动作、语言的定位及合适暗访器材的选择,可以使记者很好地融入被采访者所处的环境,消除记者与被采访者的身份差距,有效提高暗访报道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高丽娟  黄金 《活力》2010,(12):235-235
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是一种频繁而深入的社会交往活动,要想把一个事件,一个人物写得鲜活具有打动观众的力量.记者就必需要深入研究社会交往活动中人的心理因素。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顿说过:“新闻事业是一个跟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有90%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人为基础写成的。”  相似文献   

19.
谷辰丰 《活力》2010,(8):347-347
一、隐性采访的含义 通常状态下,新闻记者采访都会公开记者身份.表明采访意图.这种采访方式就是显性采访,或者叫公开采访。隐性采访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中国新闻实用大词典》对隐性采访的定义是:“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从新闻采访的整体来看,隐性采访是显性采访的重要补充形式,是采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李婉婷 《活力》2011,(18):114-114
一、提问要符合采访对象的个性心理不同的提问方式.不同的问题.会在不同的采访对象心理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为了使采访达到预期的效果,记者必须了解采访对象的个性心理.而提问又必须符合采访对象的个性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