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2012—2016年中国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机构调研对企业盈余管理和报告微利行为的影响.经验证据表明,机构调研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盈余管理及报告微利的概率,提高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对上市公司具有监督治理作用.相对于保险、私募等机构,券商和基金调研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效应更明显,且机构调研对非国有上市公司、小公司的监督治理作用更大.在市场化程度较高、法制环境较好的地区,机构调研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监督约束作用更显著.在使用相关变量的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弱化了内生性之后,以上结论依然成立.本文的研究表明,机构调研能够有效缓解委托代理问题,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水平,是一种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许慧 《经济与管理》2010,24(3):25-28
对我国上市公司2002—2007年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公司的盈余波动不仅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且以行业因素和企业成长性为代表的经济周期指标对盈余波动的影响显著;退市监管是公司盈余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经验检验表明,退市监管加剧了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从而使得盈余波动性更大,同时盈余波动主要来源于应计项目的波动。  相似文献   

3.
盈余管理是一个令全球投资者和政府关注,但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使用修正的Jones模型对1999—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估计,可以看出中国上市公司存在较为严重的盈余管理,盈余水平与总资产之比的平均值为7.6%左右。对公司治理变量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作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和高管持股比例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显著为负;民营控股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倾向高于国有控股企业。这些结果意味着,中国需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降低盈余管理的幅度。  相似文献   

4.
王虹  杨丹 《财经科学》2011,(9):85-93
本文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2006年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会计准则变迁和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的共同作用。结果表明:会计准则的应用仅改变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具体方法如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改为构造债务重组收入,却无法从总体上约束这些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且新会计准则实行后的2007-2009会计年度,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有降低趋势,但对亏损公司调减利润的行为有改进。  相似文献   

