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日益突出,世界各国纷纷倡导低碳经济加以应对.企业碳信息披露也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选择2010—2018年沪深A股上市工业企业为样本,实证分析了碳信息披露水平与企业长短期价值的关系及股权融资成本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企业提高碳信息披露水平不能显著提升企业短期价值,但可以显著提升其长期价值,这也间接说明碳信息披露对企业价值的提升不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是经过厚积而显现的.另外,企业提高碳信息披露水平可以通过降低股权融资成本来提升企业的长期价值,从而证明了股权融资成本的部分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在提高企业碳信息披露的积极性,推动我国低碳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   总被引:128,自引:1,他引:128  
本文以深圳证券市场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是否会对其股权融资成本产生影响。我们采用剩余收益模型计算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分别以披露总体质量与盈余披露质量指标反映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研究发现,在控制β系数、公司规模、账面市值比、杠杆率、资产周转率等因素的条件下,信息披露质量较高的样本公司边际股权融资成本较低,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会对其股权融资成本产生积极影响。研究还发现,盈余平滑度和披露总体质量是影响样本公司股权融资成本的主要信息披露质量特征。最后基于上述发现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家慧  赵玲 《当代财经》2024,(3):153-164
当前我国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监管模式已转为分行业信息披露监管模式。那么,分行业信息披露监管政策对分析师的关注有何影响?以2010年至2020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了分行业信息披露监政策对分析师关注的影响。研究发现,分行业信息披露监管政策能增加分析师的关注。机制检验表明,分行业信息披露监管政策增加了分析师的信息供给和机构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从而引起了分析师更多的关注。异质性分析表明,分行业信息披露监管政策对分析师关注的正向影响在行业中的大型企业、内部治理较差、R&D投入较多和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严重的企业中更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分行业信息披露监管政策能提高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质量。为此,监管部门应稳步推进分行业信息披露监管政策的实施,加强对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的监管;上市公司应重视行业经营性信息的披露,向外界传递真实的信息;投资者应充分利用企业披露的行业经营性信息,以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王林辉 《经济论坛》2014,(11):100-102
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之间的关系也逐渐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大部分学者都是从资金的供给方——投资者或资金的需求方——上市公司两个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本文将对国内外关于信息披露与股权融资成本的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股权激励是一把“双刃剑”为使股权激励在我国健康、顺利地推行,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要加强监管及信息披露。本文主要是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监管及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并“对症下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构建上市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监管体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昆儒  齐萱 《现代财经》2002,22(12):29-32
在经济活动中,信息披露不仅影响着投资者的价值判断和决策,同时也会影响到债权人等利害关系者。本文在对上市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全方位的上市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监管体系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企业的融资成本事关企业的价值创造和资本效率等,在我国法律和经济制度都不健全的情况下,仅依赖正式制度是无法确保企业价值和资本效率长期提高的。鉴于此,研究诚信这一非正式制度在企业融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企业诚信显著减少了融资成本。机制分析显示,企业诚信通过提升自愿性信息披露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将自愿性信息按照内容进行分类和对比发现,“软信息”和“硬信息”会产生不同的中介效应。在进一步分析中,借助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厘清了企业选择诚信的内在机理以及企业诚信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的真正原因——进行大量的重复博弈。当内外部环境可以提供大量的重复博弈机会时,诚信反而发挥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8.
高雷  高田 《财经科学》2010,(12):34-42
本文采用2004-200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项和综合考察了公司治理对信息披露质量和代理成本的影响。结果显示: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管持股比例、公司控制权、公司所有权显著正相关,与股东人数显著负相关,与最终控制人属性无显著关联;代理成本与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管持股比例、公司控制权、所有权显著负相关,与股东人数、最终控制人属性无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9.
王紫嫣 《时代经贸》2009,(8):106-109
本文以深圳证券市场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其2006年和2007年的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资本成本,以及二者的相关关系。本文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结果显示:在控制了杠杆率、资产总额、盈利水平、资产周转率等因素的条件下,信息披露质量与资本成本之间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是与股权资本成本无关。此外,通过采用不同方法对权益资本成本进行估算,我们发现在中国资本市场上CAPM模型比戈登股利折现模型有着更强的适用性,并且其结果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0.
管理层语调操纵行为是阻碍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如何约束管理层语调操纵行为,对于保护投资者权益、引导价值投资至关重要。本文以2010―2021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分行业信息披露对管理层语调操纵的影响。研究发现,分行业信息披露能有效约束管理层语调操纵。机制检验表明,分行业信息披露通过发挥“治理效应”和“信息效应”来影响管理层语调操纵。异质性检验发现,分行业信息披露对管理层语调操纵的约束作用在行业经营信息披露频率要求更高的上证A股企业和年报可读性更高的企业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吴文锋  吴冲锋芮萌 《经济学》2007,6(4):1201-1216
现有研究认为在我国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有助于降低股权资本成本。但这些研究都是从横截面角度论证的,也没有论证这一结论的前提条件是否成立。本文则以2002--2004年度深圳上市公司为样本,从时间角度比较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核评级变化前后的资本成本变化。结果发现,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并没有降低股权资本成本。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投资者并没有把信息披露质量作为判断公司价值和交易股票的一个影响因素,由此导致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无法增加流动性和降低风险。这表明提高信息披露质量降低资本成本的前提条件无法成立。  相似文献   

