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消费主义已经被奉为当今社会的神圣支柱——人们普遍认为,要是没有了消费者,社会的经济就无法运作!但是当我们的消费欲望扭曲了我们的价值观时,它就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它会破坏我们简朴的作风。要是这种风气影响了对孩子的培养,那结果就会更糟。孩子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要是主宰国家未来的是贪图享乐、奢靡腐化的一代人,那这个国家的情况将不堪设想,更不用说提升国力,发展经济了。作为家长,我们都打算把简朴这种重要的作风交给自己的孩子。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作为家长你必须总在这方面去给孩子带个好头,教孩子做…  相似文献   

2.
简朴:一生都要学习的品质消费主义已被奉为当今社会的神圣支柱——人们普遍认为,要是没了消费者,社会的经济就无法运作!但是当我们的消费欲望扭曲了我们的价值观时,它就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它会破坏我们简朴的作风。要是这种风气影响了对孩子的培养,那结果就会更糟。孩子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要是主宰国家未来的是贪图享乐、奢靡腐化的一代人,那这个国家的情况将不堪设想,更不用说要提升国力,发展经济了。作为家长,我们都打算把简朴这种重要的作风教给自己的孩子。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家长必须总在这方面给孩子带…  相似文献   

3.
霍庆 《中国西部》2013,(36):136-141
《孩子,你得自己走》是一本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这本书的作者苏拉是位中文博士,书中主要向我们讲述了她自己是如何在儿子海洋从出生到小学毕业期间一步步地锻炼着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能力的。苏拉认为,在所有亲密关系里,唯有亲子关系是以分离为目的的。家长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分离的过程。如果家长是在真正地、理性地爱孩子,就必须学着放开孩子。父母应该教给孩子学会独立和自强,这是一种能力,谁也夺不走的能力,这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财富。  相似文献   

4.
王欣  宋炜 《发展》2002,(10):59-61
不知不觉中我们发现,留学海外已经不再是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专利。尤其是近年来,出国留学出现低龄化趋势,让孩子到国外去读中学或预科并在国外考大学的中国家长逐渐增多。据一项专题调查表明,有84%的家长打算送孩子去国外“镀金”。作为孩子未来的“设计师”的父母们,为了让孩子体验发达国家的生活工作方式,学习先进科学文化,丰富实践经历,开阔视野,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可谓不惜重金,不遗余力。我们知道,对教育的投入,应当注重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讲究“科学性”。而家长们这种“倾其所有”的投入是否和它的产出成比例?他们…  相似文献   

5.
高振千 《中国西部》2012,(27):112-113
“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更有利的位置,最近及以后一段时间内,一道道考试、升学和择校的关隘已经成了家长们的一个个心结。“教育焦虑症”,一个新名词应运而生并逐渐蔓延开来,进入普通众多家庭中,正在使人间最美丽的天伦之爱变味,焦虑的父母们变得越来越“烦躁不安”了。考试、择校前后的家长,有为孩子成绩彻夜难眠的,有为孩子分数担惊受怕的,有为孩子升学四处奔波的,有为孩子上学懊恼伤心的,有为孩子名次坐立不安的……凡此种种,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家长心中的“痛”。对教育的过高期望,对教育的过度重视,对教育的过分要求,使不少家长再也走不出教育,孩子的教育被作为生活、家庭、人生的唯一“赌注”,这样的家长不知不觉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不患“教育焦虑症”才怪呢。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使孩子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了孩子能实现自己美丽的愿望,一些家长不仅自己“积劳成疾”,也把孩子累病了拖垮了。教育焦虑症是长期的教育压力导致的心理状态,是恨铁不成钢引发的愤怒,当某种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反复出现的时候,负面情绪的积累导致过激心理出现,甚至行为失控,还以爱孩子的名义破坏子女的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6.
“这么贵的钢琴,孩子不用心练习,就白买了,必须给他点压力,让他学成个样子!”一位家长给孩子买钢琴时说。  相似文献   

7.
贾楠 《中国西部》2012,(21):102-105
许多父母都头痛,为什么孩子进入小学了就开始叛逆?当我向他们请教,如何确定孩子进入叛逆期时,他们的回答通常只有一个:“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如果,用听不听话来评定一个孩子是否叛逆,这似乎太过武断了。在我们给孩子扣上“叛逆”的大帽子时,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所谓的“叛逆期”很有可能是个伪命题?  相似文献   

8.
五一期间,几个子女正要参加高考和已经就读大学的家长,和我探讨大学学习和就业问题。谈兴正浓时,一位家长说,我们的讨论其实都没用,怪就怪自己没混个一官半职,要是自己有“出息”点,怎可能操心这个问题,一个电话就可能把孩子的就业搞定了。  相似文献   

