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沈海 《商》2012,(18):162-162
在IPCC碳排放技术指南提供的碳排放计算公式的基础上,采用Tapio模型对长三角地区1996年—2009年碳排放和GDP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长三角地区应积极发展新能源,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控制和降低能源消费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2.
计算杭州市2001-2011年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并采用LMDI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杭州市能源消费结构整体上以煤为主的格局没有改变,煤炭消费仍然是CO2排放的主要来源;经济增长是CO2排放量增加的主要推动因素;第二产业能源强度是碳排放的主要抑制因素。产业结构仍有待优化,通过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量还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商》2015,(28)
基于VAR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对吉林省碳排放量的影响。发现经济增长、能源效率与碳排放量间呈反方向变化,产业结构与碳排放量间呈正方向变化,它们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发挥政府"绿色职能",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能源转化、能源效率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0-2014年云南省能源消费的统计数据,分析云南省能源消费增长趋势及结构特征.云南省能源消费自2000-2012年呈大幅度增长趋势,2012-2014年有所降低.在此基础上,研究云南省能源消费品种结构的变化及产业结构变化,分析云南省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重点,找出结构调整过程中应重视的十大高耗能行业.云南省能源的利用率从2005年起明显升高,单位能源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呈增长趋势.云南省工业经济发展基本快于工业能源消费的增长.云南省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在2012年达到峰值,此后碳排放量趋于减少.根据云南省能源消费分析现状,提出针对性节能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苏州GDP的快速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工业高速发展带来的碳排放增加的问题,本文依据苏州市2001~2011年数据分析苏州市工业经济、能源消费、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现状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回归分析模型,对工业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工业产值增加值、能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实际利用外资对工业部门的碳排放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就苏州市的工业经济增长和碳减排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即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能源结构、合理引进外商投资。  相似文献   

6.
杨舒 《江苏商论》2023,(7):14-17
为探究中国化石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选取1965年至2020年中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以及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量的时间序列,通过单位根检验、建立VAR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函数对上述时间序列进行统计分析。检验结果表明,第二产业与化石能源消费关系显著,第二产业的发展是引起煤炭消费的双向格兰杰原因,也是引起石油及天然气消费的单向格兰杰原因。第三产业与天然气消费关系显著,第一产业与化石能源消费无显著关系。在传统化石燃料中,对比于煤炭及石油的碳排放量,天然气的碳排放量最低,属于低碳排放化石能源,而第二产业发展与第三产业发展均是引起天然气消费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在未来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中,应调节能源消费结构,提高以天然气为主的低碳排放能源的使用比例,并持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7.
探讨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影响和关系已成为低碳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基于浙江省2000-2016年能源消费等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脉冲函数(IRF),分析浙江省的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以及对碳排放强度的冲击效应。利用了STIRPAT模型,设置8种不同的发展情景,试图预测浙江省未来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但三大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明显过大,“高碳型”发展特征依然明显。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江苏能源消费、碳排放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度,结果显示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关联度最高,其次为第三产业,为江苏产业结构调整明确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根据一次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构建多因素线性对数模型;探究1985—2009年能源结构效应、能源效率效应、经济增长效应和人口效应对我国碳排放量长期变动的边际贡献程度,结果显示能源强度的下降是降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最主要的推动力,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能源效率的提高贡献度最大,而技术进步的潜力有待挖掘;提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实现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气候危机日益严重,经济转型压力逐渐增大,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遭遇双重压力。以安徽省为例,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分析和脉冲响应图定量分析了安徽省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得出结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负的协整关系,从长远来看,碳排放的增加对经济发展将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并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调整能源结构,提高污染性企业在皖投资建设的标准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1995—2009年陕西省三大产业能源碳排放总量及六大部门碳排放变化情况,以及该段期间内产业结构、经济规模与能源结构三大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从中发现,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是正向决定性因素,能源结构效应是负向决定性因素。陕西省应调整能源结构,在进一步提高天然气和电力等低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使用比例的同时,必须发展其他形式的能源;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低碳绿色产业发展,一方面,政府应当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限制高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运用适当的财政政策引导、鼓励和扶持低碳产业的发展和绿色产品的开发,从而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减轻传统产业的锁定效应。  相似文献   

12.
回顾我国对碳排放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和省级区域,其研究层面比较宏观,而对市级区域及其工业企业能耗的分析研究较少,难以发现特定市域能源消费情况和节能减排的具体问题。本文通过计算苏州市碳排放量,分析得出苏州市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最后,针对苏州市提出了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完善节能减排政策、加大对节能减排项目的扶持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郭静 《北方经贸》2013,(8):34-35
能源消费结构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之一。笔者采用了1987-2011年黑龙江省一次能源消费数据,对黑龙江省能源消费结构和碳排放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碳排放量和各能源消费所占比重分别做回归分析,得出传统的煤、油、气的消费占比过大,非化石能源占比过小,这也是长期以来黑龙江省碳排放持续上升的主因,而非化石能源对碳排放抑制作用不显著,因此,黑龙江省应大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EKC、IPAT和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将来自50个国家近30年的数据分为四组,先后把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节能减排技术以及能源结构因素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实证模型,观察它们对人均碳排放和人均能耗拐点带来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不同的组别对应的拐点具有明显差异,但是各组的人均能耗拐点都迟于人均碳排放拐点。将人口、经济增长、碳强度以及能源消费比例四个指标的不同预测值进行排列组合构建16种情景,对中国的人均碳排放拐点和人均能耗拐点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只要按照这四个指标的预测值控制好人口和经济增长速度,并积极降低碳强度和煤炭消费占比,人均碳排放拐点和碳排放总量拐点在2030年之前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5.
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变能源消费方式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关键。本文以广东低碳试点城市——江门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能源消费特征的基础上,以碳排放总量、人均与地均碳排放量、碳生产率和碳排放强度为城市低碳发展测度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认为江门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在珠三角城市群中总体上处于相对较好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云南省能源消费相关数据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阐述了云南省2000-2017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排放现状及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控制和降低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碳排放量,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基于2005-2015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相关变量的面板数据,利用Moran's Ⅰ检验统计量研究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拓展的STIRPAT模型框架下,通过GWR模型分析了其影响因素效应。结果表明:(1)我国省域农村居民生活碳排放具有正向空间相关性;(2)GWR模型较好地揭示了各影响因素和碳排放间的关系,农村人口规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农村居民能源消费结构和农村居民能源消费强度对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农村居民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8.
新疆既是能源大省又是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问题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首先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了新疆1990—2011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其次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和碳排放量及强度进行协整检验,最后建立两者的ECM模型并得出本文的结论:新疆全要素能源效率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短期波动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要大于长期波动的影响,因此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商》2015,(35)
本文通过利用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了京津冀地区1995-2012年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能源消费强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结果发现人口规模的影响最为重要,其次为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消费强度,而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效果较小,并发现2006前后,能源消费强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弹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最后,本文结合实证的结果得出结论并给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和能源消费现状,并基于产业经济结构理论,探讨了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影响的机制,以及我国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最后,基于误差修正模型(VECM)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影响能源消费,最后本文提出了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