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贺炎林  刘克富 《技术经济》2023,42(4):185-199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世界性难题,银行信贷融资是其外部融资的重要来源,但目前过低的融资规模制约了其缓解融资难的有效发挥,如何提升中小微企业的银行信贷融资成为学术界的研究难点。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是否对解决该难点有所助益?本文以2011—2020年新三板企业为样本对该问题进行考察,研究发现:(1)金融科技能显著提升中小微企业信贷资源获取,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能够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促进商业信用融资以及加剧银行业竞争等渠道显著促进中小微企业的信贷获取;(3)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对信贷获取的促进作用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信用环境较差地区、中西部地区、融资约束较高、产权性质为非国有以及抵押能力较弱的企业中表现得更加明显;(4)进一步研究表明,金融科技能够降低借贷成本;相对于短信贷期限结构企业,金融科技对于长信贷期限结构企业的正向影响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支持了金融科技的长尾效应和普惠性,也为中小微企业获取更多信贷资源,缓解融资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金融科技发展给银行业带来了深刻变革,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实际成效也关系着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成败。本文从银行特许权价值的视角,为备受各界关注的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成效问题提供了一个解答。本文将特许权价值的约束设定纳入DLM理论模型,从效率和多元化的角度探讨金融科技通过特许权价值进而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机制,并利用2011—2020年230家中国商业银行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能够通过提高银行特许权价值的方式来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发展通过增加来自效率渠道和多元化渠道的特许权价值,进而实现银行风险承担的降低。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科技的冲击加剧了银行业的存款竞争与利率竞争,造成了市场相关特许权价值的丧失;对于地方性、小规模和低资本充足率的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风险化解效应”更为突出;金融监管对于金融科技风险化解效应的调节作用呈现出先弱化后强化的U型影响趋势。本文的研究不仅表明金融科技发展能够以金融体制市场化和机构转型升级这种“合意”的方式促进金融稳定,也对政府有关部门制定金融科技监管政策,高质量推进银行业数字化...  相似文献   

3.
银行业竞争与企业金融化有多种关联机制,既可能加剧企业金融化,也可能抑制企业金融化。本文利用2007—2019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考察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竞争性的银行业市场结构抑制了企业金融化。(2)银行业竞争不仅缓解了债务成本对企业利润的侵蚀,有助于缩小金融行业与实体企业之间的利润率差距,进而抑制企业利润追逐动机的金融化行为,而且通过引导信贷资源配置促进了企业创新,从而对实体企业金融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此外,银行业竞争还通过促使银行积极发挥信息监督作用,抑制了企业内部人金融投机套利的机会主义行为。(3)银行业竞争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中小企业以及市场化水平较低地区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这些结果说明,提高银行业竞争水平有助于抑制企业金融化趋势,扭转经济“脱实向虚”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村镇银行承担着支持“三农”和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使命,但关于银行业竞争对村镇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的研究较少。利用江苏省县域村镇银行2008年至2013年的面板数据,在数理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银行业竞争对村镇银行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银行业竞争显著降低了村镇银行的财务绩效,但显著提升了社会绩效。进一步分析发现,银行业竞争通过改变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和客户筛选行为的作用机制,影响村镇银行经营绩效。因此,应坚持金融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并建立更加精准的补贴机制,促进村镇银行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提升社会绩效。  相似文献   