5.
陈智  徐泓 《现代财经》2013,(7):96-106
行业专长是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培养行业专长不仅有利于增强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力,也有利于发挥审计对于上市公司的治理作用。通过对2007—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审计师行业专长能够显著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相对于非行业专长审计师而言,行业专长审计师所审计的公司盈余质量与企业价值并不显著正相关,说明市场不能识别行业专长审计师会计信息治理的特征,行业专长尚不能有效地发挥市场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助于降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对公司治理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工具变量和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考察了盈余质量对股东—经理人代理关系的影响。以应计质量为盈余质量的度量,研究发现,盈余质量高的上市公司经理人代理成本较低,盈余质量改善的上市公司经理人代理成本发生了显著下降。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会计信息的公司治理效应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2005-2011年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融资需求、银行关联与真实盈余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融资需求与真实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融资需求越大越容易引发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但银行关联的存在会削弱融资需求对真实盈余管理的诱导作用,并且这种效应在不同性质的企业中存在差异.相较于国有企业,银行关联对非国有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作用更加明显.银行关联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此外,本文在进一步区分三种类型银行关联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发现结果保持不变.本文拓展了盈余管理的研究视角,丰富了银行关联领域的文献.实践中,对于公司治理盈余管理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资本市场开放不仅是扩大国际融资、更好地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需要,而且对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和上市公司行为具有多重外部治理效应。本文借助我国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这一准自然实验,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1)总体上,“陆港通”机制的实施显著降低了标的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2)委托代理问题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原因,而“陆港通”机制开通后,能够缓解标的公司代理矛盾,进而约束管理层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3)当资本市场信息环境改善、管理层面临较大股票抛售压力以及大股东监督力度较强时,“陆港通”抑制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治理效果更强。本文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有助于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及公司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资本市场开放不仅是扩大国际融资、更好地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需要,而且对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和上市公司行为具有多重外部治理效应。本文借助我国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这一准自然实验,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1)总体上,“陆港通”机制的实施显著降低了标的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2)委托代理问题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原因,而“陆港通”机制开通后,能够缓解标的公司代理矛盾,进而约束管理层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3)当资本市场信息环境改善、管理层面临较大股票抛售压力以及大股东监督力度较强时,“陆港通”抑制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治理效果更强。本文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有助于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及公司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现金股利变化与盈余变化持续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现金股利变化对盈余变化持续性的影响有类似成熟资本市场所呈现的预测作用,但作用较弱;而且这种预测作用的强弱受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现金股利变化对盈余变化持续性的预测作用表现直接,并非通过股利变化的市场反应表现出来。该结论为市场参与者客观准确地判断上市公司业绩及其投资价值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风险资本积极投资者的角度研究了风险资本投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对风险投资企业创业板上市时盈余管理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风险投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仅有董事会规模对公司盈余管理有抑制作用;独立董事比例、风险资本董事比例、监事会规模和外部监事比例对公司盈余管理都没有显著影响。同时,董事会、监事会持股比例,CEO持股比例对公司上市时盈余管理也没有显著影响。创业板上市风险投资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主要受公司规模、财务杠杆比例以及公司行业特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公司治理、盈余管理与企业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上市公司在治理结构方面的缺陷使得资本市场上盈余管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对公司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负相关,与企业增长正相关,而盈余管理与企业增长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冯晓晴  文雯 《经济管理》2022,44(1):65-84
具有国资背景的机构投资者,对于资本市场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我国2015—2019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考察持股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持股显著提升了企业投资效率,并且该影响在代理冲突更严重和所处信息环境更不透明的公司中更加显著。机制检验表明,降低企业内外部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是持股提升企业投资效率的重要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机构投资者持股时间越长,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治理效果越好;细分国有机构投资者类型后发现,致力于长期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和上市公司长期健康发展的证金公司和汇金公司对企业投资效率的提升作用显著,但没有发现“救市”基金和外管局旗下的投资平台对企业投资效率有提升作用。研究结论从企业投资效率视角为国有机构投资者持股在微观企业日常经营中发挥的治理作用提供了新颖的经验证据,对进一步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质量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公司治理结构为出发点,主要考察存在于上市公司使盈余管理现象得以发生的机理。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作为框架,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发现,解决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从根本上防范盈余管理问题的发生。最后,本文提出了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公司内部治理角度,以应计质量作为盈余质量的代理变量,检验了中国上市公司综合内部治理水平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文章研究发现反映公司综合内部治理水平的治理强度和治理充分性指标均与盈余质量正相关,治理充分性影响治理强度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孙亮  刘春 《金融评论》2010,2(3):65-72
本文使用2003~2005年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数据,利用调整的截面Jones现金流模型计量操控性应计利润,以所有权性质为背景,分别民营和国有上市公司样本对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和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两类公司的治理结构对其盈余管理程度的制约机制存在重大差别。具体而言,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性和监事会勤勉性与其盈余管理程度存在正向线性关系,而股权集中度和制衡度与盈余管理程度则存在倒U形的非线性关系。与此不同的是,国有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及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制约作用均不显著。而表征机构投资者的哑变量却与国有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存在正向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17-2020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盈余管理为着力点,探究中小股东通过网络表达参与公司治理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中小股东“用嘴投票”对两类盈余管理的治理效应存在显著差异:中小股东网络表达能够发挥“监督效应”抑制应计盈余管理,但同时会对真实盈余管理产生“驱动效应”;股东自利行为所致的二类代理成本在中小股东网络表达差异化影响盈余管理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小股东的网络治理功能在违规处罚样本组中更为明显,股权集中度能够显著提升中小股东网络表达对两类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中小股东网络表达主要通过抑制应计盈余管理提升企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盈余管理程度的决定因素:公司治理抑或经营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亮  刘春 《财经科学》2007,2(11):33-40
本文采用2003-2005年我国证券市场的数据进行考察,利用调整的截面Jones现金流模型计量操控性应计利润,分析了民营上市公司与国有上市公司之间盈余管理程度的差别及其决定性因素.研究发现,民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高于国有上市公司.进一步的经验证据还表明,盈余管理程度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来自经营绩效的激励作用,而非公司治理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分析师跟踪行为和预测结果的视角,研究了"脱实向虚"对资本市场信息环境的影响.结果发现:公司金融化程度越高,跟踪公司的分析师人数越少,且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误差和预测分歧度也越大.机制分析表明:企业金融化会降低公司的盈余质量、增加公司的盈余波动性,从而会影响分析师的跟踪行为和预测质量,即公司金融化越高,越会降低公司的盈余质量和提高公司的盈余波动性,从而越会减少分析师跟踪人数和增加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误差和预测分歧度.  相似文献   

20.
文章研究了盈余管理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并同时控制了公司治理、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盈余管理的滥用会降低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此外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和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有利于对提高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