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金录  喻平  付争 《经济纵横》2023,(6):117-128
本文利用55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金融科技对金融体系结构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金融科技对金融体系的赋能可以促进不同融资模式下的融资者信用等级分层;金融科技通过赋能信贷模式,推动金融结构向市场主导型方向发展,但金融体系内部对金融科技的赋能有双向调节和对冲功能,可以抑制金融科技“新中介”与技术改进后的“再中介”银行体系之间的竞争与分化,促进金融体系协同发展;金融科技对金融体系赋能的着力点在强、弱政府组织力国家中有显著差异。为促进金融科技与金融体系深度融合,银行部门要推进金融科技在提升信贷审批精准度、降低不良贷款率方面的应用,加强金融科技对银行信贷的赋能。  相似文献   

2.
中国银行垄断的表现是双高——高行业集中度、国有股高持股比例。打破银行垄断的核心是推进银行业产权多元化,为此中国的金融改革具有三个层次:增量上放开市场准入;存量上促进现有银行产权改革;利率市场化。这三层改革需要不失时机协调推进,促进银行业自身发展并增强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商业银行布局金融科技进程的加快,银行业市场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并成为新旧动能转换和风控升级的节点.本文使用2008-2018年中国68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对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市场势力与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可以显著降低银行所承担的风险水平;(2)市场势力与银行风险之间存在U型关系,即随着银行市场势力的增强,银行风险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并且目前市场势力的提高导致银行风险降低的效应占主导作用;(3)整体而言,银行发展金融科技显著提高了银行的市场势力,导致银行风险水平下降,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银行而言,金融科技加剧了银行业的"马太效应",即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市场势力更强,其风险水平下降,而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势力减弱,其风险上升.  相似文献   

4.
银行业竞争、信贷规模歧视和上市公司银行借款融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借款是我国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而我国由于银行业竞争不充分,造成银行业存在比较严重的卖方市场地位.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激励不足,加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行政干预,使商业银行在选择贷款对象时,首先选择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形成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歧视.笔者通过对沪深上市公司1991年~2007年财务数据分析,得出两个基本结论:上市公司规模对银行信贷有重要影响;随着银行业竞争的激烈,上市公司规模对银行信贷的影响逐步降低.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如果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经济问题,首先要加强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只有银行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银行才有动力和压力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  相似文献   

5.
金融科技能否促进传统银行业有效竞争,对于金融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1—2020年290个城市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科技通过竞争效应和赋能效应导致网点退出市场,同时抑制网点进入。从银行异质性来看,金融科技的资源配置效应让大型商业银行网点退出规模更大,而金融科技的技术赋能效应则让上市银行网点退出规模更大。从城际异质性来看,经济发展状况较好、人口老龄化较低、教育水平较强以及贷存比较低的城市,网点受到金融科技冲击更大,网点退出更显著。从影响渠道来看,金融科技减少了家庭的银行储蓄,优化了家庭资产配置,引致低效网点退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金融科技通过影响银行网点的进入退出行为,降低了银行市场集中度,优化了金融业竞争格局。同时,金融科技还弥补了网点退出对地区金融贷款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杨娟  杨波 《技术经济》2023,42(7):52-64
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发展离不开适宜类型的金融支持。那么,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对其具有怎样的影响?本文从技术距离视角出发,通过构建熊彼特内生增长模型探究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对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并运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城市数据库的匹配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当制造业企业远离技术前沿时,银行主导型金融对其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随着企业接近技术前沿,该作用将由正转负。相较于国有和抵押资产丰富的制造业企业,银行主导型金融对技术进步的负向作用在非国有和抵押资产匮乏企业中出现较早。机制检验表明,在远离技术前沿阶段,银行主导型金融能够激励制造业企业创新从而促进其技术进步,但在接近技术前沿后,银行主导型金融难以通过激励企业创新驱动其技术进步。研究结论对如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制造业之功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金融科技发展给银行业带来了深刻变革,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实际成效也关系着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成败。本文从银行特许权价值的视角,为备受各界关注的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成效问题提供了一个解答。本文将特许权价值的约束设定纳入DLM理论模型,从效率和多元化的角度探讨金融科技通过特许权价值进而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机制,并利用2011—2020年230家中国商业银行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能够通过提高银行特许权价值的方式来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发展通过增加来自效率渠道和多元化渠道的特许权价值,进而实现银行风险承担的降低。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科技的冲击加剧了银行业的存款竞争与利率竞争,造成了市场相关特许权价值的丧失;对于地方性、小规模和低资本充足率的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风险化解效应”更为突出;金融监管对于金融科技风险化解效应的调节作用呈现出先弱化后强化的U型影响趋势。本文的研究不仅表明金融科技发展能够以金融体制市场化和机构转型升级这种“合意”的方式促进金融稳定,也对政府有关部门制定金融科技监管政策,高质量推进银行业数字化...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已同美国就加入世贸问题达成一致协议,在未来几年内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已成为必然。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银行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保住已有的市场份额,我国银行业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克服自身存在的各种缺陷,提高市场竞争力。在这当中,如何活化银行资产成为关键中之关键。 一、我国银行在资产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不良资产比重过高。据统计,在我国规模巨大的银行资产中,不良资产的比重竟高达40%。这些巨额不良资产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性,而且严重侵蚀了…  相似文献   