5.
金融科技可以推动金融转型升级,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近年来备受各界关注.文章以2011?2019年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网络爬虫技术构建企业贷款银行的金融科技指标,考察了银行金融科技的运用对企业结构性去杠杆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水平的提升可以显著促进企业结构性去杠杆.这一结论在使用工具变量法、系统GMM、双重差分估计和倾向得分匹配来缓解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可以通过提升信息甄别能力和优化风险控制模式这两条路径,合理引导信贷资源从"僵尸"国企转移到优质民企,从而促进企业结构性去杠杆.异质性分析表明,这种效果在市场关注度低但信息披露质量高的企业中,以及外部金融科技发展程度高的地区更加突出.最后,金融科技还可以引导资金流向小规模、高科技、低污染的企业,全方位助力企业结构性去杠杆,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数字金融作为金融业发展的新业态,有助于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贷款可得性。本文在构建包含新型金融科技与传统金融的信贷市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银行贷款数据,从银企信息不对称视角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的影响。本文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显著增加了中小企业贷款金额,降低了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发展显著增加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比例,且贷款违约率下降。数字金融发挥作用的途径主要依赖于金融科技公司与银行之间的合作而非竞争。进一步分析显示,线上经营的企业更容易在数字金融的帮助下获得银行贷款,但其贷款额度的增加挤出了一部分线下经营企业的贷款。本文研究表明,数字金融通过促进金融科技公司与银行合作,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但是,几乎没有数字禀赋的中小企业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因此,银行业在利用数字金融的同时,也要积极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7.
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与货币政策协同优势,以助力小微企业提质增效。文章利用新三板企业数据,构建三重差分模型,考察了金融科技对定向降准政策信贷引导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减弱了小微企业对定向降准政策的信贷依赖,这主要表现为金融科技通过改变银行负债结构和风险承担而减少了银行信贷供给,从而弱化了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金融科技对定向降准政策的冲击效应存在异质性,上述效应在内部现金流较少或者处于成长期的小微企业中尤为明显。在金融资源充裕的条件下,金融科技对定向降准政策调控效果的削弱作用更加显著。在金融发展不足的情形下,金融科技更易减弱小微企业对定向降准政策的依赖。文章的研究为加强金融科技与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深度融合以优化金融服务质效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8.
《经济研究》2017,(5):131-145
在"十三五"规划大力强调金融机构改革的形势下,2015年名义上走完最后进程的利率市场化是否会推动银行业竞争环境改变,促使银行信贷结构调整以提高其经营效率,成为银行业深化改革的重要现实问题。为此,本文探讨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竞争影响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对2007—2014年中国银行业微观数据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竞争有利于调整银行信贷结构,但会促使银行追求信贷扩张的冒险行为;(2)中小规模、低流动性水平、低资本充足率水平的银行的信贷结构调整更积极,并且更易寻求信贷扩张;(3)竞争加剧促使银行进一步增加对长期贷款的信贷资源配置。最后本文从改善银行业市场环境和银行业监管措施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9.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金融科技给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冲击。文章以2016—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金融科技对企业超额银行借款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会诱发超额银行借款。金融科技所带来的银行业竞争会导致银行为争抢客户资源而过度放贷,使得业绩较差的企业有机会获得超出最优债务规模的银行借款。这种影响在股东与债权人代理冲突严重或者经理人自利严重的企业中更加显著。经济后果分析表明,金融科技所诱发的超额银行借款会增加企业债务违约风险。文章从金融科技的视角探究了银行资金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丰富了金融科技微观经济后果的研究,为防范金融风险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金融科技助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痛点的作用日益凸显。在从信息经济学的视角看,金融科技发展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减少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地理排斥。利用2011—2020年银行分支机构数据、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数据及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中的企业数据的实证检验表明,地理距离增加了中小企业的金融排斥,金融科技发展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地理排斥,但地理距离始终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因素。异质性分析表明,当大银行占比较高和银行竞争程度较高时以及在经济落后和交通不便的地区中,金融科技发展对降低中小企业融资地理排斥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发展解决了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难题,是金融科技得以降低中小企业融资地理排斥的关键所在。因此,应既加强金融科技研究与应用,又优化银行物理网点布局,为促进金融资源服务中小企业和攻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赋能。  相似文献   

11.
银行业作为国内金融发展的重要部门,面临着来自金融开放所带来的国内外的竞争,这些竞争势必会对银行的经营收入、成本和市场份额等产生影响,由此会改变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因此,文章选取2011—2019年中国55家商业银行数据,站在法定和事实金融开放的角度分析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势力的变动,并探索了金融开放—银行规模—银行市场实力的中介机制,丰富了金融开放对于银行业结构性影响的实证研究,拓展了金融开放的研究视角,为推动更高水平的金融开放提供了微观证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金融科技能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促进银行信贷结构向更符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方向调整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金融科技应用对银行信贷扩张的作用机制,然后选取2011-2018年我国220家商业银行面板数据,构建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个体层面指标,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方法,探究了金融科技运用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金融科技运用有利于提高银行处理软信息的能力,提升信息精度,将更多金融弱势群体纳入业务范围,扩大银行总体信贷规模,促进信贷的信用结构和客户结构调整;第二,与全国性银行相比,对外合作模式下的金融科技应用对区域性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的影响更加显著;第三,金融弱势群体的高风险溢价提升了银行的盈利效率,并推动了银行零售业务的进一步主动扩张.  相似文献   