12.
罗进  李延喜 《技术经济》2013,(12):111-117
以2009年和2010年具备股权再融资资格的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信息透明度的角度考察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和股权融资成本具有负面影响;具体而言,管理者越倾向于过度自信,上市公司的收益平滑度越高,因此收益透明度越低;相比非过度自信管理者所在的企业,过度自信管理者所在企业的股权融资成本更高。  相似文献   

13.
闫丽 《经济论坛》2008,(4):128-129
随着股权分置分革的基本完成,我国资本市场进入了以股份全流通为特征的后股权分置时代.广义的后股权分置时代,意味着完成股改的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占证券市场总市值的绝大数比重.  相似文献   

14.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道德风险一直是外界所担心的问题,而信息屏蔽已成为资产管理公司道德风险的一个重要根源。本文认为应对资产管理公司加强信息监管,建立强制性信息披露机制,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披露是股权众筹投资者消除信息劣势的基本需求。股权众筹行业特殊性与信息披露制度息息相关,产生消极影响的提示也会有促进信息披露发展的积极功效。在互联网金融大热的背景下,国家和地方出台的相关规范都对信息披露制度有所涉及,但缺少详细、具体、可操作性规定。股权众筹融资信息披露制度发展,需要注意投资者及其投资金额、成本、广告或公开劝诱等因素的影响,健全信息披露内容与形式,选择信息披露等级制度作为信息披露模式;完善信息披露不实的责任;建立持续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制度设计保障投资者沟通交流信息。  相似文献   

16.
现有研究认为在我国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有助于降低股权资本成本。但这些研究都是从横截面角度论证的,也没有论证这一结论的前提条件是否成立。本文则以2002—2004年度深圳上市公司为样本,从时间角度比较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核评级变化前后的资本成本变化。结果发现,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并没有降低股权资本成本。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投资者并没有把信息披露质量作为判断公司价值和交易股票的一个影响因素,由此导致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无法增加流动性和降低风险。这表明提高信息披露质量降低资本成本的前提条件无法成立。  相似文献   

17.
孙喜平 《经济管理》2003,(21):94-96
从融资结构理论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融资实践看,融资顺序理论得到遵循,股权融资方式受到冷落,而我国上市公司却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股权融资成本背离风险收益对等原则、股权结构不合理、证券市场功能不完善、国家融资体制存在缺陷是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治理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切实保障股东权益、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完善法规制度,确保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和高效运转。  相似文献   

18.
笔者曾经从融资成本角度论证了股权融资偏好形成的直接原因,本文首先在辨析资本成本和融资成本等概念的基础上对针对作者观点提出质疑的其他学者的观点做了评析,其次对股权融资中的成本因素及其形成和作用进行了重新审视,提出并论证了股权融资成本软约束假说:由于构成股权融资成本各因素约束力的差异,造成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权融资成本,此为股权融资偏好的第一层动因;由于中国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存在的诸多制度缺陷,导致股权融资成本对企业内部人的融资决策缺乏约束力,使融资人以最大化个人效用函数为目标选择融资方式,此为股权融资偏好的第二层动因。本文最后提出了若干纠正成本软约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行为。但在实际的监管操作中,部分法律法规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经常是监管者依据不同的情势,有意识地、主动地选择放松监管或过度监管,甚至运动式监管。本文发现,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初期,证券监管者除了要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还担负着帮助国有企业融资解困的重任,然而这两个目标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证券监管者只能根据不同的情势,选择一段时期内工作的侧重点,实行选择性监管。但是,随着国有企业逐渐解困,证券监管目标转向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本文将探究中国证券市场形成与发展的特殊背景,给出证券监管者特定的目标函数,进而根据这一目标函数,分析监管行为的变化。这一系列工作最终将着眼于解释证券监管者对于国有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进行监管时,为什么会出现选择性监管的现象,并对其后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