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选取2010-2019年中国98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就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通过分流银行存款及理财资金对银行盈利形成冲击,由此引发的“鲶鱼效应”会倒逼银行加大存贷期限错配来缓解盈利下降压力,从而促进银行流动性创造。相对于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互联网金融对股份制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力度更大。金融脱媒仅在P2P网络借贷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中承担着中介作用,但“第三方支付一金融脱媒一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传导渠道无效。银行业景气度提高会加剧互联网金融对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银行流动性创造存在顺周期倾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2016—2019年我国1914个县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县域银行竞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金融会促进本县银行竞争,而对相邻县银行竞争产生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2)在同一市域下,数字金融对县域银行竞争产生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被削弱;属于同一市的相邻县域间空间溢出效应强于不相邻的县域。(3)现阶段县级政府金融政策的支持,可以加强数字金融对县域银行竞争的空间溢出效应,促进金融资源流动,从整体上推动数字金融的发展。本文研究结论对于构建县域数字金融体系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金融科技对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借助百度搜索指数构建各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指数,基于2011—2019年152家商业银行数据,研究金融科技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效果和传导机制。结果表明:第一,金融科技的技术溢出效应大于市场挤出效应,能够提升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第二,在银行资产端,金融科技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流动性创造;在银行负债端,金融科技通过市场挤出效应抑制流动性创造。第三,金融科技对东部地区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不显著。相对于地方性银行,金融科技对全国性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更大。本文的结论对于如何利用金融科技提升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具有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4.
选取2010-2019年中国98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就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通过分流银行存款及理财资金对银行盈利形成冲击,由此引发的"鲶鱼效应"会倒逼银行加大存贷期限错配来缓解盈利下降压力,从而促进银行流动性创造.相对于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互联网金融对股份制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力度更大.金融脱媒仅在P2P网络借贷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中承担着中介作用,但"第三方支付-金融脱媒-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传导渠道无效.银行业景气度提高会加剧互联网金融对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银行流动性创造存在顺周期倾向.  相似文献   

5.
当前,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流动性创造视角,考察金融科技发展对银行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外部竞争效应大于技术溢出效应,对银行流动性创造产生抑制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资产端流动性创造和表外流动性创造的负向影响,但对负债端流动性创造没有显著影响。金融科技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的增加均会抑制银行流动性创造,但其数字化程度提高则会促进银行流动性创造。(2)金融科技发展通过经营效率和风险承担等渠道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即金融科技发展通过降低银行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以及抑制银行总体违约风险承担、资产风险承担和资本短缺风险承担,从而对银行流动性创造产生负向影响。(3)随着金融科技发展,大型银行或高数字化银行均会增加流动性创造,但高市场化地区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受到更加明显的抑制。本文为在新时期正确把握金融科技与传统银行关系,进一步稳妥推动金融科技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流动性创造功能的发挥是银行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使用2007年第1季度-2020年第2季度我国36家上市商业银行面板数据,考察了在数字金融发展视角下经济政策波动如何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结果表明,经济政策波动上升会抑制银行流动性创造,且主要体现在对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流动性创造的抑制,但会促进银行表外流动性创造。基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中介效应分析发现,经济政策波动上升主要是通过银行降低资本风险承担、资产风险承担和违约风险承担,从而抑制银行流动性创造。对于反映银行数字化转型程度的移动服务、研发能力、软件应用和公司治理等水平较高的银行,经济政策波动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负向影响有所降低。