9.
曾经有一位家长对我说过一句话:这些孩子对你们老师来说,只是你们教的成百上千学生中的一个,但对我们家长来说,那就是我们家族的一代人啊。是啊,一个孩子,是一个家族的一代人,这一个个孩子加起来,不就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一代人吗?  相似文献   

10.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意味着以人为主体性的主导社会,以人为本的教育领域,以人为本的自然载体。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面对课改的进行,我们怎样做好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呢?本文是我对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探索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上海一家教育中心,决定在暑假搞一个“未来领袖高峰会”夏令营。营员们将出入高级宾馆、举行酒会、在高尔夫球训练场里进行练习……身份从学生一夜变成CEO、公司总裁或者高级主管。主办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竞争的社会里,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成材,具备领袖特质,“未来领袖”夏令营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2.
马淑霞 《魅力中国》2011,(12):336-336
家庭教育关系着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组成社会的最小的组织。一个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幸福,一代孩子是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怎样教育孩子绝不是一己之私的事情。原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曾说过:“一个家庭养育的是一个孩子,千千万万个家庭养育的是一个民族。每个家庭都在参与着历史的创造,每个为人父母者都在缔造着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本文试就利用家长资源,促进家校合作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孩子放假在家,中午要自己热饭吃,我们做家长的真是不放心。”随着青岛市中小学生寒假的开始,孩子没人照顾成了很多家长的烦心事。觉得托管班不够“贴心”或价格过高,岛城一些低年级学生家长组建了“合作社”,轮流请假在家照顾孩子。  相似文献   

14.
“麦苗当韭菜。”这是流传在大城市孩子中的一个笑话。它实实在在反映了这样一个现实:如今大城市中的孩子们由于长期生活在城市,对农村和农业知识知道甚少,城市中的孩子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想让孩子补上这一课,而孩子们也越来越想见识一下农村那秀丽的田园风光,体验一下“放牧南山下”的农村生活。安徽省合肥市一名叫刘金芳的姑娘,从这一时尚潮流中悟出了商机,在合肥市区附近办了一个“放牧山庄”,赢来了滚滚财源。  相似文献   

15.
杜琛 《开放潮》2005,(7):15-16
一项“神童制造计划”正在京城悄然风靡。1岁孩子接受大学教育,10岁孩子赶超大学本科生,只要他们的父母愿意投入数十万元给“日出计划”的缔造者攸武——一个曾经搞通讯技术的中年人,他就可以用自己发明的程序“实现”科学大师爱因斯坦的名言:“孩子生来都是天才,往往在他们求知的岁月中,是错误的教育方法扼杀了他们的天才。”然而,据《新闻晨报》记者杜琛了解,这项“神童制造计划”的背后却是漏洞百出。  相似文献   

16.
一个孩子的健康、健全成长,仅靠学校或仅靠家庭都是不够的:教师观察不到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也很难看到孩子在校的表现,需要的是两者之间的合力,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和连贯性。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大教育环境,教师与家长必须做到互相配合,和谐施教,共育新人。如何和家长进行必要的交流,引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我结合自己的班级实际情况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和试探。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个辍学的农村孩子自强不息的感人故事,这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孩子在成长历程中对文化知识重要的重新认知,这是一次对“没有知识就没有选择权”的反思,这是更是一个将我们的视线再次引向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那些辍学少年的大大感叹号。  相似文献   

18.
《今日重庆》2013,(10):47-47
过去,家庭买房是等孩子工作后或淡婚论嫁时的事情。而现在,很多父母早早就筹划好为儿女买房,最好是在孩子的读书阶段就准备好。市民张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有远见的家长。张先生一家三口,儿子阳阳今年12岁了,刚上初中。张先生说,“孩子一天一天长大,我们除了耍关心他的学习,其实也要为他今后做更多的打算。”为了给阳阳今后的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好家长胜过好老师”早巳成为共识,因为每一个学生都天然带着他的家庭教养的基因.家长的观念和行为,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好家长也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小社会”,虽然当今社会戾气极重,似乎每一个国人都有一肚子火气,但我听过一位平和的父亲说:“我们生下来的社会是这样,是我们的无奈;我们的孩子生下来时如果还是这样,就是我们的无能.”多么暖心的一句话,可见家长是可以从点点滴滴做起,为孩子营建一个温情脉脉的成长环境的. 然而,我常与同事聊天,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身边的教师竟然不约而同地认为:除了一些无法改变的原因外,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家长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又开学了,很多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新生家长既乐又愁,乐的是孩子考上了,愁的是超出想像的学费和生活费。听说大学是个“烧”钱的地方,大学生消费不低啊!”这学期一个月家里只给我500块钱,让我怎么活啊?我们班很多人一个月都要花一千多块钱呢!”刚开学,就有一位大三的女生向记抱怨。自1996年全国高等院校统一采取“并轨”招生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