9.
研究县域银行业竞争水平对农村居民经济脆弱性的影响,能够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理论思考与政策建议。基于CHIP2013和CHIP2018数据,利用VEP方法构建了农村居民经济脆弱性的评价指标,实证研究了县域银行业竞争对农村居民经济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县域银行业竞争程度的提高有助于缓解农村居民经济脆弱性,该作用来源于县域银行业竞争对农村居民非农工资性工作参与和土地转出选择的提升。未来的“三农”工作应更多关注农村居民的经济脆弱性,以助力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同时,应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提高县域银行业竞争程度,发挥金融在支农惠农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技术+金融+银行业”结合态势日益凸显。本文利用中国银行金融科技专利申请信息,并将其结合企业银行贷款数据后检验并探讨了银行金融科技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促进效应,在进行了一系列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后,其基本研究结论保持一致。机制分析发现:重构银行信贷模式、优化银行信贷客户结构和改善银行信贷成本和信贷决策机制是银行金融科技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效应的三个重要机制。此外,银行金融科技还具有提升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功能。本文为进一步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深化银行业发展的金融供给侧的改革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以及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王思羱 《经济师》2010,(8):22-22
相对于2009年而言,在2010年银行业面临的货币及信贷环境趋于紧缩。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以及信贷投放的月度控制都对上市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和节奏有所限制。而且一些上市银行的存贷比已经接近或超过监管要求,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这些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文章提出,下半年影响银行业绩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宏观经济复苏是否稳固,进而影响银行面临的货币政策环境的松紧程度和信贷投放;二是房价下跌程度是否足以导致银行的不良资产大幅反弹,进而导致拨备支出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选取2009—2019年108家中国商业银行年度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对跨境资本流动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跨境资本流动规模扩大会加大银行期限错配程度,由此增加银行流动性风险。相对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与农商银行,跨境资本流动对城商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促进力度更大。资产价格在跨境资本流动与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关系中承担着中介作用,跨境资本流动仅通过房地产价格与债券价格渠道来影响银行流动性风险,但"跨境资本流动-股票价格-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传导渠道无效。货币政策不确定性提高会减弱跨境资本流动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促进作用,但银行业竞争提高会加剧跨境资本流动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银行业竞争的沿革、监管体制、稳定性等方面比较分析我国银行业和外国银行业的竞争格局的外部性特征,对中国银行业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格局态势作对比分析,由此提出优化银行业竞争环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金融科技给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冲击。文章以2016—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金融科技对企业超额银行借款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会诱发超额银行借款。金融科技所带来的银行业竞争会导致银行为争抢客户资源而过度放贷,使得业绩较差的企业有机会获得超出最优债务规模的银行借款。这种影响在股东与债权人代理冲突严重或者经理人自利严重的企业中更加显著。经济后果分析表明,金融科技所诱发的超额银行借款会增加企业债务违约风险。文章从金融科技的视角探究了银行资金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丰富了金融科技微观经济后果的研究,为防范金融风险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金融科技能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促进银行信贷结构向更符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方向调整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金融科技应用对银行信贷扩张的作用机制,然后选取2011-2018年我国220家商业银行面板数据,构建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个体层面指标,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方法,探究了金融科技运用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金融科技运用有利于提高银行处理软信息的能力,提升信息精度,将更多金融弱势群体纳入业务范围,扩大银行总体信贷规模,促进信贷的信用结构和客户结构调整;第二,与全国性银行相比,对外合作模式下的金融科技应用对区域性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的影响更加显著;第三,金融弱势群体的高风险溢价提升了银行的盈利效率,并推动了银行零售业务的进一步主动扩张.  相似文献   

17.
银行业竞争、特许权价值与风险承担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有必要深入探讨竞争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进而判断竞争对银行业整体稳定性的影响,以便为制定金融监管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在相关研究中,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探讨银行特许权价值与风险承担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许可证价值假说是其中心命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金融中介理论的发展,研究重点逐渐转向以特许权价值为纽带,直接采用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探讨竞争与银行业稳定性的关系,其中心命题是市场势力假说.  相似文献   

18.
银行业的集中、竞争与绩效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各国金融资产配置方式不同 ,银行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也存在鲜明的差异。与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的逻辑推论及其倡导的理想境界可能完全相反 ,由大规模银行组成的相对集中的产业组织结构并不一定导致竞争程度的下降。中国银行业偏高的集中率并不是影响行业竞争程度的原因 ,事实表明 ,中国各银行之间在存贷业务及其他业务上并不缺乏竞争。主要问题在于现有的国有银行经营机制不灵活、效率过低。即使中国银行业大幅度提高了商业化程度 ,银行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也不宜于过度分散 ,保持相对集中的行业结构 ,可能更有利于提高金融资产的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17,(6)
P2P借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内容,给传统金融信贷业务的发展和中小企业融资带来很大的影响。文章研究了互联网P2P借贷的发展现状和运营模式,然后对P2P借贷与传统金融信贷业务做了比较分析,指出P2P借贷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最后提出对P2P借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外部性对银行业有效竞争的影响显著。在存在外部性的条件下,同样的资本和要素难以通过市场竞争获得同样的报酬,以利润函数作为切入点,分析某一银行的投入和产出之比发生的变化。金融产品的成本组成包含外部边际成本,选取税收负担、营业费用作为外部边际成本关键因素,分析外部性对银行业有效竞争的影响程度,由此提出优化银行业竞争外部环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