但是对于处在反映数字金融服务总体水平及其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等水平较高地区的银行,经济政策波动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市场竞争对于金融稳定是一把“双刃剑”,监管部门为维持银行业稳定需要考虑竞争政策的平衡性问题。充足的流动性创造有助于为经济活动提供资金,促进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而过剩或缺乏流动性均会迫使银行业陷入困境甚至引发流动性危机。本文使用2003-2017年我国176家商业银行数据,构建了一种新的基于分支机构和引力模型的银行竞争指标,来识别市场竞争与银行流动性创造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市场竞争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对银行资产端流动性创造的正向影响较大,对负债端流动性创造的影响较小,对资产负债表表外流动性创造没有影响。同时,受到正向影响的主体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地方性银行和外资银行,对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全国性银行则没有影响或具有负向影响。上市银行、系统重要性银行和处在危机时期、经济繁荣时期或货币政策宽松时期的银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均会创造更多流动性。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市场竞争通过刺激金融创新、提高经营效率和扩大流动性信贷等中介机制促进了银行流动性创造。本文不仅丰富了银行竞争策略的经济效果分析,也为银行流动性创造研究提供了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1-2018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银行竞争在金融科技与企业成长之间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发展显著驱动企业成长,而银行竞争水平提高会扩大该影响效应。同时,金融科技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支持服务程度均会对企业成长产生积极影响。进一步通过异质性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和银行竞争的交互作用对民营企业、轻资产企业、东部地区企业以及服务业企业影响更强,表明金融科技有助于缓解传统金融供给带来的“属性锚定”和“阶段锚定”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地区)2011—2021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从新兴数字金融科技公司的数字金融发展与传统银行的数字金融发展两个角度对比讨论了数字金融对金融集聚、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探讨了金融集聚在数字金融影响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1)新兴数字金融的发展对东、中、西部地区实体经济发展均具有较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传统银行的数字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的正向促进作用不显著;(2)金融集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正向促进作用,在数字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中介效应;(3)数字金融发展显著促进了金融集聚,且主要是由新兴数字金融发展引起,而传统银行数字金融发展对金融集聚的正向促进效应不显著,中介效应也不显著。本文建议各地区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金融发展,进一步推动金融集聚,发挥金融集聚的规模效应,促进地区实体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主动负债发展会带来商业银行间融资增加,通过分别设立模型研究商业银行间净融资规模增加和不同期限互相融资规模增加两种情况后,可以得出主动负债发展的微观经济效应:(1)净融资规模增加后银行流动性改善,资金投放规模增加;融资环境改善后商业银行备付金率可降低,流动性进一步提高.(2)商业银行彼此融资后,在不同期限资金投放业务上成本不同的银行会发挥各自相对优势,实现差异化经营,促使银行总收益增加.在上述微观分析基础上,通过对我国金融环境的具体分析,可以得出主动负债发展能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金融市场、促进货币创造等宏观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1.
随着2006年的到来,按照我国加入WTO时的承诺,金融行业即将对外资全面开放,金融业的竞争态势将越来越激烈。金融产品的竞争是金融企业竞争的“主战场”,产品竞争力决定了金融企业的生死存亡。产品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创新的质量和速度。金融产品创新与知识产权有着紧密的联系产品创新是金融知识产权的重要源泉,而知识产权保护对金融创新产品竞争力的确立和维持具有促进作用。随着建设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在香港的成功上市,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加大。2005年,建设银行在公司机构和个人银行两个业务条线上均设立了产品开发中心,推出了存贷通,个人理财一户通、“利得盈”、“汇得盈”、“建元”资产证券化产品等创新产品。2006年建设银行的产品创新力度将更大。金融创新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1、实施和加快业务创新是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而作为“三性”原则之首的“效益性”原则体现商业银行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以竞争的手段,合规的经营、诚信的声誉,较少的投入来换取最佳效益是所有商家追求的目标,以确保自身优势为基础,不断拓展经营领域是所有金融企业必须具备的经营之道,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的发燕尾服和深化,市场迅猛发育,外资银行,合作银行,股份制银行蓬勃发展,同业竞争不断加剧,各家商业银行为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兑相以优惠条件吸引存款,造成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存贷利差不断缩小,与此同时,企业亏损面扩大,银行贷款管理不亚,造成资产质量下降,银行效益下滑,再加上以低成本为特征的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的发展,致使银行存款大量分流,“脱媒”现象严重,银行传统筹资业务相对萎缩,这就迫使商业银行必须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必须开发利用新的金融产品,必须面向市场,在已有的业务品种、业务内容上寻求突破,培植新的效益增长点。  相似文献   

13.