13.
金融科技能否促进传统银行业有效竞争,对于金融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1—2020年290个城市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科技通过竞争效应和赋能效应导致网点退出市场,同时抑制网点进入。从银行异质性来看,金融科技的资源配置效应让大型商业银行网点退出规模更大,而金融科技的技术赋能效应则让上市银行网点退出规模更大。从城际异质性来看,经济发展状况较好、人口老龄化较低、教育水平较强以及贷存比较低的城市,网点受到金融科技冲击更大,网点退出更显著。从影响渠道来看,金融科技减少了家庭的银行储蓄,优化了家庭资产配置,引致低效网点退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金融科技通过影响银行网点的进入退出行为,降低了银行市场集中度,优化了金融业竞争格局。同时,金融科技还弥补了网点退出对地区金融贷款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郭金录  喻平  付争 《经济纵横》2023,(6):117-128
本文利用55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金融科技对金融体系结构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金融科技对金融体系的赋能可以促进不同融资模式下的融资者信用等级分层;金融科技通过赋能信贷模式,推动金融结构向市场主导型方向发展,但金融体系内部对金融科技的赋能有双向调节和对冲功能,可以抑制金融科技“新中介”与技术改进后的“再中介”银行体系之间的竞争与分化,促进金融体系协同发展;金融科技对金融体系赋能的着力点在强、弱政府组织力国家中有显著差异。为促进金融科技与金融体系深度融合,银行部门要推进金融科技在提升信贷审批精准度、降低不良贷款率方面的应用,加强金融科技对银行信贷的赋能。  相似文献   

15.
谭常春  王卓  周鹏 《财经研究》2023,(1):34-48+78
金融科技是我国经济社会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导向下,金融科技对企业绿色创新有何影响?文章利用2011-2018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了金融科技“赋能”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的绿色创新活动,主要表现为绿色专利数量的显著增加,这一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既能在“事前”提高绿色信贷配置效率,促进绿色信贷供给,又能在“事后”充分发挥监督作用,提升绿色投资效率。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科技对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集中在环境规制水平较高和金融机构数量较多的地区、高污染行业以及融资约束程度较高的企业中。因此,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金融科技对绿色金融“赋能”,激发企业的绿色创新活力,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银行业竞争度与小微企业关系型贷款之间的关系,以及市场规模结构对该关系的影响。信息假说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垄断增加了银行内部化关系型贷款的收益,关系型贷款与竞争度之间呈负相关。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对信息假说提出了质疑。本文在数理推导的基础上,采用江苏省县域地区352家小微企业2011-2015年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Fractional 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市场规模结构是决定竞争度与关系型贷款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当信贷市场中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占比较大时,银行竞争的加剧对关系型贷款是不利的;当市场中小银行的市场份额占比较大时,竞争的加剧有利于关系型贷款的发放。以往研究对于市场规模结构的忽视可能是导致不同研究结论存在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人口集聚对金融稳定具有潜在的外部冲击,可能导致金融体系内在的脆弱性暴露.选取2000-2019年中国上市银行微观数据以及城市人口密度数据,通过实证检验人口集聚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方向以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人口集聚显著引起了银行违约风险和系统性风险水平升高,即人口集聚加剧了金融脆弱性;而在银行业恐慌时期和低程度信息不对称的银行分组中,人口集聚对于银行风险水平的影响更强.这表明人口集聚既能通过加剧金融恐慌导致银行风险升高,亦能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银行风险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2014年户籍制度改革政策推动的人口集聚显著引起了区域性银行杠杆率和存贷比上升,进而加剧了银行风险.这表明人口集聚对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稳健存在.因此,需要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避免过度的人口集聚;需要提振公众信心,对人口密集地区的金融风险进行防控;需要重点加强银行业监管,以保障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18.
随着商业银行布局金融科技进程的加快,银行业市场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并成为新旧动能转换和风控升级的节点.本文使用2008-2018年中国68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对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市场势力与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可以显著降低银行所承担的风险水平;(2)市场势力与银行风险之间存在U型关系,即随着银行市场势力的增强,银行风险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并且目前市场势力的提高导致银行风险降低的效应占主导作用;(3)整体而言,银行发展金融科技显著提高了银行的市场势力,导致银行风险水平下降,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银行而言,金融科技加剧了银行业的"马太效应",即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市场势力更强,其风险水平下降,而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势力减弱,其风险上升.  相似文献   

19.
农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将夯实乡村振兴之产业基础,带动农民共同富裕,而企业自身发展存在金融需求。本文匹配1998—2015年中国农业企业数据与金融许可证信息,探究银行业竞争对农业企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银行业竞争提升了农业企业生产率,考虑测量误差和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稳健。影响机制分析表明,银行业竞争通过促进贷款可得性来提高农业企业生产率。异质性分析显示,银行业竞争对中小企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强于大企业,对老企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大于新企业,对民营企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大于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同时,企业的资产规模、流动资产、资本密集度、负债水平等对生产率有显著影响。为优化农村金融体系、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银行业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在企业并购中的特殊地位,使得银行并购颇为社会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趋势的加快以及国际银行业竞争的加剧,银行间竞争日益加剧,银行传统业务盈利能力下降,银行的并购也成为银行增加自身竞争实力的一种有力手段,本文即是分析我国银行业并购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