行业扫描     
《证券导刊》2014,(32):55-58
【银行行业】 上海银监局发布《2013年上海银行业创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认为,上海银行业经营模式“脱重向轻”的过程会比较长,引入各类经济组织和各种交易手段,形成符合“轻资产”特点的风险管理与信贷模式,还任重道远;大量的金融创新仍将在投融资领域内产生,银行存贷模式走向全面资产负债表管理。  相似文献   

14.
银行作为最基本的金融机构,其任务正是为实现金融基础功能而服务。从金融功能的角度出发,银行的定义应当是,专司实现货币支付(包括一切金融服务)和货币借贷(包括一切货币存贷业务)的机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2000万在线招聘岗位大数据,构建在线招聘需求指标,并使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衡量数字金融发展,系统考察数字金融发展对在线招聘需求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显著增加在线招聘需求;(2)这一影响的机制在于,一方面数字金融发展能够增加对数字技能相关岗位的在线招聘需求,从而验证“岗位创造效应”,另一方面数字金融发展还有助于推动新企业创建,为“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提供经验证据支持;(3)异质性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的劳动力需求效应在不同学历、经验和工资岗位层面普遍存在,这在岗位层面上证实了数字金融发展的普惠性;(4)数字金融发展促进在线招聘需求的效果,在银行网点密度低的地区更加显著,这表明数字金融在某种程度上对传统金融形成有力补充;(5)数字金融发展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冲击中发挥积极作用,有效缓解突发冲击对在线招聘需求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我国影子银行规模进行测算,并利用73家上市及非上市商业银行2013—2017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影子银行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银行影子业务对商业银行全样本数据流动性创造的负向影响效果明显;随着银行影子业务规模的扩大,流动性创造能力下降的幅度增大;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受到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影子银行促进了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削弱了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综合来看,监管部门对不同类型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制定差异化监管政策时,要在风险可控范围内鼓励其开展影子业务,促进金融创新,同时对于规模较小的地方性商业银行而言,应严格控制其内部影子银行业务的规模,防范流动性危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2006~2013年中国43家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涵盖表外业务的测度指标时,国有控股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单位资产流动性创造分别为0.413、0.567和0.452。(2)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流动性创造总体上呈显著负相关,并主要由城市商业银行推动,表现出"金融脆弱挤出效应";两者关系显著依赖于风险水平,且风险水平越高的银行抵消"金融脆弱挤出效应"的能力越强。因此,金融监管部门应针对银行的异质性实行差别资本监管,以充分发挥其流动性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2010—2022年中国177家商业银行的微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1)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抑制作用。相对于股份制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对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流动性创造的抑制力度更大。资管新规的实施有助于减缓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抑制力度。(2)同业业务在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与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关系中承担着中介作用,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主要通过降低银行同业业务规模的渠道来抑制银行流动性创造。(3)区分同业业务类型的渠道检验表明,相对于新兴同业业务渠道,传统同业业务渠道的中介效应占比更大,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更易通过传统同业业务渠道来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本文为提升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监管效率及防控流动性创造维度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我国14家商业银行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为分析依据,采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对商业银行效率进行计量,并从公司治理、市场结构、宏观经济政策、金融业结构和经营能力等方面分析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市场集中度和银行个体市场份额与银行效率反向变动;投资和货币供给对银行效率影响较大;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和存贷利差对银行效率影响较小;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效率影响最小。可以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作用只是暂时的,无法从根本上抑制货币的流动性;存贷利差对银行效率影响不大。因此,为控制通货膨胀实施不对称加息政策,不会对商业银行系统产生较大影响;从银行经营能力考察,传统的存贷业务已不能独立支持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应大力提倡金融创新,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  相似文献   

20.
在遏制“脱实向虚”经济背景下,数字金融到底是促进还是抑制了实体企业金融化?本文考察了数字金融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以及高管激励方式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可以降低实体企业金融化,这种作用主要通过抑制代理问题实现。进一步的调节效应检验表明,高管薪酬激励可以通过提高代理成本,抑制数字金融对企业金融化的治理效应,而高管股权激励可以通过减低代理成本,促进数字金融对企业金融化的治理效应。此外,本文还检验了不同高管激励方式下,数字金融对企业金融化作用的渠道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的发展整体上可以抑制企业金融化行为,但需要警惕投机动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